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輪申請季開啟,不少家長麵對太多不確定因素很想提前知道“謎底”,在跟Tony老師谘詢時經常會(hui) 問:“托福110,能申請什麽(me) 樣的學校?”
如果隻有這一個(ge) 條件,很抱歉,無法給出任何答案。通常我會(hui) 這樣告訴家長:
在GPA沒有問題的情況下,
托福90+,可以申請前50學校;
托福100+,可以申請40左右的學校;
托福105+,可以申請30左右的學校;
托福110+,可以申請前20的學校。
隻是可以申請,至於(yu) 是否錄取,要看你的軟件背景。這種打太極式的答案並非家長想要的,很多家長還會(hui) 讓給出具體(ti) 的學校
通常這樣提問的家長,並不是對美本申請不了解。要麽(me) 是內(nei) 心過於(yu) 焦慮,迫切想知道孩子的實際水平和目標學校到底有多大差距;要麽(me) 是在做一些決(jue) 策,如果申請到目標學校的概率比較大,就可能會(hui) 投入多一些,反之,就不再投入更多冤枉錢了。
當然,還有一些家長,就是各家機構詢問,想通過多個(ge) 渠道來“多方證實”自己孩子能申請到某個(ge) 學校,讓自己焦躁的內(nei) 心得到安慰。
事實上,家長這種方式並不會(hui) 得到正確的答案。通常情況下,家長如果谘詢到機構的銷售顧問,為(wei) 了能實現促進簽約的目的,顧問會(hui) 對“理論結果”進行拔高,比如孩子水平能申到紐大,他會(hui) 告訴你可以衝(chong) 卡梅;實際水平可以申康奈爾,他告訴你可以衝(chong) 下JHU....有問題嗎?也沒問題,可以衝(chong) ,但不不代表錄取幾率就高,但家長就很容易帶入,覺得這個(ge) 顧問很厲害,說的很準,直接就說中夢校了。其實不是說中學校了,而是說中你預期了...
這就是這個(ge) 時期家長的軟肋,沒有誰願意聽到不好的消息,尤其是與(yu) 自己的期望相悖的消息。
於(yu) 是就有了105分,要申西北大學;托福110分,就敢申哈佛這種典型的碰運氣失敗的案例。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反麵案例:機構學生比較多,為(wei) 了提升早申上岸率,壓低一部分學生預期。比如我近期聽到一個(ge) 家長的吐槽,孩子是前十的實力,並且花費不菲的中介費來“提升”錄取概率,但機構學生較多,為(wei) 了讓該學生上岸,非常強烈的建議學生申請康奈爾,最終早申直接上岸,但並不是學生的第一夢校。機構減少RD工作量的目的達到了,還斬獲一個(ge) 康奈爾錄取,在外人看來,是一個(ge) 非常好的錄取,但隻有家長和學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錄取有多大的遺憾。
這種情況,最近幾年時有發生,所以不少家長對機構選校定位的準確性也比較擔憂。
雖然夢想還是要有的,但申請時,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ge) 理性的定位。
托福110,到底能上什麽(me) 學校?並不能給家長一個(ge) 準確的答案,美國大學申請是一個(ge) 整體(ti) ,一定要看到整體(ti) 材料,才能給出比較貼近學生實力的選校建議。不能單憑某一個(ge) 因素來判斷能否錄取什麽(me) 學校,哪怕是體(ti) 育特長生都需要有匹配的其他申請條件。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