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揪著影響因子不放?過分追求影響因子值得嗎?

還在揪著影響因子不放?過分追求影響因子值得嗎?

本文作者 Rishabh Jain 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材料科學博士。他在Quora上相當活躍,經常會(hui) 分享他的研究進度、PhD 生活還有研究所後的職業(ye) 生涯。

意得輯邀請 Rishabh 博士為(wei) 我們(men) 撰文,在這篇文章,他想要談談大家對 JIF 的過度重視,這些期刊是否值得這麽(me) 高的評價(jia) ,還有在這些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成本是否值得。

期刊影響因子 (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 一直都是熱議話題。幾年前就有一群來自熱門期刊的學者和編輯一同寫(xie) 了一篇文章 (Lariviere, Vincent, et al. "A simple propos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distributions" bioRxiv 2016: 062109),詳細敘述了為(wei) 何 JIF 不是衡量單篇文章影響力的實用指標。可惜學術圈有根深蒂固的傳(chuan) 統,而發表影響力長久以來都是以 JIF 定義(yi) 的。《自然》、《科學》這些“高影響”期刊因為(wei) JIF 分數極高,在科研作者心中有極高的地位。

發表高分期刊的成本很高,這裏的成本主要包含研究人員需要投入的時間。要做出足以通過期刊初步審查的研究結果可能就要花很多時間,甚至這些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的文章不過是將大量的單獨成果集合在一起講述“一個(ge) ”故事,隻要看看這些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的文章中大量的補充材料信息就可以知道了。

此外,這些期刊的審稿周期通常很長,審稿人認為(wei) 他們(men) 有責任讓作者努力改善“影響力”和“重要性”,這些對作者來說都要花很多時間。而且,(發表高分期刊)經常需要經過多次修改和審稿,發表時程更長了。最近有一項研究顯示影響因子與(yu) 發表時程之間大致的關(guan) 係:

還在揪著影響因子不放?過分追求影響因子值得嗎?

來源:https://www.nature.com/news/does-it-take-too-long-to-publish-research-1.19320

從(cong) 上麵的圖片可以看到,低影響因子期刊的發表時程這麽(me) 長可能是因為(wei) 現在有很多期刊手上沒有資源和係統可以快速完成審稿。高影響因子期刊的發表時程延遲可能是由於(yu) 對審稿的期待較高,或是審稿人要求大量修改所致。那麽(me) ,影響因子真的值得科研作者付出這麽(me) 多心力追求嗎?讓我們(men) 首先看看:

影響因子本身的好處

光環價(jia) 值

光是發表在頂級期刊這件事本身的好處就很多。科研人員要發表《科學》、《自然》或《細胞》這類的期刊背後需要付出許多血淚,因此能夠做到這件事就很有價(jia) 值。當然,這個(ge) 價(jia) 值跟最後實際上獲得多少引用無關(guan) 。

引用價(jia) 值

“高分”期刊的主要賣點是期刊的影響因子很高。這僅(jin) 僅(jin) 表示這些期刊每年發表的文章收到的平均引用數,而這並不代表期刊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會(hui) 被引用。事實上,如同 Lariviere, V. 等人在文章所說的,知名期刊引用的趨勢通常都具有偏倚,隻有少數文章收到引用,而大部分的期刊很少被引。舉(ju) 例來說,《自然》的文章平均被引頻次是 121(從(cong) 發表至今),但中位數隻有 24,更有超過 40% 的文章被引次數低於(yu) 10!

公眾(zhong) 價(jia) 值

另一個(ge) 主要的賣點是傳(chuan) 統媒體(ti) 及大眾(zhong) 媒體(ti) 注重“高影響”期刊發表的那些有趣文章,那些很酷的新科學。這些期刊中有好幾個(ge) 都沒有領域限製,也就是說他們(men) 的讀者群較廣泛。

此外,大多數文章使用的語言任何好的科學家都能輕易理解。這些期刊經常都會(hui) 被放到報道科研趨勢的新聞與(yu) 觀點欄目,一般來說,普通讀者會(hui) 覺得這些欄目的內(nei) 容比較容易理解,而 BBC 或 CNN 這類的大眾(zhong) 媒體(ti) 也會(hui) 報道。

如何能用較低成本獲得這些好處?

現在我們(men) 知道了發表高影響因子期刊能為(wei) 研究人員帶來哪些好處,我們(men) 就能看到這個(ge) 重要的點:高影響因子期刊提供的好處都跟營銷論文有關(guan) 。因此,照理來說,如果你能找出宣傳(chuan) 文章的策略,利用其他渠道進行營銷,你就不需要依賴高影響期刊的營銷優(you) 點!營銷價(jia) 值有一項是“品牌”意識,例如《自然》或《科學》這些高影響因子期刊的聲譽。

雖然營銷自己很困難,但現在多虧(kui) 有社交媒體(ti) ,還是能做到的。有些學者已經加入社交媒體(ti) ,而且還很活躍。上麵提到的其他好處可以引出一個(ge) 點,高影響因子期刊能讓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從(cong) 引用分析中我們(men) 可以清楚看到,論文一定要提供足夠的價(jia) 值才會(hui) 被引用,但隻有寫(xie) 出好文章是不足以得到好的引用數的。

此外,你還要確保文章可發現性,這樣才有人會(hui) 讀你的文章。還好,發表知名期刊不是獲得讀者的唯一辦法。以下是可以宣傳(chuan) 文章的相關(guan) 渠道,讓你的文章被更多人看見:

1、社交媒體(ti)

利用推特、臉書(shu) 和領英等平台來推廣你的研究,如果自我宣傳(chuan) 做得好,你的朋友圈甚至朋友的朋友圈都有可能讀你的文章。

2、博客

為(wei) 你的論文撰寫(xie) 一個(ge) 宣傳(chuan) 版本,也就是你自己的“新聞與(yu) 觀點”,如此就算不是搞科研的人也能輕鬆理解,讓你的研究被更多人看到。

3、新聞代理

聯係你的所屬單位的報紙或雜誌單位,請他們(men) 報道你的研究。如果你的研究夠有趣,主流媒體(ti) 也有可能會(hui) 報道。

4、發郵件

你可以直接發郵件給同行,告訴他們(men) 你的新工作,征求他們(men) 的看法和反饋。這肯定能提高閱讀你的文章的人數。

現在讓我們(men) 回來看最初的問題:值得經曆這麽(me) 多麻煩,發表高影響因子期刊嗎?就我看來,這些期刊提供的價(jia) 值可以被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取代。事實上,科研人員不止可以擺脫發表這些期刊的痛苦,還可以直接影響自己工作的能見度和取得性。這麽(me) 做的好處是所有的功勞歸屬自己,是科研人員自己的資產(chan) ,不假手於(yu) 期刊。我希望能有更多科研人員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建立更強大的科研生態體(ti) 係!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高含金量物理競賽規劃 附各種國際物理競賽開賽時間軸!

下一篇

2024fall新加坡格林威治大學新加坡校區學士碩士課程設置介紹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