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英語閱讀中,有時你可能會(hui) 感覺:“我可以,我很好,但我就差了那麽(me) 一點點,一點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東(dong) 西,不是詞匯也不是語法”,而恰恰是這一點點讓你錯失了可能不止“億(yi) 點點”。
2、所以,阻礙你差的這“一點點”究竟是什麽(me) 呢?恐怕就是這些你本身就缺乏的知識。那麽(me) 為(wei) 了彌補這個(ge) “一點點”,我們(men) 該怎麽(me) 辦呢?除了平時涉獵廣博,多識多思以外,在雅思閱讀中,我們(men) 還可以在讀前讀後動動手指和眼睛,做些積累背景知識的功課。今天請同學們(men) 跟著老師一起來學習(xi) 板塊運動的知識吧!
眾(zhong) 所周知,萬(wan) 有引力被發現是因為(wei) 一顆蘋果掉落,而地質學中顛覆性的板塊學說的提出卻是因為(wei) 一場生病。
德國著名氣象學家魏格納有一次生病了,躺在醫院裏百無聊賴.病房裏貼著一張世界地圖,身為(wei) 氣象學家的他出於(yu) 職業(ye) 習(xi) 慣便瀏覽起這張世界地圖來.突然,他發現一個(ge) 奇怪的現象:巴西的版圖凸出的部分,正好和非洲西南部版圖凹進去的部分相吻合.這個(ge) 發現讓他欣喜若狂,因為(wei) 當時學術界對大陸的形成學說一直沒有定論,而這個(ge) 發現如果能成立,那麽(me) 必將是石破天驚。出院後,魏格納開始搜集有關(guan)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他發現美洲的東(dong) 西部和非洲的西部都有生活在27億(yi) 年前的蜥蜴化石,這有力地證明了非洲和美洲兩(liang) 個(ge) 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板塊漂移後,把它們(men) 的化石分別帶走了,“大陸漂移說”的學說雛形由此產(chan) 生,也為(wei) 後來各類不同學說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從(cong) 大陸漂移說的誕生到如今板塊構造學說成為(wei) 地質學界主流觀點,這段曆史頗為(wei) 顛簸,今天將由老師帶大家一起來溫習(xi) 。在看學說的演變之前,我們(men) 先一起來看一下全球板塊的分布吧。
全球六大板塊的分布
全球岩石圈劃分為(wei) 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ya) 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wei) 海洋外,其餘(yu) 五個(ge) 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1
洋陸固定論/固定論
The theory of continental fixation
固定論不承認存在大規模的水平運動,認為(wei) 地殼的運動和海陸的發展主要表現為(wei) 地麵的隆起和沉降,即以垂直運動為(wei) 主。活動論則認為(wei) ,地球上部(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不但存在著垂直方向的運動,而且水平方向的運動更大;大陸和大洋在整個(ge) 地質時期都不是固定不動的,它們(men) 彼此之間和各自的內(nei) 部都存在著動力構造作用。
Key Words:
水平運動:Horizontal movement
垂直運動:vertical movement
動力構造:dynamic structure
洋陸固定論:The theory of continental fixation
2
大陸漂移說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Alfred Lothak Wegener
板塊構造學說的誕生相當坎坷,科學家花了長達60年的時間,才將這個(ge) 學說基本確立。如果板塊構造理論是一支曲子,那麽(me) 大陸漂移應該是前奏,海底擴張是高潮,板塊構造是尾聲。奏響序曲的便是德國氣象學家(Meteorologist)和地球物理學家(Geophysicist)Alfred Wegener(魏格納)。
大陸漂移說認為(wei) ,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wei) 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製與(yu) 地球自轉的兩(liang) 種分力有關(guan) :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矽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矽鎂層之上,由於(yu) 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yu) 矽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並且向附近移動的活動。
大西洋兩(liang) 岸陸地輪廓 造山帶的吻合性
值得提及的是,德國著名氣候學家柯本(中學地理課本氣候類型分布主要就是參考柯本分類法),同時也是魏格納的導師兼嶽父給予了他有力的支持。
2億(yi) 年前的聯合古陸和泛大洋
大陸漂移說的主導思想是正確的,但是限於(yu) 當時的科學水平,魏格納理論在大陸為(wei) 何漂移這個(ge) 關(guan) 鍵問題的解釋上存在明顯缺陷。
事實上,堅硬的花崗岩層是不可能在堅硬的玄武岩層上漂移的;潮汐力和離極力太小,不可能驅動大陸漂移;此外,大陸具體(ti) 如何拚合等問題也未能很好得到解決(jue) 。因此,大陸漂移說提出不久,就受到歐美地質學界的批評,不為(wei) 人們(men) 所重視。垂直論、固定論在當時仍占據主流。
Key Words:
中生代:Mesozoic
氣象學家:Meteorologist
地球物理學家:Geophysicist
泛大陸:Pangaea
動力機製:Dynamic mechanism
自轉:rotation
公轉:revolution
潮汐力:tidal force
離極力:pole-fleeing force
矽鎂層:Silicon magnesium layer
赤道:equator
地幔對流說:Mantle Convection Theory
花崗岩:granite
玄武岩:basalt
石灰岩:limestone
岩石學:lithology
岩層:stratum
密度:density
潮汐力:tidal force
離極力:pole-fleeing force
垂直論:Verticalism
固定論:Fixation Theory
板塊:plate
3
地幔對流說
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
霍爾姆斯的地幔對流說
1928年,英國的霍爾姆斯(同位素測年創始人)提出了地幔對流說。地幔對流說認為(wei) ,在地幔中存在物質的對流環流。在地幔的加熱中心,物質變輕,緩慢上升,到軟流圈頂轉為(wei) 反向的平流,平流一定距離後與(yu) 另一相向平流相遇而成為(wei) 下降流,繼而又在深處相背平流到上升流的底部,補充上升流,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環形對流體(ti) 。對流體(ti) 的上部平流馱著岩石圈板塊作大規模的緩慢的水平運動。在上升流處形成洋中脊,下降流處造成板塊間的俯衝(chong) 和大陸碰撞。 地幔流也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曳,並形成海洲,即海溝。
大西洋的形成過程
霍爾姆斯對大陸漂移說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完善和修改,地幔對流說合理解釋了海溝的產(chan) 生、大陸邊緣山鏈(如科迪勒拉山係)的形成、大洋和島嶼的出現,以及大陸漂移的機製。
Key Words:
物質:substance
受熱膨脹:heating expansion
循環式流動:Circulating flow
封閉式:closed;enclosed
岩漿:magma
下降流:down flow
海溝:trench
裂穀:rift valley
均衡作用:balancing effect
山脊:ridge
山脈:mountain range
4
海底擴張說
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
洋中脊地質剖麵圖
20世紀40年代,美英等國展開海底地質研究,取得不少進展,其中包括洋中脊的發現,大陸漂移說得到更多到認可,並且結合最新的地質信息,學者們(men) 創立了海底擴張學說。
海底擴張說的要點可以歸納為(wei) :①洋底不斷在洋脊裂穀帶形成、分離,分裂成的兩(liang) 半分別向兩(liang) 側(ce) 運移,洋底不斷擴張。同時,老的洋底隨對流圈在海溝處潛沒消減。這和過程持續不斷,因而洋底不斷更新。②洋底擴張速度平均每年數厘米,3億(yi) -4億(yi) 年洋底更新一次。③洋底擴張表現為(wei) 剛性的岩石圈塊體(ti) 馱在軟流圈之上運動,其驅動力是地幔物質的熱對流。④洋脊軸部是對流圈的上升處,海溝是對流圈的下降處。如果上開流發生在大陸下麵,就導致大陸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開啟。
Key Words:
地質學:Geology
洋中脊:Mid-Ocean Ridge
蝕變:alternation
洋底:ocean bed
軟流圈:Asthelous flow circles
熱對流:Thermal convection
5
板塊構造學說
Plate tectonic theory
板塊構造邊界的三種類型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麵覆蓋著內(nei) 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全球板塊的分布與(yu) 邊界
板塊學說認為(wei) 岩石圈(固體(ti) 地球的外層部分)分成少數幾個(ge) 在地函上漂浮著並在其上獨自運動著的板塊的學說。板塊馱在軟流圈上做大規模水平運動,致使相鄰板塊相互作用。各種地質活動,包括大部分的地震活動和火山活動,連同各種造山作用,都發生在這些板塊的邊界上。板塊的相互作用從(cong) 根本上控製了各種內(nei) 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特別是沉積作用的進程。
Key Words:
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 theory
構造的:tectonic
相互作用:reciprocity
邊緣:boarder;edge;margin;rim;fringe
地形:terrain;topography
變質:metamorphism
沉積作用:sedimentation
背景知識回顧
最後讓我們(men) 再一次係統地回顧一下板塊學說的發展史吧!
1、洋陸固定論
The theory of continental fixation
2、大陸漂移論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3、地幔對流說
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
4、海底擴張說
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
5、板塊構造說
Plate tectonic theory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