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雞娃圈的風向出現了轉變,雞娃爸媽的偶像從(cong) 有背景有資源的“二代們(men) ”變成了白手起家的讀書(shu) 人雷軍(jun) 。
小米汽車正式發布以來,掌舵人雷軍(jun) 38歲實現財富自由,用10年打造世界500強的傳(chuan) 奇經曆,簡直難以想象上帝到底給他關(guan) 了哪扇窗?
如今藤校生做留學中介、哈佛畢業(ye) 生考公、海歸名校生歸來月薪3000的就業(ye) 形勢,讓人不禁懷疑留學的意義(yi) 。
另一邊,OpenAI創始人和Pika創始人輟學創業(ye) 的神話又令人心生向往。
名校光環是創業(ye) 成功的密碼嗎?輟學創業(ye) 模式值得效仿嗎?我們(men) 的孩子該如何為(wei) 創業(ye) 做準備?
全美創業(ye) 人數最多的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大學生自主創業(ye) 比例達到30%以上,大部分學生認為(wei) 創業(ye) 並不可怕,超過90%的大學生認為(wei) 創業(ye) 是一項令人尊敬的工作。
全美最大的創業(ye) 數據庫Crunchbase發布了一份「全美創業(ye) 人數最多的大學榜單」,揭露了那些創業(ye) 氛圍最濃厚的美國大學。
該榜單統計了2022-2023年間,融資超過100萬(wan) 美元的初創公司創始人畢業(ye) 院校,這份榜單不包括商學院的創業(ye) 人數,最後共有36所學校上榜。
排名第一的是斯坦福大學,以472名創始人位居首位,是美國大學中當之無愧的“創業(ye) 之王”。
縱觀學校曆史,創業(ye) 可以說是流淌在斯坦福血液的基因,其孕育的矽穀走出了科技界的半邊天,比如穀歌、惠普、Linked in、雅虎、OpenAI等。
排名第二的是理工巨頭MIT,學校開設的馬丁信托中心,實際上就是創業(ye) 中心,為(wei) 學生提供各種創業(ye) 技能和谘詢的支持。
UCB和哈佛位居第三第四,排名前十的學校還包括康奈爾大學、賓大、CMU、哥大、耶魯和USC。
整個(ge) 榜單,公立和私立平分天下,理工強校畢業(ye) 生的表現最為(wei) 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榜單並沒有包含商學院的創業(ye) 人數,因此上榜的學校大多是科技方向的創業(ye) 。
Crunchbase還單獨統計了2022--2023期間,融資超過100萬(wan) 美元的初創公司的校友的商學院情況。
哈佛大學以241人位列第一,斯坦福和賓大分別位於(yu) 第二和第三,其次就是MIT、哥大、芝加、NYU、UCLA、西北大學、UCB。
兩(liang) 份榜單明顯不同,上榜的學校幾乎都是老牌名校和頂級商學院的配置。
可見,從(cong) 創業(ye) 的人數來看,商學院創業(ye) 人數遠比非商學院的創業(ye) 的人數要多,因為(wei) 大部分商學院畢業(ye) 生更傾(qing) 向於(yu) 入職金融、銀行、谘詢等行業(ye) 。
非商學院的創業(ye) 者大多是理工領域,這也契合了當下科技成為(wei) 重要生產(chan) 力的潮流。
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風口上,科技領域的創業(ye) 更加容易獲得成功,因此也造就了一個(ge) 個(ge) 創業(ye) 神話。
畢竟十多年前,雷軍(jun) 就曾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
輟學生的創業(ye) 神話
在很多創業(ye) 大佬身上大多有一個(ge) 獨特的標簽,那就是輟學者。
輟學創業(ye) 已經成為(wei) 科技圈大佬的標配,這一標簽也令他們(men) 的創業(ye) 經曆增加了一抹神秘色彩。
Paypal的創始人Peter Thiel曾經開展了一個(ge) 教育實驗,當時《紐約時報》評價(jia) 它是“當今最不尋常的實驗之一”。
這個(ge) 實驗被稱為(wei) “Thiel Fellowship”,每年都會(hui) 挑選20位20歲以下的輟學孩子,每人給10萬(wan) 美元的啟動資金,並且為(wei) 他們(men) 提供創業(ye) 指導,目的在於(yu) 跟蹤他們(men) 的發展,對比是否在大學讀書(shu) 更成功。
2023年,根據彭博社報道,該項目共招募了271名參與(yu) 者,孵化出了11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總價(jia) 值超過2710萬(wan) 美元。
從(cong) 該項目中走出來的創業(ye) 天才中,最為(wei) 人熟悉的就是社交巨頭“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
2017年,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被哈佛大學邀請做畢業(ye) 典禮演講嘉賓時,他還向蓋茨打趣道:“他們(men) 知道咱們(men) 是沒畢業(ye) 的,對吧?”
蓋茨非常淡然地說:“Oh,這才是最棒的一部分,實際上他們(men) 會(hui) 送你一個(ge) 學位。”果然在12年後,紮克伯格獲得了哈佛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
前輩比爾·蓋茨作為(wei) 過來人,就曾被《哈佛深紅報》稱為(wei) “最成功的輟學生”。
如今不少後輩也跟隨前輩的步伐,在讀書(shu) 和創業(ye) 中,選擇了輟學。
比如馬斯克,在進入斯坦福第二天後就退學,ChatGPT之父Sam Altman大二期間就輟學創立公司,“哈佛女孩”郭文景從(cong) 斯坦福計算機博士退學後創立了Pika...
被譽為(wei) “下一個(ge) 馬斯克”的華裔男孩Alexandr Wang,18歲進入MIT大一便輟學創辦Scale AI並擔任CEO,成為(wei) 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億(yi) 萬(wan) 富翁。
如今站在科技界巔峰的人有一大半的是輟學生,這意味著大學教育無用嗎?
恰恰相反,比爾·蓋茨、喬(qiao) 布斯等人都表示大學教育帶給他們(men) 的思維和知識是不可替代的。
輟學創業(ye) 的模式也並非適合每一個(ge) 孩子,為(wei) 了創業(ye) 放棄上大學更不可取。
要知道,他們(men) 不是因為(wei) 讀不下去選擇輟學創業(ye) ,而是覺得按部就班讀書(shu) 會(hui) 耽誤創業(ye) ,所以選擇輟學。
在輟學前,他們(men) 有的敏銳感知到時代變化和科技的崛起,有的在編程領域已經沉浸多年,當時機到了,他們(men) 就毅然決(jue) 然選擇輟學創業(ye) 。
輟學隻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men) 多年的技能積累和夢想的驅動。
格雷厄姆給中學生的創業(ye) 三板斧
舊版本的創業(ye) 講述的是一個(ge) 在某領域摸爬滾打數十載的中年人,厚積薄發創業(ye) ,而新時代的創業(ye) 腳本,往往是年輕人創業(ye) 的故事。
《2018中國海歸就業(ye) 創業(ye) 調查報告》就曾提到了“創業(ye) 低齡化”的趨勢。
大量年輕人剛畢業(ye) 就開始走向了自主創業(ye) 的道路,有的學生甚至在中學階段就已經為(wei) 創業(ye) 做準備...
矽穀創業(ye) 教父、風險投資家保羅·格雷厄姆給中學生做了一個(ge) 創業(ye) 講座,世界在變化,創業(ye) 已經不是大學生專(zhuan) 屬,初中生就可以為(wei) 創業(ye) 做好準備。
在講座中,格雷厄姆認為(wei) ,孩子在18歲之前需要準備3樣東(dong) 西。
第一,先成為(wei) 一名手藝人,精通一門技術。
無論是編程、剪輯、設計等,隻要你感興(xing) 趣的都可以學,這門技術並沒有特別的限製,但必須是主動性的創造活動,而不是被動消費的活動。
比如你喜歡設計電子遊戲,這算是一門技術,但隻是喜歡玩遊戲,這並不算。
格雷厄姆認為(wei) ,人一旦有技術,觀察世界的方式就變了。換句話說,手裏有把錘子,看什麽(me) 都像釘子。
在他的著作《黑客與(yu) 畫家》提到,一個(ge) 偉(wei) 大的設計都來自於(yu) 設計師的小衝(chong) 動。
設計師感覺某個(ge) 東(dong) 西有點醜(chou) ,基於(yu) 專(zhuan) 業(ye) 眼光會(hui) 進行改進修正,改著改著一個(ge) 新的偉(wei) 大的設計就會(hui) 誕生。
第二,找到創業(ye) 的點子
如果你已經對自己的技能特別純熟,那麽(me) 可以為(wei) 你的技能找到一個(ge) 匹配的問題。
格雷厄姆建議可以從(cong) 小項目做起,很多商機最初可能微不足道,不足以支撐一家公司,但是今天的超級企業(ye) 都是從(cong) 一個(ge) 小項目成長起來的。
比如Facebook起源於(yu) 給一所學校設計在線通訊錄,蘋果公司起源於(yu) 給自己攢一台電腦,穀歌起源於(yu) 給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排序...
機會(hui) 的發現不是先有顆釘子擺在你麵前,告訴你這裏需要一把錘子。而是你手裏先有一把錘子,才能發現這裏原來有顆釘子。
第三,找到合夥(huo) 人
根據格雷厄姆投資過4000多家初創公司的經驗,他認為(wei) 最好的初創公司一般有2-3名創始人。
但是找到理念契合又能同甘共苦的合夥(huo) 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格雷厄姆給中學生的建議是,先努力上個(ge) 好大學。
因為(wei) 最好的大學裏有最聰明的腦袋,更容易遇到最好的聯合創始人和最好的員工。
比如拉裏和謝爾蓋創辦穀歌的時候,就從(cong) 斯坦福大學招聘了他們(men) 認識的所有最聰明的人。
如果還要在格雷厄姆的三板斧再加上一點,那一定是:學會(hui) 擁抱失敗。
有人曾用“九死一生”來形容創業(ye) ,很多人不敢踏出第一步就是因為(wei) 怕失敗。
但失敗是創業(ye) 的必修課,正如在最成功的矽穀,也流傳(chuan) 著“最玩失敗的就是矽穀”這樣一句話。
曾經有人問斯坦福商學院的戰略學教授William P. Barnett,如何看待矽穀創業(ye) 公司如此高的失敗率?
他回答說,如果矽穀的失敗率下降,那我會(hui) 很擔心,因為(wei) 那說明矽穀的創新活力和能力下降了。
一個(ge) 良好的創業(ye) 氛圍並不會(hui) 給所謂的“失敗者”打上失敗和恥辱的烙印,反而那些曾經失敗的創業(ye) 者甚至會(hui) 比初次創業(ye) 者得到更多的創業(ye) 投資機構的青睞。
因為(wei) 他們(men) 用成長思維去看待創業(ye) ,失敗就是經驗,將經驗運用到下一次創業(ye) ,那麽(me) 成功的幾率會(hui) 更高。
美國對衝(chong) 基金教父,被稱“投資界的喬(qiao) 布斯”的雷·達裏歐在其著作《原則》中總結道:痛苦+反思=進步。
這也是未來年輕的創業(ye) 者們(men) 需要明白的最基本道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