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an) 於(yu) 德國的MD和PHD,是個(ge) 既有點複雜,又容易招致同學誤解的一個(ge) 話題。
各種問題都有:
1、很多同學拿到德國老板的offer,非常開心。但是仔細一看,怎麽(me) 裏麵給我寫(xie) 的PhD呢,PhD是哲學博士,我又不搞康德、黑格爾;我明明是想讀MD醫學博士, 畢竟MD畢業(ye) 要求低,學製相對短啊。
2、也有不少人傳(chuan) ,MD太水了,都沒有一作文章,甚至國內(nei) 已經有不少地方不認這個(ge) MD了。要讀就得讀PhD,最後才能發出好文章。
3、還有一些同學,脫口而出:“陳老師,我知道,PhD就是國內(nei) 的科博/學博,MD就是專(zhuan) 博,是吧?”
這些問題,都從(cong) 不同角度,提到了德國MD這個(ge) 學位的含金量、難度等等。今天,借這篇文章,我就把德國MD細致講一講,順便也就較為(wei) 完整的回答了上麵的幾個(ge) 問題。
我們(men) 知道中國的醫學教育,它是有醫學本科和醫學碩士,但是在國外大多數國家,它其實是沒有醫學本科和醫學碩士這樣的區分。
美國,比較特殊。它是沒有醫學本科的,各個(ge) 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畢業(ye) 之後,如果想當醫生,那麽(me) 再考醫學院讀4年,拿到的是醫學博士學位,也就是我們(men) 所謂的M.D.,如果是從(cong) 事基礎研究,那麽(me) 是攻讀PhD學位,這個(ge) PhD是基礎醫學的科研,不能當醫生的。(國內(nei) 本科是臨(lin) 床醫學加上規培即可當醫生,博士代表的是科研的經曆和能力),所以,去美國讀PhD, 回國也可以當醫生(隻是確實對於(yu) 醫學生來說,去美國讀PhD的比例太少了)。
歐洲以及日本,他們(men) 大多數推行的是6年製醫學一體(ti) 化教育。這個(ge) 6年製畢業(ye) 之後,通過國考就可以在當地行醫了,拿到的學位,很多地方也可以稱之為(wei) MD叫Doctor of Medicine,像德國瑞士等國家,在此基礎上繼續完成一定的科研,通過答辯,是可以獲得Dr.med.學位。這個(ge) 學位也是等同於(yu) PhD,但是含金量比PhD稍微弱一些,所以也可以在拿到Dr.med.學位之後,繼續攻讀PhD。在沒有Dr.med.學位的國家,6年醫學教育完成之後,就直接攻讀PhD。
另外:德國的學位比較複雜,大家平時喜歡說的MD這種學位也叫個(ge) 性化博士,師徒製博士或者傳(chuan) 統博士,這種學位的類型非常非常多,像我們(men) 平時說的MD(Dr.med.) 就是其一,如果是臨(lin) 床的同學,一般過去是讀Dr.med, 口腔的同學讀Dr.med.dent, 其他專(zhuan) 業(ye) 的同學可能就是讀Dr.rer.nat, Dr.sc.hum等等了。
如果是PhD,比如北歐幾個(ge) 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lan) ),大概的博士周期在3.5-4.5年。德國4年、法國3年、瑞士4-4.5、荷蘭(lan) 4.5-5年;如果是MD,那麽(me) 博士的周期大概在2-3年。(當然無論是PhD還是MD,畢業(ye) 時間都是一個(ge) 大概的時間,可能提早、也可能延遲)。
大概介紹了一些MD的一些情況,接下來聊三個(ge) 話題:
別人怎麽(me) 選?到底水不水?有啥建議?
別人怎麽(me) 選?
1、首先,MD和PhD,畢業(ye) 以後,回國學曆的留服認證,都是博士,一個(ge) 是醫學博士(MD),一個(ge) 是哲學博士(PhD),含金量在國家學曆認證這個(ge) 維度上,是同等效力的,反正都是一個(ge) 博士嘛。(之前有人說某某醫院不認可MD的情況,多說兩(liang) 句,首先不可能存在MD不被認證到博士的情況,其次某某醫院不要你這個(ge) MD不代表他不要其他的MD,這時候因為(wei) 某種原因不要隻是一個(ge) 托詞而已了)
2、一般來說,如果大家的能力差不多、努力程度差不多,那麽(me) 讀PhD,因為(wei) 時間長,產(chan) 出相對會(hui) 高一點。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我就遇到不少MD的同學,人聰明自主性又強,產(chan) 出絲(si) 毫不輸給PhD的同學。(之前我的一個(ge) 文章還提到,德國DKFZ的諾獎得主,楚爾豪森教授,因為(wei) 是醫學出身,他就是拿的MD學位。)我自己送出去的學生,也有MD的同學發了CNS子刊,發20+的MD同學就更多了。
3、我們(men) 這邊送出去的學生,大體(ti) 分布是這樣的。一年400個(ge) 人,7-8成是應屆生(當然畢業(ye) 1-3年內(nei) ,在我心裏都算是應屆生,屬於(yu) 最年輕的一批),2-3成是在醫院工作了一段時間,想提升學曆或者圓夢的(這裏指的是工作3年、5年、8年、10年)以上的。
如果是應屆生(就是畢業(ye) 1-3年)的,那麽(me) 在PhD和MD的選擇上(過去後,注冊(ce) 的時候自己選擇),基本上70%的同學最後還是選擇了MD,畢竟和PhD相比,MD的注冊(ce) 流程簡單,時間自由,要求相對不高;30%的同學,因為(wei) 自己的夢想,導師的建議,不服輸的精神等加持,選擇注冊(ce) PhD。如果是工作很多年的,基本個(ge) 個(ge) 都是選MD了,畢竟希望越快越好,大概這麽(me) 個(ge) 情況。
另外,大家過去之後,一般都會(hui) 經過一個(ge) 學曆審核。審核通過之後的學校注冊(ce) ,這個(ge) 申請表上麵,大家可以選擇想注冊(ce) 的學位,這裏要注意,每個(ge) 學校或者學院其提供的可注冊(ce) 學位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學校可比性不大。當然,大家完全可以也應該在注冊(ce) 之前跟老板或者師兄師姐溝通一下,看看自己大概可選的學位以及聽取一下他們(men) 對於(yu) 學位選擇的建議。
到底水不水?
1、我覺得是不水的
為(wei) 什麽(me) 呢?比如:同一個(ge) 實驗室,一個(ge) 課題組,裏麵7-8個(ge) 人,有讀PhD的,有讀MD的,隻不過用通俗的講法來說,MD是寬出的,有個(ge) 大論文,差不多時間到了,導師也就讓你畢業(ye) 了。而PhD,多多少少涉及任務的完成,文章的發表等等。相對來說,一個(ge) 寬出,一個(ge) 嚴(yan) 出。
但是,大家接觸的導師是一樣的,參與(yu) 的課題是一樣的,工作內(nei) 容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men) 對自己嚴(yan) 格,用較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那有什麽(me) 差別呢?
2、心理暗示
因為(wei) MD學製相對短一點,所以有些產(chan) 出不好的同學,在結果歸因上,會(hui) 把結果過度的歸因到學製問題,同時這種聲音在網絡中放大產(chan) 生輿論影響,這種影響又在讀MD的同學中產(chan) 生心理暗示,重重疊加,可能還真的影響了現實世界中這個(ge) 同學的表現和最後成果。
但是,這種“歧視”,是自己給自己的。就好比,我不是985、211,我進大企業(ye) ,我就天然低人一等,最後升職加薪就輪不到我。這種“自卑”,完全沒有必要。
3、舉(ju) 列子
比如,我們(men) 單位招了兩(liang) 個(ge) 員工,一個(ge) 名校生,一個(ge) 雙非,即使在入職時,可能我對名校生寄予的期望大一點,但是大家都是做同一樣業(ye) 務,最後是看能力、看業(ye) 績的。到了過年,發年終獎,我肯定是給業(ye) 務好的多一些,業(ye) 務差的少一些,而不是看他們(men) 是什麽(me) 學校出身,對吧。
年終獎和“科研產(chan) 出”類似,在同樣的工作內(nei) 容中,和能力掛鉤而不是學製掛鉤。
有些啥建議?
首先,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ge) 中性選擇,有人選擇MD 有人選擇PhD。雖然我知道,國內(nei) 的環境“卷”,時間是就是金錢,早一年畢業(ye) 來就業(ye) 占坑,如何如何的重要。但是放在人生的尺度,多1年時間,真的不要太緊張,快有快的好處,慢有慢的好處,多一年時間,好好做科研,也不會(hui) 虧(kui) 的。
第二,真正的學生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到了2年半,文章還沒有出,但是快有結果了,可能還要等大半年,同時國外的畢業(ye) 也要等待一段時間。這個(ge) 時候可以先回國工作(有些單位允許後補學位),後續再飛到國外答辯(現在陸續也有一些可以線上答辯),這樣也是可以的。或者能力強一些的同學就繼續留在那邊讀個(ge) 博士後,一方麵也是繼續豐(feng) 富自己的簡曆;同時也是在積累科研,積累文章。
最後,對一些在時間上非常敏感的同學(比如:年齡較大,孩子在國內(nei) ,真的相差不起1年時間的人),我想說,MD也是一個(ge) “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比如:經過2年多,博士文憑到手,文章也還可以,那麽(me) 是一種完美結局。但是,如果隻有一個(ge) 博士學位,但是論文不理想在就業(ye) 市場上沒有競爭(zheng) 力,同時對自己要求嚴(yan) 格,不甘平庸的同學,到時候也可以繼續攻讀博士後(可以考慮去美國做博士後,機會(hui) 多,工資高,最後的產(chan) 出好;
實際上,最近不少同學都是在德國的MD畢業(ye) 後,繼續去美國做博後了)。畢竟,有了歐洲博士打底子(科研英語的交流基礎),就能申請美國博士後(2年左右,帶工資),最後的綜合產(chan) 出也是不會(hui) 差的。
這點建議,供您參考。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