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爬藤到底為何越來越難?

今年美本的申請結果已塵埃落定,但申請結果——尤其是藤校等精英大學——與(yu) 過去相比低迷、瘋狂和詭異。

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有這樣一種感受:為(wei) 什麽(me) 如今學生越來越優(you) 秀、但被精英大學錄取卻越來越難?為(wei) 什麽(me) 中產(chan) /普通家庭裏成績優(you) 秀的孩子被精英大學錄取的概率越來越小?

我的一位朋友去年把孩子送來美國讀私立中學,前不久,一篇文章在她所在的家長圈裏引發了熱議,大家紛紛寫(xie) 起了小作文。

這篇文章就是《紐約時報》近期發表的近萬(wan) 字的深度長文 This Is Peak College Admissions Insanity,目前已在版麵上收到了1000+的討論回複。它全麵、客觀地向我們(men) 揭開了大學錄取變難的原因,也給國內(nei) 外想把孩子送往精英大學的中產(chan) 家庭敲醒了警鍾。

滑鐵盧般的錄取結果

有這樣一名女生:

中學時期的她,和母親(qin) 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一個(ge) 收容所度過了兩(liang) 年,隨後她和弟弟一直在寄養(yang) 體(ti) 係中長大。與(yu) 同齡人相比她在成長麵臨(lin) 種種挑戰,但女孩一直很努力。

她就讀於(yu) 紐約一所普通的高中,卻一直保持出色的成績。九年級時,她獲得了穀歌的實習(xi) 機會(hui) ,並加入了某生物技術公司的一個(ge) 研究團隊,因研究汙水處理化學品對河流生態係統的影響而獲得了國家獎項。

這樣一個(ge) 學術成績優(you) 秀、獲得過大獎、家庭背景又“政治正確”的申請者,你覺得她被精英大學錄取的概率大嗎?

女生名叫拉尼婭·汗,她是這篇長文裏的主人公之一。拉尼婭的夢校是巴納德學院——頂級女校“七姐妹”成員之一,她申請了這所學校的ED;同時,她還申請了紐約大學和紐約市醫學院等學校。

最後,她拿到了福特漢姆大學、奧爾巴尼大學的錄取通知,但兩(liang) 所學校給出的助學金無法覆蓋她的學費,她的家庭負擔不起;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給了她優(you) 厚的獎學金。但亨特學院在全球大學排名榜單上是1275名,是拉尼婭的保底學校。至於(yu) 其他學校要麽(me) 是拒了、要麽(me) 把她放在了waitlist上麵。

拉尼亞(ya) 的錄取情況與(yu) 之前刷屏華人圈的Stanley Zhong的錄取結果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個(ge) 華裔男孩畢業(ye) 於(yu) 矽穀著名公立高中、成績拔尖、SAT和GPA接近滿分、多次獲得Google、MIT等國際頂級編程賽事大獎,還創辦了自己的小公司。

但他最終被斯坦福、MIT、卡內(nei) 基梅隆等16所大學的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拒絕,連華人紮堆的加州大學UC係也沒有一所拋來橄欖枝。

拉尼亞(ya) 終究比他幸運,因為(wei) 在最後一刻她收到了夢校之一_全美最佳文理學院排名11的衛斯理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和生活費,開心奔赴。

無論是拉尼亞(ya) 、還是Stanley Zhong,二人的各項背景都符合精英大學的錄取標準,為(wei) 什麽(me) 他們(men) 的錄取結果如此波折,甚至幾乎以“失敗”告終?

錄取遊戲越來越難的原因

在This Is Peak College Admissions Insanity這篇文章裏,作者主要以8所藤校加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這12所精英大學為(wei) 藍本,分析了精英大學越來越難進的原因。有兩(liang) 個(ge) 原因眾(zhong) 所周知:

原因一:申請人數激增

2002年,這幾所學校共收到約17.5萬(wan) 份申請,而2022年它們(men) 收到了超過59萬(wan) 份申請,但錄取名額並沒有大幅增加,依然是隻有幾千個(ge) 位置。以杜克大學舉(ju) 例,今年有超過5.4萬(wan) 名高中生爭(zheng) 奪該校僅(jin) 有的1750個(ge) 錄取名額,競爭(zheng) 不是激烈,而是慘烈了。

為(wei) 什麽(me) 精英學校的申請者會(hui) 在這20年激增?

一方麵是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出現了更多的富裕家庭,這些家庭必然要托舉(ju) 孩子去讀精英大學;另一方麵,疫情時期學校被迫“放寬”了對學生的要求(比如允許沒有標準化考試成績)。這導致了自認為(wei) 有機會(hui) 被錄取的學生數量增加了三倍。

更多的申請者對學校是好事,能提升學校的市場影響力,但對學生來說,被錄取的機會(hui) 越來越小。數據可以作證:與(yu) 去年相比,今年八所藤校中有四所錄取率下降,一所維持不變、三所上升:

孩子爬藤到底為(wei) 何越來越難?《紐約時報》萬(wan) 字長文在中產(chan) 家長圈炸開了鍋

數據基於(yu) Shemmassian Academic Consulting、 Ivy Coach、CollegeVine、Prepory統計

總體(ti) 來說,藤校錄取率呈下降趨勢。

原因二:申請者實力提升

文章中提到一組數據:2002年,全國有134名學生獲得了滿分的ACT成績;到2023年,這個(ge) 數字增加到了2542人。

下列是今年錄取的藤校申請者的硬件背景數據,包括ACT、SAT、以及高中排名的百分位:

孩子爬藤到底為(wei) 何越來越難?《紐約時報》萬(wan) 字長文在中產(chan) 家長圈炸開了鍋

數據基於(yu) Solomon Admissions、Ivy League admissions websites、College Board and ACT official statistics統計

成績之好,足見爬藤選手背景之優(you) 秀。

“優(you) 秀的背景”是一把雙刃劍:對來自弱勢背景的學生來說,過硬的學術背景是自己品質和潛力的證明,讓申請者有機會(hui) 得到精英大學的青睞;但另一方麵,想要獲得這樣的背景通常花費不菲,這明顯對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利。

我認識一個(ge) 孩子,他在紐約州一個(ge) 小鎮長大,家庭背景普通的他一路讀的是公立學校,最後他拿到了喬(qiao) 治城大學的全額助學金。來到首都後,他被這裏的教育資源、大家對申請的投入力度、以及申請者的優(you) 秀背景震驚了。很多人從(cong) 出生起就為(wei) 去精英大學做準備,大公司的實習(xi) 、伟德betvlctor1946、跨國誌願者活動、聘請升學顧問這些都是他不曾有的經曆。

當天資差不多、努力差不多的人,比自己更有資源時,誰能獲取精英大學的入場券顯而易見。

還有兩(liang) 個(ge) 對富裕家庭利好的原因,也導致中產(chan) 家庭爬藤困難。

原因三:EA、ED政策的流行讓錄取結果偏向富裕家庭

精英大學的招生策略正越來越向早申請(Early Action, EA以及Early Decision, ED)傾(qing) 斜。比如,今年明德學院(美國頂級文理學院之一)招收的735名新生中,有516人是通過ED錄取的。

這類政策為(wei) 學校帶來了多重好處:幫助學校提高排名(錄取率和就讀率是許多排名的重要評估標準)、提前鎖定優(you) 秀的申請者、優(you) 化招生流程……

EA/ED政策對有明確目標學校、準備充分、不依賴財務援助的學生(總體(ti) 來說是家庭富裕的學生)來說是有利的;沒有財務援助依賴的學生也是精英大學主要的招生對象,所以這項政策可謂是二者雙向奔赴。

但這對於(yu) 那些家庭背景普通的孩子——他們(men) 通常需要更多時間準備申請材料、以及需要考慮財務援助——被變相降低了錄取機率。

原因四:精英大學為(wei) 了平權采用了一些“特殊”的錄取標準,有時仍對家庭富裕的學生更有利

有位精英大學的老師在文章下留言:像招體(ti) 育特長生、頒發優(you) 異獎學金等這些政策看上去是為(wei) 了錄取更多元化的學生,實際就是精英學校為(wei) 取悅校友和捐贈者的“後門”。

孩子爬藤到底為(wei) 何越來越難?《紐約時報》萬(wan) 字長文在中產(chan) 家長圈炸開了鍋

畢竟體(ti) 育特長生沒點家底,誰能經年累月地堅持呢?“這些富裕的精英學校並不會(hui) 歧視窮人學生,但他們(men) 確實會(hui) 偏愛富人的孩子”這句話已早已成為(wei) 公開的秘密。

家長和孩子,正在被迫“參戰”

原因分析出來了,那解決(jue) 辦法呢?作為(wei) 一個(ge) 結構性、係統性、曆史性的問題,作者也沒能提出立竿見影有效的措施,無非就是“改革”、“監管”這些絕對正確、但操作起來又無比困難的辦法。

開頭說到,這篇文章朋友所在的美國私校家長圈裏引發了熱議,家長們(men) 紛紛寫(xie) 起了小作文。朋友所代表的群體(ti) 屬於(yu) 家裏有些資產(chan) 、對孩子學業(ye) 有高期待的中上產(chan) 族群,可無論是國內(nei) 還是國外的這些家長,對自己孩子進入精英大學愈加困難這個(ge) 問題除了憤怒就是無奈。

比如少部分家長雖然認同這種激烈競爭(zheng) 的(特別是對於(yu) 那些天生喜歡競爭(zheng) 的孩子),但認可的出發點也是家長擔心孩子現在不參與(yu) 競爭(zheng) ,將來會(hui) 無法在社會(hui) 立足。

孩子爬藤到底為(wei) 何越來越難?《紐約時報》萬(wan) 字長文在中產(chan) 家長圈炸開了鍋

更多家長還是對名校當前的招生規則表示不滿:規則不明確、信息不透明、學費貴、對錄取者的包容性弱(比如好學校為(wei) 什麽(me) 如此熱衷於(yu) 選擇那些領導力強的孩子)、以及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負擔過重。

孩子爬藤到底為(wei) 何越來越難?《紐約時報》萬(wan) 字長文在中產(chan) 家長圈炸開了鍋

有一位朋友的留言,質疑了當下精英大學的性價(jia) 比,相信能代表不少人的想法。

上世紀80年代,如果就讀於(yu) 一所私立大學的法學院,當時學費、書(shu) 本費、住宿費加起來全部費用是11,000美元。今天,同樣的學校全額支付的學費大約是218,000美元,整整增加了20倍。而從(cong) 1980年至今,生活成本隻增加了約370%,也就是大約41,000美元,是學費漲幅的五分之一。聯邦政府的低效、州政府和學術官僚機構的幹預,行政部門的擴張、不必要的昂貴教學設備等,使得教育成本大幅增加,但對學生的實際學習(xi) 改善卻微乎其微。

對國內(nei) 申請者的三點啟示

知曉這些原因後,對國內(nei) 的申請者有哪些啟示?

首先,要慎重對待ED、EA的選擇。

美國大學采用早申請政策的往往都是排名靠前的學校,學校名氣好、早申請錄取率還高,難免讓學生和家長動心。但實際上早申請的學生群體(ti) 往往也是條件最好(同樣也是家庭背景很不錯)的那群人,且申請的學校是他們(men) 的夢校,所以才會(hui) 下此“賭注”。

所以對於(yu) 普通申請者來說,決(jue) 定早申請,這所學校應該同時符合幾點:你特別喜歡、背景足夠勝任、且符合你學術和職業(ye) 目標。而不應該僅(jin) 是為(wei) 了它精英大學的頭銜盲目去衝(chong) 刺。

其次,對申請的每一所學校要有一套策略。

在紐約時報長文裏還提到了另一位申請者艾薇·懷德勒的故事。

是一名學術背景出色的學生,就讀於(yu) 本地排名很高的私立中學,十年級結束時參加ACT考試並取得滿分;她家境不錯,不需要助學金就能讀精英大學,符合精英大學預期。

艾薇的夢校是杜克大學,她申請了該校的ED。然而,她意外被拒絕了(盡管杜克的ED錄取率是常規申請的三倍,但今年有超過5.4萬(wan) 名申請者,其中ED申請者達6000名)。此外,南加州大學、範德堡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也拒絕了她,連保底的東(dong) 北大學也將她列入了waitlist。

最終,密歇根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弗吉尼亞(ya) 大學和達特茅斯大學錄取了她——她的父母畢業(ye) 於(yu) 後兩(liang) 所大學。如果不是校友子女的關(guan) 係,艾薇不知道是否會(hui) 被它們(men) 錄取。

以往,我們(men) 習(xi) 慣於(yu) 在選校名單上將學校分成夢校、匹配、保底三類,但就目前讓人摸不透的錄取情況來看,今後可能不存在所謂的“保底學校”,每一所大學都需要申請者拿出一套“獨家方案”去全力以赴。

最後,要把目光投向那些提供優(you) 質教育、但費用和競爭(zheng) 合理的學校。

就讀精英大學的好處不言自明,但常春藤大學的學生不到美國本科生的1%;即便將範圍擴大到拒絕率低於(yu) 四分之一的精英大學,這一比例也僅(jin) 為(wei) 6%。對普通人而言,緩解“申請精英大學越來越難”的性價(jia) 比最高的方法是將重點轉向那些提供優(you) 質教育但錄取條件不過於(yu) 苛刻的數百所學校。

有讀者留言表示,人們(men) 通常認為(wei) 競爭(zheng) 越激烈的學校教育質量就越高,但這二者之間並無必然聯係,苛刻的錄取方式反而可能導致不健康的學習(xi) 和申請環境。

孩子爬藤到底為(wei) 何越來越難?《紐約時報》萬(wan) 字長文在中產(chan) 家長圈炸開了鍋

她還分享了她帶兩(liang) 個(ge) 孩子考察大學的經曆,她感覺到州立大學比精英學校更積極回應學生的需求。在州立大學,教授願意花一個(ge) 多小時與(yu) 潛在申請者交流,介紹學院和課程;而在精英大學,盡管有豪華的招生宣講會(hui) 和“親(qin) 民”的教授,家長和孩子的感受卻是招生人員冷漠,校園裏的學生看起來壓力很大,教授和準申請者的溝通也顯得短促單薄。

關(guan) 於(yu) 爬藤的迷思還在繼續,或許如今最重要的是,在申請名校時,與(yu) 其問“我能被錄取嗎?”不如問“我為(wei) 什麽(me) 想去這裏?未來我要做什麽(me) ?”人生很長,我們(men) 不該讓孩子生活的目標僅(jin) 僅(jin) 是成為(wei) 名校一個(ge) 小小的注腳。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UCAS係統開放注冊啦!2025申請季正式拉開序幕!

下一篇

美國大學有哪些春季碩士項目值得申請?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