自去年11月ChatGPT爆火以來,美國教育界一直在擔心生成式AI對於(yu) 招生申請的衝(chong) 擊。
在那段時間裏,你或許會(hui) 從(cong) 家長、老師們(men) 那兒(er) 反複聽到過這樣的勸誡:
“千萬(wan) 不要用ChatGPT來寫(xie) 文書(shu) !”
“美國大學現在已經有AI的檢測手段了!”
......
幾乎全網都在討論ChatGPT並且抵製AI。
既然申請者不應該用AI來改寫(xie) 文書(shu) ,那大學可不可以用AI來審理申請材料呢?
其實,美國大學招生的過程中早就投入使用AI了。
美國的在線教育雜誌《Intelligent》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在統計的399名美國招生官中,有56%招生官在他們(men) 的學校招生審理中用AI來提高工作效率,並且有將近8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願意嚐試使用AI。
在ChatGPT推出了新版本的幾個(ge) 月之後,美國招生官一反此前反對和抵製的觀點,逐漸願意在招生過程中使用AI功能。從(cong) 討論“AI發展對行業(ye) 衝(chong) 擊”的被動影響,轉變為(wei) 了“如何運用AI幫助自己”的主動思考。
那招生官們(men) 都是如何使用AI提高工作效率的?
我們(men) 的申請材料究竟是誰在讀?
據Intelligent調查發現,在所有的申請材料中,招生官比較傾(qing) 向於(yu) 在成績單以及推薦信這兩(liang) 個(ge) 環節中使用AI來輔助審查,超過70%使用AI輔助審查材料的招生官表示自己的這兩(liang) 項工作都使用了AI輔助工作。
這些AI工具會(hui) 通過關(guan) 鍵字檢索的方式對成績單進行處理,將材料中GPA、標化成績等相關(guan) 數值進行排序,以最低閾值的方式迅速篩選掉一些申請。就推薦信而言,AI工具會(hui) 檢測這些信件中的整體(ti) 評價(jia) ,以確保推薦信中至少總體(ti) 上是積極的,或者不包含任何潛在的危險信號。
所以在ChatGPT興(xing) 起之前,如果你認為(wei) 經驗豐(feng) 富的招生官會(hui) 仔細閱讀審理每一份申請材料的話,你就錯了。
每年大學招生官都需要審理上千份的申請材料,平均每位學生的材料隻有5分鍾左右的查看時間。而在這之前,這些申請通常還會(hui) 由臨(lin) 時的工作小組使用招生辦提供的評分標準,根據學生的GPA、校園內(nei) 的成績排名等數據進行快速審查、評分。
對於(yu) 招生官而言,即使沒有人工智能的出現,申請材料的審理過程也有很多“機器處理”的環節。AI隻是將人力從(cong) “枯燥無味的評分處理”中解放出來的一個(ge) 工具罷了。
所以在這麽(me) 短的時間裏,如何利用自己的申請材料,重點突出自己的人設是最關(guan) 鍵的。
大多數招生官認為(wei) 人工智能的處理結果值得信任。
雖然在這份采訪調查中,有61%的使用者會(hui) 使用人工智能來對申請者進行簡單的麵試,但是在當前的大多數招生過程中,人工智能隻是代替人力執行了很多“機械化的流程向工作”,除了提高效率之外並不會(hui) 大家的申請產(chan) 生太大影響。
例如在麵試回答的環節中,人工智能隻是以“聊天機器人”的形式,回答學生在申請季中的常見問題。這樣可以提供7*24小時的客服谘詢,還不會(hui) 占用人力資源。
但這些人工智能的審理工具終究是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技術,受訪者中仍是有2/3的招生官擔心人工智能的數據庫會(hui) 存在樣本的問題。如果AI根據過往的錄取偏好總結歸納了一些錯誤的“偏見”,這反而會(hui) 大大加大了錄取的不公平性。
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教授Julia Stoyanovich就認為(wei) AI會(hui) 進一步製定和認可那些不公平的決(jue) 策。
此外,算法中的錯誤可能會(hui) 對邊緣群體(ti) 的人產(chan) 生不成比例的影響;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這方麵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也無法判斷這套算法背後決(jue) 策的正確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