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你的大學會(hui) 支持你、滋養(yang) 你;不適合你的大學會(hui) 阻礙你、消耗你。在劍橋讀三年本科,我看過周圍太多不喜歡劍橋的朋友所經曆的焦慮、懊悔和抑鬱,所以今天我想來說說不建議來劍橋讀本科的三類人。
01劍橋不適合非常討厭獨處的人
獨立的房間是養(yang) 育獨立的靈魂必備的棲息地。隻有獨處的時候,我們(men) 才能聽見內(nei) 心深處的熱情與(yu) 恐慌、執著與(yu) 迷茫。讀本科三年,我很享受一個(ge) 人麵對牆壁、點著蠟燭讀《理想國》的日子,也很喜歡在臨(lin) 街的麵館裏自己點一碗拉麵觀察來來往往的行人。幾乎所有劍橋的本科生宿舍都是單人間。
這在給予學生獨立空間的同時,也迫使學生麵對最真實赤裸的自我。如果你不喜歡獨處,每年下雨的100天裏你會(hui) 坐在窗前焦躁不安,夜深人靜的淩晨你會(hui) 被巨大的孤獨感所裹挾。你會(hui) 思鄉(xiang) ,會(hui) 想家,會(hui) 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yu) 無助。要麽(me) ,你挺過去,找到自我與(yu) 外界的聯係和平衡。要麽(me) ,大學三年將是你與(yu) 世界割裂的開始。
2023年發布的《世界精神狀態報告》中,英國是全球第二最抑鬱國家。走在劍橋的街道上,很多人都是嚴(yan) 肅的、平靜的、沉默的,我很少看到麵帶笑容的路人,或是聽到爽朗的笑聲。2021學年,也是我在劍橋的第一年,劍橋有多達5位學生自殺。如果你更喜歡向外鏈接而非向內(nei) 對話,劍橋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
02無法在學術中找到樂(le) 趣的人
與(yu) 美國不同,英國的博雅教育集中在中學階段而非大學。因此,大多數英國學生在踏入大學時,就已經選定了一個(ge) 細分的學術方向去鑽研。與(yu) 其他英國大學相比,劍橋大學與(yu) 牛津大學更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學,致力於(yu) 培養(yang) 頂尖的“學術人才”而不是“世界領導人”或者“創業(ye) 型人才”。
如果你無法從(cong) 學術中找到樂(le) 趣,會(hui) 在熬夜讀文獻的日子裏抓耳撓腮,會(hui) 在泡在實驗室的下午想不清為(wei) 什麽(me) 要學習(xi) 。劍橋的課程體(ti) 係並沒有大家幻想得那麽(me) 嚴(yan) 謹、聖潔、美好。相反,教授的目標也並不是因材施教、教會(hui) 每一位學生。
很多時候劍橋的課程並沒有在“傳(chuan) 授知識”,而是通過高難度、高密度的學科內(nei) 容篩選出一部分有潛力做學術的人才,剩下的同學則是任憑自生自滅。如果你的熱情和誌向不在學術,在劍橋的每一天都會(hui) 像花錢找罪受。不如去探索你更感興(xing) 趣、更有天賦的領域。
03喜歡跨學科和前沿領域研究的人
我在劍橋上學的直觀體(ti) 驗就是:這是一所很老派的學校,所有知識都要“從(cong) 頭學起”。無論是文學、社科、藝術,還是數學、計算機、自然科學、工科,本科階段的重心都是掌握最理論的、最源頭的知識。
前沿的、與(yu) 時代接軌的研究,要麽(me) 在研究生博士階段才會(hui) 接觸,要麽(me) 集中在倫(lun) 敦和美國。就連牛津的跨學科項目都比劍橋多。就像是當年英國人乘坐五月花號前往美洲大陸一樣,學術的未來好像也從(cong) 英國悄悄溜走了。
因此,身邊很多對數字化教育、人機交互等前沿課題感興(xing) 趣的朋友都後悔來劍橋,想趁著研究生的機會(hui) 跑到美國。劍橋本科更適合那些願意慢慢了解一個(ge) 學科的人,那些更喜歡象牙塔的人。劍橋的教學模式也更適合那些以曆史為(wei) 重的學科。
大學是每個(ge) 人青春裏最寶貴的幾年,選擇大學的時候,少看一些主流社會(hui) 關(guan) 注的身外之物。多問問自己的內(nei) 心:想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想遇見什麽(me) 樣的人?或許你就有了答案。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