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完京東(dong) 副總裁蔡磊的《相信》,講的是他與(yu) 漸凍症抗爭(zheng) 的經曆。一處細節令我印象深刻:一向以理性著稱的蔡磊在求醫問藥的過程中,據傳(chuan) 被各路“民間大師”騙了上千萬(wan) 。
點穴、按摩、遠程意念發功……按照他的原話,這些都是他之前會(hui) “一概否定”的奇門異術,但如今麵對病因不明的絕症,這些野路子療法給他帶來了一絲(si) 希望。所以哪怕理性上知道不可能通過窮舉(ju) 法證明或者證偽(wei) 每個(ge) 療法,他也要挨個(ge) 嚐試一遍,畢竟“絕路之下,哪裏看起來都是生路。”渴望提分的學生和家長也有著類似心態。
備考期間大多還能踏踏實實跟著老師提升能力,然而臨(lin) 近考試卻像是變了個(ge) 人,想讓老師傳(chuan) 授一些應試技巧。常見的表述是這樣的:“提升英語能力我當然認可,但畢竟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現在考試迫在眉睫,想掌握一些考試技巧。”一方麵,我理解這種想法:麵對未知的結果,人們(men) 有時不願意相信自身能力,繼而將命運寄托給外部因素——生活不順利是因為(wei) 最近“水逆”,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考試分數不夠好是因為(wei) 還有應試技巧沒學到,讓老師指點一下就好了。
但另一方麵,我也不得不指出這種美好願望背後的不理性。
托福雅思不是漸凍症,提分背後的方法論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分數提升來自於(yu) 能力提升。
把單詞背好、精讀精聽做到位、熟悉題型要求、多做題找找感覺,分數自然上漲。不提分的原因也總是有跡可循,而且全都藏在細節裏:備考用什麽(me) 字典?做完一篇閱讀文章是耐心精讀還是草草分析錯題便馬上做下一篇?背單詞的時候,是否要求讀準發音並且瞬時反應出含義(yi) ?口語的發音問題有沒有老師做正確示範並且要求模仿?寫(xie) 作的語法錯誤是讓老師改還是自己改?有沒有分析並背誦難句的習(xi) 慣?
托福雅思並不神秘,因為(wei) 本質上就是衡量能力的英語考試。
隻不過,機構更加看重的是其“英語”屬性,而市麵上太多同行機構緊盯著後麵的“考試”兩(liang) 個(ge) 字;耳濡目染之下,考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普遍的錯誤認知,就是這些考試可以通過掌握某些規律或方法拿到目標分數,不需要學好英語本身。因此,標題當中的問題答案很明確:即便臨(lin) 近考試,也不應該教所謂“應試技巧”——因為(wei) 這樣的技巧根本不存在。
在詳述之前有必要定義(yi) 一下什麽(me) 是應試技巧:有的老師定義(yi) 太過寬泛,比如把“考前多背單詞”也視做一種應試技巧,這就不利於(yu) 討論了;在我看來,應試技巧指的應該是“脫離語言能力的情況下,也能把題做對的方法”。
我舉(ju) 個(ge) 跟托福雅思無關(guan) 的例子:之前我刷到一個(ge) 駕照交規考試的備考視頻,隻要圖中交警看著正前方,無論問什麽(me) 都選“否”;隻要交警看著側(ce) 方,無論問什麽(me) 都選“是”。因為(wei) 掌握了某種不應該存在的出題規律,在不懂交規的情況反而能夠答對題,這就屬於(yu) 應試技巧。
這種規律之所以存在,多是因為(wei) 考試設計存在缺陷,然而像托福雅思這類經過縝密設計的標準化語言考試沒有這種情況。稍稍動用常識就可以得出這個(ge) 結論:幾十年以來,托福和雅思處於(yu) 激烈競爭(zheng) 之中。
假如其中一個(ge) 考試存在出題規律並被考生發現,那麽(me) 短期之內(nei) 該考試必定會(hui) 吸引大量考生利用漏洞獲得高分。但是這種情況不可能長久,因為(wei) 院校會(hui) 逐步發現該考試無法真正衡量能力,最終陸續宣布不再接受考試分數,繼而使得考生轉向另一個(ge) 考試。之所以托福雅思兩(liang) 類考試常年保持龍頭地位,是因為(wei) 它們(men) 都能可靠地衡量語言能力,沒有投機取巧的餘(yu) 地。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托福和雅思不存在脫離能力的應試技巧;也正因如此,機構老師沒有技巧可講。回到標題的問題: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語言能力難有實質提升,也因此很難體(ti) 現為(wei) 分數的進步。不講技巧的話,應該做些什麽(me) ?
有效的標化考試備考既需要正確方法,也有賴於(yu) 合理規劃;說白了就是需要早點開始用正確方法學習(xi) 英語。如果真的離考試隻剩一周,這期間說實話做什麽(me) 恐怕都無法實質地改變分數。但是,既然做什麽(me) 都沒啥用,何不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做一些對語言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的事?
我建議踏踏實實利用好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多背幾個(ge) 單詞、多精讀幾篇文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正確心態看待托福雅思備考,相信自身努力的力量,著眼於(yu) 下次考試。作者介紹: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