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大學多個錄取通知書該怎麽選擇?

今年加拿大大學錄取有些特別。

發出的offers 較早,某些專(zhuan) 業(ye) 申請被調撥其他專(zhuan) 業(ye) 較多,接受錄取的截止日期有些是提前了……這當中,或多或少是受移民新政策影響,大學做出調整動作?

新的變化, 增加了不少留學家庭的困惑和糾結,間接也加重了我們(men) 谘詢服務工作量。

其實,每一年,這個(ge) 時候,加拿大大學錄取季,當留學家庭陸續收到大學多個(ge) 通知書(shu) ,他們(men) 總會(hui) 有些選擇上的困難。為(wei) 此,,我在《帶你走進加拿大大學》一書(shu) ,有一章專(zhuan) 門針對此問題做的科普工作。 不過,目前,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了。我覺得,有必要,抽空,寫(xie) 些東(dong) 西吧。 隻是,手頭事太多,分身無術,隻好暫將《帶你走進加拿大大學》裏的第8章,“麵對大學多個(ge) 錄取通知書(shu) ,家長如何指導孩子做出選擇”,摘錄如下。文章雖舊,道理卻仍在有效期之內(nei) 。此文或許不能解燃眉之急,但對不少人,仍有參考之意義(yi) 。

跟中國的招生製度不一樣,加國大學大多是預錄取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個(ge) 高中生,如成績理想,會(hui) 收到幾個(ge) 大學的offer,到底是去A或是B?大學會(hui) 邀請學生參觀學校,甚至,對於(yu) 一些優(you) 秀的孩子,他們(men) 會(hui) 提供免費機票、獎學金,來吸引人才。 學生問:多間大學向我拋出橄欖枝,我該如何鎖定心儀(yi) 的大學?

家長問:我們(men) 和孩子一直在糾結好知何選擇:讀名校,還是讀喜歡的專(zhuan) 業(ye) ? 相信很多12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曆,沒收到OFFER時著急,當收到多份OFFER時,又很糾結,不知道到底該如何選? 痛苦並快樂(le) ,正常不過的事。

摘錄一段家長分享

朱博士發起了他和我女兒(er) 、我們(men) 夫妻倆(lia) 的跨國三地的微信交流,這次交流中,朱老師幫助分析了我女兒(er) 的申請條件和加拿大私立中學的升學支持,並且具體(ti) 給到我們(men) 關(guan) 於(yu) 如何溝通升學指導、聯係推薦信、成績準備、心理準備、麵試準備等具體(ti) 建議,並鼓勵我女兒(er) 嚐試獨立完成大學申請。

每年的大學申請季,我都會(hui) 被邀請到不同的家庭中,參與(yu) 他們(men) 的家庭會(hui) 議。其實,我能做的就是聽眾(zhong) ,同時也想提醒大家:我們(men) 作為(wei) 父母到了選擇大學的這個(ge) 分水嶺,我們(men) 能做的並不多,倒不如務實一點,認真聽一聽孩子的選擇。

一、定期召開家庭會(hui) 議

留學不是孩子一個(ge) 人的事情,是一家人的重大項目。在最初來加拿大讀高中時,其實很多都沒有全家人一起討論。尤其在國內(nei) ,有的孩子還要參加中考,家長會(hui) 擔心孩子分心,而全部代辦,還有的怕影響孩子情緒,會(hui) 完全瞞著孩子。在去中介谘詢時,很多孩子也不會(hui) 主動去了解,留學更像是父母的事情。

而另一個(ge) 極端是,孩子全權做所有決(jue) 定,父母覺得精力不夠,就撒手不管。這兩(liang) 個(ge) 作法,其實都是不可取的。 現在進入大學申請階段,建議不要再犯之前的錯誤了,一定要全家參與(yu)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一定要孩子做主導,父母做輔助。家長也應該相信,經過2-3年在加國的生活與(yu) 學習(xi) ,孩子長大了,也成熟了,孩子也會(hui) 更加了解和熟悉加國的情況。

曾經有一個(ge) 昆明家長劉先生,把家庭會(hui) 議中用過的一個(ge) 討論的表格,發給我看,要給些意見。我一看那份表格,十分詳細,把女兒(er) 感興(xing) 趣的5所大學、專(zhuan) 業(ye) 一一羅列,優(you) 劣條件也寫(xie) 出來,家長還用了優(you) 選法,排列出第一選擇、第二選擇及保底選擇。

有了這樣細致和周密的規劃,家長和孩子討論時,更有針對性。 所以,我說,孩子讀大學,可能是4年,或更長,作為(wei) 家長,不要掉以輕心,更應該,在選擇方麵,坐下來,家長與(yu) 孩子要定期開家庭會(hui) 議,在這個(ge) 過程中,收獲的不僅(jin) 是孩子專(zhuan) 業(ye) 的選擇,更多的是,你與(yu) 孩子的關(guan) 係會(hui) 更進一步,升到不同的高度與(yu) 深度,甚至會(hui) 延續到上大學之後的幾年。

我的經驗是,在家庭教育方麵,要充分發揮節點上的東(dong) 西,我自己的體(ti) 會(hui) 時,話題很重要,例子很重要,這時候,有大學專(zhuan) 業(ye) 選擇這個(ge) 話題,在這個(ge) 節點上,講家庭教育非常實在與(yu) 重要。 我推薦大家不妨參考一下他們(men) 的做法,定期全家開個(ge) 家庭會(hui) 議。家長發現問題,孩子也在問自己一些問題,並且,孩子也要自己在網上找答案。

在整個(ge) 大學申請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ge) 激發孩子學習(xi) 動力的過程,鼓勵孩子找尋自己的興(xing) 趣、追求自己的夢想,切忌太多的實用主義(yi) 。一定要把眼光放長遠。

討論如何選擇

麵對多份OFFER時,建議家長與(yu) 孩子坐下來一起溝通,分析每所大學的優(you) 勢與(yu) 不足,同時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僅(jin) 僅(jin) 是以未來的就業(ye) 或移民為(wei) 目標,因為(wei) 孩子未來的路還是要靠TA們(men) 自己走的,未來遇到的困難也需要孩子們(men) 自己去解決(jue) 。

當你的孩子對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有所選擇,當你的孩子對於(yu) 未來的方向有自己的想法,雖然不成熟但是有成長,而這種成長正是留學的價(jia) 值所在!

不妨討論一下大學獎學金

【學生分享】

Leo:多倫(lun) 多大學獎學金 憑著A-LEVEL的成績,數學A+,高數A,物理A+,化學A+,AP課程的統計,化學和和數學都是5分,雅思7分。我被多大工程學院錄取並給予我5000加元的入學獎學金,

Jade:我的獎學金:多大0.2萬(wan) 、UBC6.4萬(wan) , 我沒有申請,這兩(liang) 所大學主動向我提供獎學金。可能我是BC省的學生,UBC出手大方些。

本地生讀大學的費用來自幾個(ge) 途徑:

  1. 父母從小給孩子買的大學基金,可以免稅,到孩子讀大學的時候可以用
  2. 父母的支助
  3. 向加拿大政府申請無息學生貨款,
  4. 向大學或有關機構申請的獎學金

免費教育是加拿大對其國民提供的一大福利,但讀大學,學生要自掏腰包了。大學學費昂貴,並非所有本地畢業(ye) 家庭有足夠財力支持孩子上大學,所以,大學會(hui) 用獎學金手段吸引申請學生。獎學金是大學送出的禮物,禮物也要你動手去取才行,主動申請才有機會(hui) 。 從(cong) 本書(shu) 附錄,“加拿大98所大學簡介”裏,你會(hui) 留意到,我把學費列為(wei) 其中一項內(nei) 容。你也會(hui) 發現,國際生學費是本地學生的三倍左右。不過,加拿大大學的獎學金,也是向留學生開放的。

什麽(me) 人可以申請大學獎學金?一般什麽(me) 條件可以申請到獎學金?

我的好友Judy告訴學生: 用句老話來說就是“品學兼優(you) ”,此外還要匹配校園文化。所以,全麵發展是標配,僅(jin) 僅(jin) 學習(xi) 成績優(you) 異難以有競爭(zheng) 力。

  • 德(社會公益活動、實習實踐活動、社團等體現領導才能、社會責任感的活動)、
  • 智(校內成績、校內外學術競賽、校外的學術活動和學術競賽獲獎等)、
  • 體(至少有文、體各一項達到一定水準的特長)。

以上隻是“裁衣”的“衣料”,如何裁出校方傾(qing) 心的出眾(zhong) 的“成品”,還需要找來尺子或是衣服模子。盡早選定目標學校(大學的話還需考慮專(zhuan) 業(ye) 方向),了解該學校/學院的校園文化。在寫(xie) 申請文案時就可以量學校之“體(ti) ” 裁自身之“衣”了。 你可以登陸以下網站,了解一下加拿大大學獎學金的申請詳細情況:www.scholarships-bourses.gc.ca

二、鼓勵孩子看學校,做一次校園深度遊(campus tour)

英文有句話是Look and fell,就是看和感受,這應該是校園深度遊最大的收獲,如果有機會(hui) ,家長一定陪著孩子一起去看學校,感受這個(ge) 學校的專(zhuan) 業(ye) ,回來之後,和孩子一起認真回顧,共同規劃孩子的學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規劃,這也將是一段難忘的經曆。

Jasmine,就是知道在幾個(ge) 大學同時錄取她之後,馬上就去看這些大學,然後再確認自己的最終選擇。“當我在三月收到麥馬、皇後還有多大密西沙加校區通知書(shu) 的時候,就覺得是時候去大學裏麵轉轉,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大學了”----學生Jasmine文章:“我的大學申請” Jade,放棄UBC 6.4萬(wan) 獎學金 去香港讀大學。因為(wei) 她親(qin) 自飛到香港去,去看學校,並且跟教授進行交流,近距離的去接觸實驗室、課室等等。

【問與(yu) 答】

問:你為(wei) 什麽(me) 推薦家長帶上孩子參觀校園。

答:因為(wei) ,當下的孩子,不象老一輩那樣,為(wei) 了生存、為(wei) 了食物去奮鬥,而更多的是為(wei) 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興(xing) 趣和愛好,假如他們(men) 覺得這是一個(ge) 非常cool,或interesting的專(zhuan) 業(ye) ,他們(men) 就會(hui) 選擇這個(ge) 學校,否則他們(men) 可能寧願不讀這個(ge) 學校,甚至不讀大學。

此外還有好處: 首先,在高中畢業(ye) 之後,就要離開寄宿家庭或寄宿學校,對於(yu) 他來說,要去看看未來4年學習(xi) 與(yu) 生活的地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去看看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包括氣候、環境等等。

其次,他們(men) 在校園遊中,除了去看這個(ge) 大學所在的城市環境、社區氛圍之外,更多的是親(qin) 身體(ti) 驗大學的課程設計、校園文化,學校所提供的專(zhuan) 業(ye) 設置,自己是不是真正地感興(xing) 趣,這成為(wei) 他們(men) 將來選擇大學的重要依據。

我相信這樣一個(ge) 對學校做深度的了解,對孩子的選擇是會(hui) 有所幫助的。 每個(ge) 學校都有它不同的氣質與(yu) 風格,如麥克馬斯特大學所在的小鎮,有很重的人文氣氛;麥吉爾所在的蒙特利爾,有一種和溫哥華不同的氛圍,被稱為(wei) “北美小巴黎”,是北美唯一的英法雙語城市。

小經驗:這種校園深度遊,都是會(hui) 安排導遊帶領的,大多是在讀大學生做義(yi) 工。這個(ge) 導遊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個(ge) 近距離了解學校的一個(ge) 重要的渠道和人物。 一定不要放過,要多去問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宿舍好不好?學校對於(yu) 新生有什麽(me) 特別的支持?在學校打工或勤工儉(jian) 學難不難?校友畢業(ye) 後,大多是在什麽(me) 地方就業(ye) ,薪水又是多少?等等……但是,一定要提前把想問的問題列出來。   我在很多講座都在說我們(men) 隻是導演,主角是孩子,孩子能不能把自己人生的這部戲演好,取決(jue) 於(yu) 孩子自己的感受。

三、同專(zhuan) 業(ye) 老師溝通,聽聽過來人意見

JP, 多倫(lun) 多大學教育碩士,他在一個(ge) 500人的微信群裏輔導家長時,這樣告訴說: “我最近有幸和一位家長溝通,關(guan) 於(yu) 孩子應該選擇哪所被錄取的學校,其中涉及的問題,就是朱博士最新有關(guan)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選擇專(zhuan) 業(ye) 的文章。這篇文章裏提到的選擇因素,包括:

1、英語水平

2、專(zhuan) 業(ye) 和性格匹配

3、專(zhuan) 業(ye) 與(yu) 就業(ye) 和實習(xi) 機會(hui)

4、學校排名

5、入學後轉係或轉校

6、學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和發展

這些都是會(hui) 影響孩子們(men) 的決(jue) 定的。 家長們(men) 一定要切忌不要在自己信息不足或對係統不了解的時候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國外的係統和國內(nei) 不一樣,有很大的彈性,不管他們(men) 去了哪所學校,哪個(ge) 專(zhuan) 業(ye) 都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們(men) 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xi) 。這個(ge) 適應過程決(jue) 定他們(men) 能否繼續提高自己的各項水平(包括語言) 最終可以選擇上自己心儀(yi) 並且適合的專(zhuan) 業(ye) 。

朱博士說的很對,專(zhuan) 業(ye) 不等於(yu) 職業(ye) ,大學尤其是多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是學生發現自我和認識自我的地方。而這個(ge) 過程,每個(ge) 人的路都不一樣,也不一定花一樣的時間。但是這一定是一個(ge) 需要努力並不斷反思的過程。家長們(men) 能做的就是在這個(ge) 過程中給孩子們(men) 適當的建議和指點,給孩子們(men) 成熟和懂得付責任的機會(hui) 。” 我與(yu) JP並不熟,是群裏有認識我的家長轉發他的這番話。但我和JP對教育的理解卻是一致的。

Jenny,曾經是小留學生,念完大學留下來,任職某大銀行的經理,應邀作為(wei) 嘉賓,在我主持的一次網上分享會(hui) 上,有被錄取困擾的一個(ge) 家長問她:選擇大學學校時,對地區、學校、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這些因素,該是怎樣的先後順序來考慮?

她是這樣回答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麽(me) ?很多各種留學生他們(men) 的目的都不一樣。留在加拿大,回國發展。因人而異,不同的案例。 我一個(ge) 同學就是讀商科的,他被多倫(lun) 多大學,西安大略大學,這兩(liang) 個(ge) 很最出名的商科都錄取了。多倫(lun) 多大學排名比較靠前,西安大略大學沒有什麽(me) 排名,但Ivy商學院非常出名。想留下來,Ivy商學院絕對是一流,但同學想留條後路,他覺得以後畢業(ye) 不一定在加拿大發展。最後這個(ge) 同學選擇多大Rotman商學院。

畢業(ye) 之後,想回國發展或者去其他國家深造的話,我覺得,學校名氣比較重要。 如果是想留下,專(zhuan) 業(ye) 可以放在第一位的,這樣對以後就業(ye) 有好處。 也是重要的,對想留下來的同學們(men) 來說,多倫(lun) 多就象中國的上海,它是經濟中心;渥太華就像中國的北京,它是政治中心。如果你是從(cong) 事金融業(ye) 的話,那肯定是去經濟中心多倫(lun) 多,在溫哥華的話就有點遠。

你的學校靠近那個(ge) 地區,可能在這方麵的發展也會(hui) 比較迅速。 我讀西安大略大學的Co-Op跟興(xing) 趣有關(guan) ,因為(wei) 這個(ge) 實習(xi) 項目專(zhuan) 業(ye) 非常有趣,是加拿大獨一無二的。 如果非要排列一下擇校的次序,我會(hui) 是:專(zhuan) 業(ye) 、學校、興(xing) 趣,因為(wei) 我獨立能力比較強,所以把地區放在最後。

四、關(guan) 注在讀學生聲音,尤其是吐槽學生公眾(zhong) 平台

收到多個(ge) 大學專(zhuan) 業(ye) 錄取Jade的做法,值得推薦,“在最終做出決(jue) 定之前,我有在網上找一些論壇什麽(me) 的,也有問一些在大學的朋友了解情況,比如教授的授課方式和上課時間。當我掌握了這些信息的時候再去參觀學校會(hui) 更客觀,更有針對性。但其實我更多的是問一些無關(guan) 緊要的問題,比如記筆記是用本子比較好,還是binder...我不在乎學校的設施和地理位置,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英式古典建築和給我的第一感覺。”

於(yu) 是,我們(men) 花了心思,收集了64所大學學生會(hui) 網站和當地學生非常流行的校園文化網站,供你參考。我們(men) 希望你除了透過申請大學的官方網頁網站了解學校之外,還可以透過非官方非主流的渠道,多方麵多角度,提前了解來來學校的生活。 如果你不能來到學校親(qin) 眼看一看,可以通過這些網站對當地的文化都會(hui) 有所了解。它們(men) 有的是屬於(yu) 學生會(hui) ,學生自媒體(ti) ,校園生活資訊網,以及學校所在城市、社區的當地信息網站。

【權威推介】加拿大大學非官方的校園網站

BC省 UBC: Ubyssey.ca Emily Carr: ecsu.ca Fraser Valley: Blogs.ufv.ca &Facebook.com/UFVstudentlife. Kwantlen: Facebook.com/KSAcouncil. UNBC: Overtheedgenewspaper.ca &TakeOnPG.com Royal Roads: VictoriaBuzz.com Simon Fraser: www.sfss.ca Thompson Rivers: TRUOmega.ca Vancouver Island: TourismNanaimo.com Victoria: martlet.ca

平原省份The Prairies Alberta: su.UAlberta.ca ACAD: ACAD.ca/future-students Athabasca: Facebook.com/groups/AthaU Brandon: eBrandon.ca Calgary: www.su.ucalgary.ca Lethbridge: DowntownLethbridge.com/content-events.asp. Macewan: thegriff.ca Manitoba: TheManitoban.com Mount Royal: courseware.mymru.ca Regina: PrairieDogMag.com/events Saskatchewan: TheSheaf.com Winnipeg: On Twitter: uniter.ca

安大略省 Algoma: AlgomaU.ca Brock: Brocku.ca/brock-news&Busu.net& BrockPress.com Carleton: events.carleton.ca Guelph: TheCannon.ca & TheOntarion.com Lakehead: TheWalleye.ca Laurentian: Twitter: @LaurentianU McMaster: TheSil.ca Nipissing: Twitter: @NipissingU OCAD U: Xpace.info.& www.ocadustudentpress.com/shift UOIT: calendar.oshawa.ca Ottawa: apt613.ca Queen’s: queensjournal.ca RMC: rmcc-cmrc.ca/en. & everitas.rmcclub.ca Ryerson: Studentlife.ryerson.ca Toronto: TheVarsity.ca Trent: TrentCentral.ca Waterloo: uwimprint.ca, bulletin.uwaterloo.ca Western: WesternGazette.ca Wilfrid Laurier: TheCord.ca Windsor: UWindsor.ca/dailynews York: www.excal.on.ca

魁北克省 Bishop’s: UBishops.ca Concordia: PulpMtl.wordpress.com McGill: www.mcgilltribune.com Montreal: QuartierLibre.ca UQAM: nightlife.ca Sherbrooke: LeCentro.co

大西洋省Atlantic 省 Acadia: TheASU.ca Cape Breton: cbu.ca & facebook.com/cbusu.ca Dalhousie: dsu.ca King’s: TheCoast.ca Memorial: TheOvercast.ca Moncton: feecum.ca & lefront.ca Mount Allison: mta.ca/events Mount Saint Vincent: metronews.ca/halifax New Brunswick: www.unbsu.ca NSCAD: thecoast.ca UPEI: DiscoverCharlottetown.com Sainte-Anne: USainteAnne.ca/nouvelles St. Francis Xavier: st.fx.ca & theu.ca Saint Mary’s: DestinationHalifax.com St. Thomas: w3.stu.ca/stu/events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五、 有沒有想過“曲線、迂回”策略,先入學再轉學或者轉專(zhuan) 業(ye)

John是我在教會(hui) 認識的學生。他從(cong) 浙江過來,因為(wei) 語言成績原因,要在私校多讀一年預科。一年之後,成功的申請到了麥克馬斯特大學,在那裏修讀了一年的大專(zhuan) 課程後還順利的把全部學分轉到多倫(lun) 多大學,從(cong) 此開始多倫(lun) 多大學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他很努力,成績不錯,後來還得到了不少獎學金。 當他回到國內(nei) ,同已經升讀大學的高中同學分享兩(liang) 地教育的不同,他很感慨地說:“加拿大大學的教育比國內(nei) 自由很多。

在國內(nei) ,大部分的人在中學畢業(ye) 以後都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麽(me) ,也隻好聽朋友說,聽家長說,自己無法抉擇。最後他們(men) 所選擇的專(zhuan) 業(ye) 不一定適合他們(men) 自己,過後才來後悔。在國內(nei) ,大學的學習(xi) 製度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一點,很難轉學,更不用說轉係了。加拿大的大學老師們(men) 都非常鼓勵學生們(men) 去尋找自己的想要讀的科係和未來的路。例如,多倫(lun) 多大學的大一工程係課程的學習(xi) 範圍非常廣泛,不限於(yu) 單一的課程,而且老師很熱心的幫助學生尋找自己想要讀的科係。

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ge) 非常好的學習(xi) 機會(hui) 。留學生們(men) 可以學習(xi) 廣泛的知識,從(cong) 中去尋找自己的真正想要的科係。總結來說,加拿大的大學比較人性化。” 我身邊也有一些同學,因為(wei) 覺得某一專(zhuan) 業(ye) 不太適合自己,在校內(nei) 轉專(zhuan) 業(ye) 的。在嚐試探索中轉專(zhuan) 業(ye) 是很正常的事。留學生家長們(men) 不必過分糾結。

總結一點:留學的價(jia) 值是孩子學會(hui) 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一直強調,選擇大學時首先是要看專(zhuan) 業(ye) 的,專(zhuan) 業(ye) 才決(jue) 定大學,這個(ge) 跟中國或者以往我這輩人選擇大學是有點不一樣。

想當年我自己選擇大學時,我就是先看大學再看專(zhuan) 業(ye) ,以至於(yu) 在這方麵的衝(chong) 突,尤其是與(yu) 我父親(qin) 是有很大的衝(chong) 突的,以至於(yu) 我在中山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當中也是有很多的糾結, 當我決(jue) 定要去讀的中山大學曆史係,父親(qin) 問我學出來做什麽(me) ,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學出來能做什麽(me) ,我當時想,大不了就是去做曆史老師啊,或者去做博物館裏的工作人員。 假如我們(men) 當中有學曆史的孩子的家長請你們(men) 也不要自卑,因為(wei) 大家都明白其實專(zhuan) 業(ye) 不等於(yu) 職業(ye) ,職業(ye) 又不等於(yu) 事業(ye) 。

大學念什麽(me) 專(zhuan) 業(ye) ,不等於(yu) 日後一定就要做什麽(me) 對於(yu) 我自己三個(ge) 孩子,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在讀大學選專(zhuan) 業(ye) 時,我自己也稍微有一點糾結,尤其是大女兒(er) 在美術方麵,她有自己的造詣,音樂(le) 藝術方麵也有造詣,但最後她卻選擇了讀心理學。當知道二女兒(er) 選擇建築學而不是我們(men) 期待的醫藥學,我也有些失望。

因為(wei) 我從(cong) 美國The National Survey Engagement和The Tab網站,看過一份大學專(zhuan) 業(ye) 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的調查,結果令我擔心,因為(wei) ,建築專(zhuan) 業(ye) 的同學每天平均隻能睡5.28多小時,排在榜首,比起護理專(zhuan) 業(ye) 、生物化學專(zhuan) 業(ye) 每天還少。“每周感受到學業(ye) 壓力的次數”,前三位是學醫的、學建築和護理。建築專(zhuan) 業(ye) ,睡得少,壓力大,最辛苦的專(zhuan) 業(ye) 之一。你們(men) 會(hui) 在下章裏讀到她的分享,從(cong) 她口裏知道這份美國大學的調查在加拿大的結果也是接近的。 但是,我仍是非常尊重孩子們(men) 的想法。

所以,當Jade的父母找到我,商討女兒(er) 擇校事。我非常理解Jade父母,她媽媽也是我在暨南大學的校友,對於(yu) 父母他們(men) 能夠理解孩子為(wei) 什麽(me) 不來多倫(lun) 多大學比如天氣原因等,UBC的六萬(wan) 多獎學金也放棄了,最糾結的是去到香港讀大學,因為(wei) 家長希望在加拿大留學讀書(shu) 都有個(ge) 想法是留下來移民。

我跟這些糾結的父母是一樣的,當年我跟我兩(liang) 個(ge) 女兒(er) 討論這個(ge) 話題,她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點,就是說我的故事我是主角,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hui) 後悔! 在加拿大,高中畢業(ye) 會(hui) 是一個(ge) 重要的裏程碑,意味著孩子將要離開父母,走向獨立。進入大學,將又是一個(ge) 嶄新的起點。 在高中的最後一年及大學申請階段,孩子將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壓力與(yu) 挑戰,需要父母更多的關(guan) 注、支持與(yu) 鼓勵,無論結果怎樣,隻要努力過、拚搏過,這都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一段難得的人生經曆。

最後,用二女兒(er) Garbo在中學畢業(ye) 典禮時代表全體(ti) 學生致辭,結束本章。

I would describe this journey as a roller coaster ride: full of unexpected ups and downs. One second, we were stressing out about finals, yet only seconds later it seems, we are celebrating the end of school year. There were heart pounding and head scratching times throughout this year: like the night before the multidisciplinary papers were due, trying to adjust the margins to get an extra page (not that I tried that); the second before clicking the “admission status” button on our ideal university’s website, and later on finding out that it still remained “in process”(really? It’s been three months!); and every sleepless night before deadlines, tests and exams. Let me tell you, do not set an alarm for 5 am so you can study, because you will not be woken up by the buzzer but your roommate’s screams instead.

It seems like only yesterday that this whirlwind of madness began. Let us go 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we first stepped foot on the St. Margaret’s campus. For me, it was four years ago, the beginning of high school; and for some of us here, it was more than triple that time, way back almo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lives. (By the way that adds up to thirteen, in case you are still calculating.)Over these past years, we we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sports days and spirit weeks that we cheered and sweated for, the teachers we’ve all loved or just loved to hate, the late night mafia game at the park we’ve doubt our friendships for, the earthquake drills we’ve all appreciated...depending on the class that we were having, and the snow days we’ve all prayed for. Fragments of our memories remain frozen in place at every corner of this school, even though it rarely gets below the freezing point here.

Of course, we couldn't have made it to this moment alone. Let us remember and thank those who were so helpful in getting us here today. Those who provide us with endless support and comfort;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put extra time into resolving our concerns and empty stomachs: teachers, parents, house-moms, and those who work at the Starbucks at Saanich Centre. Without all of you, questions would still be unsolved and our hunger would remain.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qualities of St. Margaret’s is that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from, how you act, or who you are, you will always feel protected and accepted in your own skin here. Here is the place that we found who we are and what we were meant to be; here is the place that we met some of our life long friends, life-changing teachers, and staff; here is the place where we all started our journey together, and now we are saying goodbye.

Before I end my speech, I want to wish each and every one of you graduate success in whatever endeavours you choose to pursue. No matter what you end up being: an architect, an archaeologist, a businesswoman, or a Walmart associate, just remember to stay true to yourself and be you. If you encounter hardships and feel powerless, just remind yourself of this quote that I remember from my last English 12 class, the last line of the poem “Ulysses” by Alfred Lord Tennyson: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It has been a great year! Thank you class of 2015 and good luck!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帝國理工經濟金融與數據科學專業申請經驗分享

下一篇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PhD)申請攻略及導師簡介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