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頭禿是青年科研狗們(men) 的一生之敵,那麽(me) 研究生階段最大的遺憾就應該是:沒有一門課專(zhuan) 門教家人們(men) 如何時間管理。以至於(yu) 每一次熬夜肝XX,都要忍不住扼腕歎息:時間去哪了?巧了,前段時間《自然》上正好有篇實用指南——青年研究員們(men) 要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咱們(men) 不妨來學習(xi) 學習(xi) ~
對於(yu) 很多讀研讀博的同學而言,一連5周,每天在實驗室裏待上10個(ge) 小時,似乎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按時做實驗室筆記,製定一個(ge) 研究計劃,看起來每時每刻應該幹什麽(me) 都很清晰。
但兩(liang) 耳不聞窗外事,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實驗室還算容易,實際上除了要在課餘(yu) 時間寫(xie) 論文趕課業(ye) ,總會(hui) 有一大堆躲不過的瑣事等著你。
“沒人教過我時間管理。”今年博士剛畢業(ye) 、即將加入南非臨(lin) 床研究所TASK的Byron Mubaiwa說。他一開始用Google Calendar做時間規劃,之後又嚐試過各種能幫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跟蹤app。
Mubaiwa的獨門密器叫Jira,這其實是Atlassian公司為(wei) 跨團隊協作開發的工具,但Mubaiwa卻發現它在寫(xie) 大論文的時候很管用。“我用它規劃好完成每一章的時間,再用它估算進度,並把實際用時和預估用時進行對比。”Jira能生成詳細報告來評估他的表現,讓他的效率“指數級”增長。
時間跟蹤不僅(jin) 是一個(ge) 很好的激勵,還能讓工作井井有條。Mubaiwa每天都用時間跟蹤來管理TASK的一些複雜的臨(lin) 床研究項目。他說:“如今,跟蹤已經成為(wei) 我的一部分,我現在事事跟蹤。”
如果你問任何一名研究生科研學習(xi) 中有哪些挑戰,時間管理基本都會(hui) 上榜。2022年一項對3200名各個(ge) 國家研究生的調查發現,超過半數人擔心無法按時完成學業(ye) 。
Melanie Smith恰好是這方麵的專(zhuan) 家,她之前是一名法律專(zhuan) 業(ye) 的講師,現在是一名學術教練,專(zhuan) 門為(wei) 科研人員提供全職業(ye) 周期的寫(xie) 作支持。Smith說:“時間跟蹤是我讓大家要最先做的幾件事之一。”她建議使用myhours.com一類的程序,這個(ge) 工具很基礎,但很易學、好上手。
很多人一開始既抵觸又猶豫,說自己沒精力再多學一個(ge) 軟件了。但Smith認為(wei) ,他們(men) 拒絕這麽(me) 做是出於(yu) 更深層、更個(ge) 人的原因。
很多人都會(hui) 抱怨:“我們(men) 每天要花8個(ge) 小時寫(xie) 論文,卻一點進展也沒有!”但當他們(men) 進行時間跟蹤後,他們(men) 會(hui) 發現所謂的8小時可能隻有45分鍾。其餘(yu) 的時間裏,他們(men) 隻是坐在那裏神遊,上網刷知乎、刷抖音,或是假裝在做科研。“而時間跟蹤的本質就是要打破這種幻想。”
好的時間跟蹤並不隻是忠實的記錄下自己什麽(me) 時間幹了什麽(me) 。甭管這些任務記錄做得多一絲(si) 不苟,隻有當它們(men) 能幫助你優(you) 化下一步的安排時,你的時間跟蹤才算真的有用,Smith說。
時間追蹤不僅(jin) 可以用來分析科研項目的進度,還可以用它來記錄哪些事會(hui) 拉低效率。這意味著,在日程表裏給遲早會(hui) 出現的分心和幹擾留出一點時間相當必要。
因為(wei) 某種程度上,過於(yu) 偏執的時間跟蹤也會(hui) 起到相反的效果。為(wei) 了搞清楚每個(ge) 小時,甚至每半個(ge) 小時都在幹什麽(me) ,追蹤時間這件事本身反而成了最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這就像很多同學沉迷於(yu) 記筆記,到頭來,一本一本的筆記寫(xie) 得非常漂亮,但知識是一點都沒學進去。
Sijin Chen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博二的學生。為(wei) 了提高效率,她曾嚐試為(wei) 每件事做規劃,甚至包括什麽(me) 時間休息,但最終的結果證明,這麽(me) 做自會(hui) 適得其反。而且即便她物理上脫離了眼前的工作——比如去逛逛畫展——腦子裏依舊很難沉浸到當下的環境中去。
“我忍不住去想工作和望不到頭的待辦清單。這讓我感到焦慮,然後又因為(wei) 焦慮而更焦慮了。”
她現在會(hui) 把工作拆分到很短的時間裏,確保自己在預留的休息時間不會(hui) 太累或精神太緊張:“我會(hui) 在快要累倒的時候直接躺平,否則我隻會(hui) 不停刷手機,顯然這並不是真正的放鬆。”
英國大學學院工會(hui)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202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7%的大學職工表示自己的工作量和強度在過去三年裏持續增加,10%的科研人員認為(wei) 工作量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一個(ge) 有意思的點在於(yu) ,當你樹立起科研狗和時間管理大師的人設後,還能借此推辭掉許多你不喜歡的事情。你隻需要亮出自己的日程表:喏,這是我今天一天的安排,你覺得去掉哪件比較好嘞?
對於(yu) 那些不知道怎麽(me) 安排時間的同學來說,Mubaiwa有一些經驗分享。他建議把自己的課題分成幾個(ge) 小項目,先製定出大體(ti) 時間線,再細分成小任務,規劃更細的進度。如果進度落後,可以先從(cong) 小地方調整,而不是直接推翻整個(ge) 方案。
最後,時間跟蹤是對你的時間安排實行問責製,確保你能完成目標。“它能告訴你的時間都去哪了,而不是你想象自己做了哪些事。”
resource,
Nature,Time tracking for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a practical guide,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3-01552-6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