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轉來到了四月,新一輪的申請季又將拉開序幕。在各位即將進入痛苦的寫(xie) 文書(shu) 模式前,我們(men) 想把近期在《波士頓環球報》讀到的一篇吐槽文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波士頓大學的教授Davida Pines,她前不久剛剛陪伴兒(er) 子經曆了一輪殘酷的申請季。
作為(wei) 一位在寫(xie) 作領域從(cong) 事了二十多年的專(zhuan) 家,Pines教授對於(yu) 美本申請中的「補充文書(shu) 」有很多困惑和不滿。每個(ge) 申請者都逃不過寫(xie) 文書(shu) 的命運,但總有人要站出來講真話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引起你的共鳴:)
拍馬屁可能適用於(yu) 職場,但不該存在於(yu) 申請中。
莎士比亞(ya) 筆下的李爾王要求他的每個(ge) 女兒(er) 向他表達愛意。他告訴女兒(er) 們(men) ,他將根據愛他的程度來分配國土。
大女兒(er) 和二女兒(er) 選擇了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而他最愛的小女兒(er) Cordelia,拒絕奉承她的父親(qin) 。
Lear警告她:“稍微修正你的言辭,以免毀掉你的命運。”(Mend your speech a little / Lest you may mar your fortunes.)
Cordelia拒絕了,她的決(jue) 定導致她失去了繼承權、親(qin) 情以及更多。
當我看到兒(er) 子在寫(xie) 大學申請文書(shu) 時,我不禁想起了《李爾王》這個(ge) 橋段。
一種多餘(yu) 的存在
「補充文書(shu) 」是美國大學要求學生在填寫(xie) Common App的基礎上要求回答的作文題目。它要求學生展示自己對學校的了解。每個(ge) 申請者都逃不過大學「Why School」文書(shu) 的靈魂拷問:“為(wei) 什麽(me) 我是你的最佳選擇?”
如果說,Common App存在的目的是為(wei) 了簡化申請流程,讓考生能向多所學校提交大學申請,那麽(me) 在這種邏輯下,「Why School」文書(shu) 的存在就顯得很多餘(yu) 了。
“為(wei) 什麽(me) 選擇我們(men) ?”、“你有多了解我們(men) ?”、“我們(men) 學校對你來說是什麽(me) ?”...
這些換湯不換藥的標題,無非在傳(chuan) 遞這樣一條信息:「請把我們(men) 在學校官網上寫(xie) 下的話,向我們(men) 複述一遍,記得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字數麻煩控製在200字,謝謝。」
「你為(wei) 之準備了兩(liang) 三年的大學申請,我們(men) 保證會(hui) 留個(ge) 7分鍾來審核材料,好的時間已到,下一位!」
考慮到頂尖美國大學的錄取率極低,除了廣撒網多申幾所大學,告訴所有學校TA是自己的真愛,如今的高中生還有什麽(me) 其他的選擇嗎?
一種商業(ye) 吹捧的行為(wei)
我並不反對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學:一所學校的規模有多大、師生比多小、與(yu) 教授的師生關(guan) 係多好、畢業(ye) 後的就業(ye) 率怎樣…?這些信息都很重要,它們(men) 能幫助高中生平緩地過渡到大學,幫助他們(men) 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但「Why School」文書(shu) 問的是高中生所了解的嗎?他們(men) 還沒上過學校的課程,怎麽(me) 可能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課程?
我兒(er) 子在文書(shu) 裏這樣寫(xie) 道:“當我走過學生中心時,我喜歡這種氛圍。”哦,所以學校吸引你是因為(wei) 它的學生中心造得有多漂亮嗎?
“我想象著自己在美麗(li) 的院子裏扔飛盤!”大學不是夏令營,我的朋友。
“我從(cong) 五歲就開始看NCAA錦標賽,自那時起就一直憧憬著貴校。”很好,但這不是ESPN(華納媒體(ti) 旗下的娛樂(le) 與(yu) 體(ti) 育電視網)。
美國大學要求申請者保持真實,但學校那些光鮮的宣傳(chuan) 冊(ce) 和官網又有多真實?在疫情時代,美國大學開始提供線上訪校服務,在官網上以最好的光線、角度和季節展示他們(men) 的校園。
在陪同兒(er) 子網上衝(chong) 浪時,我不禁開始懷疑:是不是所有新英格蘭(lan) 地區的大學都整天沐浴在午後的陽光下,被秋天的盛景點綴?
事實上,無論學生聲稱對學校有多了解,他們(men) 很難知道到學校後的真實生活。
一種大學打臉的證明
以上都是我的經驗之談,畢竟我在一所大學裏當了20多年的教授。這段時間裏,我一直認為(wei) 學生來到一所大學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的領域上課,努力學習(xi) 新思想,通過閱讀、討論、做題和寫(xie) 論文來接受挑戰。
我知道有很多學生抱著想要從(cong) 醫的心態來上大學,在經曆了第一次化學考試後,又開始重新思考他們(men) 的人生目標。
我也意識到,學生和家長都有一個(ge) 根深蒂固的信念,既大學應該為(wei) 學生未來的職業(ye) 選擇做準備,其中最常見的選擇是商業(ye) 、傳(chuan) 媒和計算機。
其實,大學新生的校園生活很少是圍繞著課程本身展開的。學生在想家和室友矛盾中掙紮,與(yu) 失落感作鬥爭(zheng) ,他們(men) 想知道自己何時才能交到那種終生的朋友。哪怕在課上,他們(men) 取得好的GPA也不過是為(wei) 了獲取實習(xi) 機會(hui) ,以便找到工作並償(chang) 還學生貸款。
還有的學生努力拿好的GPA是為(wei) 了轉去更好的學校。每當學生拿著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的優(you) 秀成績到我辦公室要求寫(xie) 推薦信時,我不由得感到沮喪(sang) 。我在課上從(cong) 學生那裏感受到的那種興(xing) 奮的學習(xi) 動力,實際上是由「轉學」的欲望驅使的。
學生在申請中信誓旦旦寫(xie) 下的「Why School」文書(shu) ,此刻更像是一種大學打臉的證明。
正如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高爾吉亞(ya) 》中所觀察到的那樣,當修辭學追求奉承時,語言會(hui) “通過形狀和顏色、平滑和褶皺來欺騙我們(men) 。”(Language cheats us by shapes and colors, by smoothing and draping.)
與(yu) 其像李爾問他女兒(er) 那樣問申請者:“說說你們(men) 誰最愛我?”,不如讓學生考慮:他們(men) 在追求大學教育方麵,有什麽(me) 真正想了解的?大學應該讓學生用寫(xie) 作去反省思考,而不是提出一個(ge) 個(ge) 空洞的主張。
Reference: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2/04/02/opinion/flattery-might-get-you-everywhere-it-shouldnt-get-you-into-college/?outputType=amp&fr=operanews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