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應該如何去理解當今複雜的世界?成年人有時尚且摸不著頭腦,更何況是學生呢。早在2017年的芬蘭(lan) 教學大綱改革時,定義(yi) 了學生需要具備的七大「橫貫能力」,其中之一是多元識讀能力 -- 指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媒介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增進對道德和審美相關(guan) 問題的思考並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自學能力。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ti) 的使用越來越多,我們(men) 需要擴展識讀素養(yang) 的概念。與(yu) 傳(chuan) 統的讀寫(xie) 相比,批判性地閱讀和審視我們(men) 接收到的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小芬帶你看看芬蘭(lan) 學校如何在教育中培養(yang) 多元識讀這種創新能力。
在芬蘭(lan) 的教育體(ti) 係中,多元識讀能力是一項基於(yu) 多種文本概念的能力。這裏的文本不僅(jin) 包括傳(chuan) 統的語言書(shu) 籍、新聞、文章和演示文稿,還涵蓋了圖表、統計數據、圖片、電影和播客等多種形式。這些文本由語言、視覺、聽覺、數字和動覺符號組合構成,展現了信息的多維度表達。這種定義(yi) 在國際教育研究中可能與(yu) 一些傳(chuan) 統觀點不同,後者更多將多元讀寫(xie) 能力視為(wei) 一種教學方法。
在芬蘭(lan) ,多元讀寫(xie) 能力的培養(yang) 不限於(yu) 理解各種文本,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和評價(jia) 不同類型和形式的文本。教學的重點在於(yu) 提高學生閱讀和解釋周圍多元文化世界的能力,以及通過創作自己的文本來影響這個(ge) 世界。例如,在談論氣候變化等時事問題時,學生需要運用多元識讀能力來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
在教學中,老師通過不同學科培養(yang) 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yang) 。他們(men) 利用特定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學科的語境,尤其是媒體(ti) 語言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特別重要,因為(wei) 媒體(ti) 在撰寫(xie) 各種專(zhuan) 業(ye) 領域,例如醫學或經濟主題的文章時,會(hui) 采用該領域的特定術語。此外,媒體(ti) 在向普羅大眾(zhong) 解釋這些專(zhuan) 業(ye) 術語時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芬蘭(lan) 的教育強調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多元文化理解。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yu) ,並製作自己的學習(xi) 內(nei) 容。例如,學生可以將手機攝像頭視為(wei) 一支筆,通過拍照或錄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促進思考和學習(xi) 。同時,使用新型的文字材料和社交媒體(ti) 素材(如網絡熱梗、博客文章、視頻博客vlog、表情包)也能支持有意義(yi) 的學習(xi) 體(ti) 驗。
另外,把學習(xi) 環境擴展到網絡、博物館和圖書(shu) 館也有助於(yu) 支持學生的多元識讀學習(xi) 。基於(yu) 藝術的教學方法,如製作藝術品、文學藝術和戲劇,整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也是促進教學多元識讀,提高學生全麵理解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徑。
芬蘭(lan) 的高考已經實現數字化。在考試中常常需要學生觀察、分析或解釋各種文本。多元識讀能力在考試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芬蘭(lan) 語考試使用了短篇小說、詩歌、報刊文章、散文、電影或廣告摘錄等文本。其目的是通過分析、解讀和編寫(xie) 文本等任務來評估學生的文化和批判素養(yang)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