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幫助我們理解哥大抗議事件的視角

本周五上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上海紐約大學、鼓勵中國學生赴美留學。

與(yu) 此同時,美國東(dong) 岸的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留學生們(men) 在期末考試周被迫轉為(wei) 線上上課;西岸的南加州大學甚至取消了2024年畢業(ye) 典禮;而埃默裏大學哲學係主任麥卡菲教授已被警察逮捕。

這些變化源於(yu) 哥大校園內(nei) 在過去一周持續升級的抗議事件。

今天,我們(men) 不談“主義(yi) ”,而是嚐試從(cong) 不同角度來審視這件事。

要了解事件的背景,可以參考以下幾個(ge) 重要的事件節點:

  • 2023年10月,巴以在加沙地帶爆發武裝衝突,200餘天來導致超過3.4萬人喪生
  • 2023年12月,哈佛、賓大和麻省理工的三位女性校長在美國國會“校園反猶”問題上“含糊”回答招致批評,並引發了賓大和哈佛校長的相繼辭職
  • 2024年4月,哥大校園始發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抗議,至今抗議活動遍布美國超過40個高校,警方的介入導致數百名學生被捕

事件性質何以升級?教育者vs管理者

這場抗議最初源自要求學校對從(cong) 巴以衝(chong) 突獲利的企業(ye) 中撤資,但哥大校長、埃及裔經濟學家沙菲克主動請警方介入,導致事件性質從(cong) 對巴以衝(chong) 突的立場轉變為(wei) 大學的自由意誌是否被侵犯

站在“教育者”的立場上,我們(men) 能理解哥大教職工的公開反對。新聞學院教授海倫(lun) 本尼迪克特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在學校這樣的學習(xi) 環境,我們(men) 應當教導學生如何表達異議和處理不適,而不是懲罰他們(men) ”。

沙菲克校長的決(jue) 定,更多是出於(yu) “管理者”身份,而非“教育者”。這個(ge) 決(jue) 定的背後角色有諸多考量。去年12月,哈佛和賓大校長相繼請辭,標誌著來自立法者和有深厚“挺猶”傳(chuan) 統的美國政界,對高校管理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在教育使命和立法者的壓力之外,這個(ge) 決(jue) 定也來自對於(yu) 校園安全隱患的擔憂。

為(wei) 何在哥大?

私立大學的自由vs捐贈者的掣肘

美國的大學多是私立大學,其使命是追求不受意識形態束縛的真理。正因如此,大學成為(wei) 美國多元社會(hui) 最大的貢獻者之一,在曆史上多次抵製執政者的壓力,接納來自政治上“敵對”國家、但在學術上有潛力的年輕人。

哥大的多元化程度,也正是紐約這座世界之都的縮影。在這個(ge) 城市中,每天有150多種語言被活躍地使用在日常對話中。也正因為(wei) 如此,支持對美國經濟社會(hui) 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猶太裔聲音,與(yu) 支持巴勒斯坦的對立言論和價(jia) 值觀,同樣能被聽到。

衝(chong) 突升級並導致激烈反應,之所以發生在哥大,與(yu) 其私立大學的身份和背後的捐贈者有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據報道,由於(yu) 學校未能確保猶太學生在校園內(nei) 的安全感,導致“挺猶”金主相繼揚言撤回捐款、哥大“年度基金”的捐贈參與(yu) 度下降了25%至30%。對於(yu) 依賴捐贈的私立大學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過去與(yu) 政治進行強烈鬥爭(zheng) 的美國大學,如今不得不受資本裹挾。雖然略顯悲哀,但是也是所有私立學校不得不麵對的難題。

正如一位受訪哥大學生領袖所說的,“整個(ge) 社區(哥大)都為(wei) 此做出了犧牲、雖有有些人沒有同意做出這種犧牲;但是我想讓人們(men) 知道,在加沙的所有大學都在被摧毀、超過三萬(wan) 人死去時,我不能裝作什麽(me) 都沒有發生、繼續在這裏學習(xi) ”。

這樣的言論可能會(hui) 被認為(wei) 是自我意識過強,但以安全為(wei) 由邀警方入校,也未必讓校園變得更加安全。也許我們(men) 不必表態或支援某一方,隻需試圖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從(cong) 更多的角度看待問題,也許這就是減少隔閡、增進理解的第一步。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4年秋季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特區等美東地區優質私立走讀高中少量名額補錄盤點

下一篇

計劃外中外合辦項目如何選?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