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同學來谘詢:申請出國讀商科,要不要做科研?
比如大創、挑戰杯這些對申請有沒有幫助?申請商業(ye) 分析是不是最好有數據分析的科研?
同學們(men) 的這些問題,本質上是如何做背景提升最有效。
商科申請越來越卷,大家都在用盡各種手段來加強自己的背景。
先看一些數據:
機構之前申請商科master的學員中,大概20%會(hui) 在本科期間做科研,不過最後把科研寫(xie) 在簡曆中的,大概隻有10%。
隨機抽取申到MIT、LSE、LBS、HKU金融master的8位同學,其中隻有兩(liang) 位在本科時做過科研、一位把科研寫(xie) 在了最終版簡曆中,其他人都隻寫(xie) 了3-5段實習(xi) 經曆。
隨機抽取申到CMU、Duke、Northwestern、USC、Rochester商業(ye) 分析master的10位同學,本科做過科研的隻有2人(都是工科背景),並寫(xie) 到了申請簡曆中,其他本科商科、社科、語言類專(zhuan) 業(ye) 的同學都沒做過科研。
可見,做科研並不是申請商科master的必須。
那申請商科master到底要不要做科研?
什麽(me) 情況下要做?做了有什麽(me) 用?
本文就分不同情況來具體(ti) 分析。
01 從(cong) 申請的專(zhuan) 業(ye) 方向看
商科大致涵蓋金融、會(hui) 計、管理、市場營銷、商業(ye) 分析、人力資源幾個(ge) 專(zhuan) 業(ye) 。申請不同專(zhuan) 業(ye) 領域,科研的作用和必要性也不盡相同。
1、申請商業(ye) 分析類項目
很多同學考慮未來就業(ye) ,會(hui) 優(you) 先考慮跟數據、量化有關(guan) 項目,比如Business Analytics、Quantitative Management、Marketing Analysis等,我們(men) 統稱商業(ye) 分析類項目。
商業(ye) 分析的本質是通過數據分析優(you) 化商業(ye) 決(jue) 策,屬於(yu) CS、Statistics、Business三個(ge) 學科的交叉,在課程設置中就有較多的數據分析、甚至機器學習(xi) 的課程。下圖是CMU BIDA、DUKE MQM、HKU BA三個(ge) 項目的課程設置:
這類項目普遍看重申請人的數據分析技能、計算機編程基礎、以及數據思維解決(jue) 實際商業(ye) 問題的能力。如果能找到合適的科研項目,在這些方麵做有效提升,那在招生官眼裏一定是加分的。不過並不是隻有做了科研才有說服力。前麵舉(ju) 例也說,隨機抽取10位轉專(zhuan) 業(ye) 申到BA的同學,隻有2個(ge) 人的背景中有科研經曆。大部分申請BA的同學,還是在實習(xi) 經曆中提升、展現自己的量化思維和水平。比如兩(liang) 位同時申到CMU MISM的同學,一位是人力資源專(zhuan) 業(ye) ,在奧迪做市場分析實習(xi) ;一位是新聞專(zhuan) 業(ye) ,在滴滴做戰略分析實習(xi) 。他們(men) 都沒有科研經曆。
小結1:如果申請商業(ye) 分析類項目,背景提升的核心是自己的數據思維和技能,至於(yu) 是通過做實習(xi) 還是做科研來實現,每位同學的條件、機會(hui) 、基礎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方式。
2、申請金融、管理、人力資源類項目
傳(chuan) 統的金融、管理、人力資源專(zhuan) 業(ye) ,對數據和量化的要求不高,更看重申請人的商業(ye) 實踐經曆。申請這類項目,絕大部分同學不會(hui) 做科研,而是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實習(xi) 中。不過這也並不是說做科研對申請這類項目沒有價(jia) 值。
比如一位德語專(zhuan) 業(ye) 的同學申請到HEC的MiM項目,他除了在四大做戰略谘詢,他在一段商賽中對企業(ye) 商業(ye) 模式和廣告投放策略的研究,對他申管理學也是加分的。比如一位申到LBS金融分析master的同學,就是少有的在本科期間做過3段關(guan) 於(yu) 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的科研,並都寫(xie) 到了簡曆中。
小結2:做科研是否對申請有幫助,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做的科研,和我們(men) 要申請的項目、和自身的職業(ye) 規劃是否有關(guan) 聯。
不論實習(xi) 還是科研,隻要能幫助你加深行業(ye) insights、提升在目標領域的知識技能、甚至加強你的領導力,就都是我們(men) 應該做的。否則不管是big name的平台、大牛教授、還是買(mai) 來的名校科研,如果你在其中沒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和提升,那在招生官眼裏就都沒什麽(me) 份量。
02 從(cong) 個(ge) 人特質優(you) 勢來看
大家可能經常聽到一些說法,申請某某專(zhuan) 業(ye) 一定要有什麽(me) 樣的背景。比如想申請MIT、LBS等top的金融項目,GPA要3.8以上,至少做3段big name的投行實習(xi) ,最好有一段科研或海外交換……且不論這樣的說法是某些機構為(wei) 了賣你一份實習(xi) 或科研,還是真的勸你奮進,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背景,誰不想呢?但實際上這樣“完美”的標準,並不適合所有人。
名校master的錄取人,背景更不是長得一模一樣,反而非常強調diversity。
我們(men) 之前一位學員T,本科211金融,當她大三下決(jue) 定申請LBS金融master的時候,她還沒開始做實習(xi) ,GPA也隻有3.7(在LBS MFA申請pool裏算很低的)。這個(ge) 時候你讓她在一年裏卷到3份big name的投行實習(xi) ,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她湊夠了3份,她還有老師做了5份投行實習(xi) (中信、中金、鼎輝等)申到的LBS,她依然是沒底的。但她有自己的獨特性。
比如她會(hui) 在課餘(yu) 讀大量經濟學讀物,去分析各種金融現象背後的原理;比如她的性格並不是非常典型的“金融人”,她不熱衷social但是讀paper卻能很專(zhuan) 注;比如她的職業(ye) 規劃也不是一直在投行卷,而是希望以後能做些更有社會(hui) 價(jia) 值和影響力的事情……
所以她後來除了做一份券商實習(xi) ,也做了3份金融有關(guan) 的科研,和一段銀保監會(hui) 的實習(xi) 。這是在金融申請人裏很少見的履曆。但這是最能展現和發揮她的獨特性的背景積累。她在麵試中,也憑借自己深刻的理論認知和行業(ye) insights,和麵試官聊得非常投機。
所以背景提升沒有什麽(me) 固定的、最好的模式,每個(ge) 人的特質、擅長、未來要走的路都不一樣。如果你喜歡做研究,那就去做。如果你本身對做研究沒感覺,你享受的是職場辦公室的氛圍,卻非要逼自己去找教授、去參與(yu) 一項科研,那不是在痛苦中浪費時間麽(me) 。幹嘛要用自己的短板、拚別人的長處?
03 總結兩(liang) 點建議
關(guan) 於(yu) 商科申請要不要做科研、如何有效做背景提升,我最後給同學們(men) 兩(liang) 點建議:
1、轉變思路
商科申請,沒有一套所謂的標準背景,我們(men) 不是必須把自己凹成某個(ge) 樣子才行。每個(ge) 人都可以自己選擇把時間花在什麽(me) 地方、提升自己的哪些方麵、成長為(wei) 一個(ge) 什麽(me) 樣的申請人。然後憑借自己獨特的經曆、獨特的優(you) 勢,去說服、打動招生官。主動、獨立思考、有自我發展能力,這是名校招生官最喜歡的申請人。
2、統籌規劃。
學校看重的不是一段經曆叫 internship 還是叫 research,而是你在這段經曆中實際做了什麽(me) 、做得怎麽(me) 樣、有什麽(me) 樣的反思和提升。
我們(men) 在申請輔導中,也是先拋開形式,從(cong) 每位同學的獨特情況出發,結合ta未來的發展目標,分析ta需要在哪些方麵做提升、提升到什麽(me) 程度。包括成績、分數這些可以量化的,也包括認知、能力、軟實力等不可量化的。
然後具體(ti) 做科研還是實習(xi) ,就看哪個(ge) 能幫同學更快實現成長的目標。當然,同學們(men) 對於(yu) 自己還沒有經曆過的事情都是陌生的,需要前瞻的經驗幫助做分析判斷。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