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25-26年度競賽日曆新鮮出爐啦!
自2010年起,全球數十萬(wan) 青少年參與(yu) 了紐約時報的挑戰賽,創作了敘述文、社論、人物特寫(xie) 、詩歌、評論,也製作了視頻、播客、插畫、漫畫、攝影作品集等多種形式的作品。
這些比賽旨在鼓勵學生嚐試不同的思考與(yu) 創作方式,去探索“說什麽(me) ”與(yu) “如何表達”這兩(liang) 件事。
每一年,紐約時報都會(hui) 根據全球熱點與(yu) 課堂需求更新比賽設置。今年,紐約時報聚焦於(yu) 一個(ge) 時代性話題 —— 人工智能的崛起。這項變革性技術如何影響你?它對正在成長的一代又意味著什麽(me) ?
事不宜遲,老師現在就帶大家來看看2025-26學年有哪些有意思的比賽可以參加吧!
01、與(yu) AI共同成長:青少年與(yu) 教師的多媒體(ti) 挑戰
2025年9月10日 – 10月22日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在這樣的時代裏思考、創作、教學與(yu) 學習(xi) ,是一種怎樣的體(ti) 驗?你認為(wei) 它對正在上高中的這代人意味著什麽(me) ?
紐約時報邀請青少年和教師共同探討這一話題,並用文字、圖像、音頻或視頻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感。
參賽者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團隊合作。內(nei) 容的角度大小不限,形式不限,既可以是散文、詩歌、日記,也可以是漫畫、短篇小說、歌曲、播客、視頻或信息圖表。
參賽者可以使用AI工具來輔助創作,但必須遵守紐約時報即將發布的使用準則。
02、100字自傳(chuan) :微型個(ge) 人敘述挑戰
2025年10月22日 – 12月3日
你能用100個(ge) 詞講述一段有意義(yi) 的人生經曆嗎?
借鑒《Modern Love》的微型愛情故事形式,紐約時報邀請學生講述一個(ge) 微型、但真實而深刻的故事。
本次比賽將大致沿用去年的規則:
· 微型回憶錄應該是一個(ge) 簡短、有力、真實的故事,講述參賽者個(ge) 人生活中某段有意義(yi) 的經曆。
· 正文不得超過100個(ge) 英文單詞(標題不計入字數限製)。
· 參賽者須為(wei) 13至19歲的初中或高中學生,且所有參賽學生都必須獲得父母或監護人許可。
· 作品必須是原創的內(nei) 容,由學生獨立完成(不允許組隊參賽),不得抄襲、由他人代寫(xie) 或使用人工智能生成。
· 提交作品時,參賽者還需附上一份“創作說明”(artist's statement),簡要介紹創作過程。雖然這份說明不會(hui) 作為(wei) 評選標準,但它能幫助紐約時報改進比賽設計。
03、鏡頭裏的家鄉(xiang) :攝影作品集大賽
2025年12月3日-2026年1月14日
受紐約時報的“Album”係列啟發,紐約時報邀請參賽者拍攝6-8張照片,聚焦自己所在地區某一方麵的生活麵貌,並附上簡短說明與(yu) 介紹。
參賽者可以記錄一場本地事件、一群社區人物、某段曆史或文化的印記,主題自選,隻要它能展現其眼中的“本地視角”。
詳細規則即將發布,去年類似的【社區主題比賽】與(yu) 獲獎作品可參考:
https://www.nytimes.com/2024/11/13/learning/where-we-are-a-photo-essay-contest-for-exploring-community.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27/learning/the-winners-of-our-second-annual-where-we-are-photo-essay-contest.html
04、我的榜單:另類評論挑戰
2026年1月14日 – 2月25日
青少年角色塑造最棒的三部小說、連討厭科幻的人也會(hui) 愛的四部電影、最難吃的五款快餐三明治……
參賽者可以任選3-5部文學或藝術作品,圍繞某種維度進行組合,並在600字內(nei) 告訴大家:值得一看,還是勸退?
可選類別包括:書(shu) 籍、電影、餐廳、音樂(le) 、舞台劇、遊戲、舞蹈、電視劇、建築、藝術展覽等。
· 參賽者的作品合集應僅(jin) 限於(yu) 紐約時報所評論的以下創意表達類別:建築、藝術、書(shu) 籍、喜劇、舞蹈、時尚、電影、音樂(le) 、播客、餐廳、科技、戲劇、電視節目或電子遊戲。不過,參賽者可以在作品中混合多個(ge) 類別。
· 作品總字數(不含標題)不得超過600字。
· 無論參賽者選擇評論哪些作品,都必須親(qin) 自體(ti) 驗過它們(men) 。也就是說,如果參賽者評論的是幾本書(shu) ,參賽者應該讀過;如果是幾家餐廳,參賽者應該親(qin) 自去吃過;等等。請不要基於(yu) 網絡簡介或他人評論撰寫(xie) 作品。(如果參賽者是與(yu) 他人合作,團隊中至少有一位成員需要對所評論的內(nei) 容非常熟悉)。
· 參賽者須為(wei) 13-19歲的初中或高中學生,18歲以下的參賽者必須獲得父母或監護人許可。
· 作品必須是原創,不得抄襲、由他人代寫(xie) ,或使用人工智能生成。
· 參賽者可以單獨創作、與(yu) 一位搭檔或一個(ge) 小組合作,但每位學生隻能提交一份作品。
· 提交作品時,參賽者還需附上一份“創作說明”(artist's statement),簡要介紹創作過程。雖然這份說明不會(hui) 作為(wei) 評選標準,但它能幫助紐約時報改進比賽設計。
05、公開信:觀點寫(xie) 作挑戰
2026年2月25日 – 4月8日
有什麽(me) 令你感到憤怒、不滿或希望改變的事?誰可以對此做出回應?
借鑒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監獄來信》,紐約時報邀請學生以500字內(nei) 的篇幅,寫(xie) 信給一個(ge) 具有實際影響力的個(ge) 人或組織,同時影響更廣泛的公眾(zhong) 。
無論參賽者選擇寫(xie) 信給父母、老師、校董會(hui) 成員、市長、國會(hui) 議員、企業(ye) 高管、藝術家或公眾(zhong) 人物,還是一個(ge) 代指某類群體(ti) 的詞語(例如矽穀或克裏姆林宮),都請先思考以下問題:
· 我真正關(guan) 心的是什麽(me) ?
· 誰有能力(無論是老師圍還是全球層麵)對這個(ge) 問題做出改變?
· 我具體(ti) 希望他們(men) 理解什麽(me) ,或者采取什麽(me) 行動?
· 我如何將這封信寫(xie) 成一封公開信,不僅(jin) 讓我自己和收信人感到有意義(yi) ,也能打動廣大讀者?
本次比賽將沿用去年的規則,具體(ti) 詳情及獲獎作品可參考:
https://www.nytimes.com/2024/08/08/learning/open-letters-our-opinion-writing-contest.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06/18/learning/the-winners-of-our-second-annual-open-letter-contest.html
06、音頻故事:播客挑戰
2026年4月8日 – 5月13日
用不超過5分鍾的音頻講一個(ge) 能打動人心、引人思考的故事,內(nei) 容可以是信息性或娛樂(le) 性的。
參賽者可以選擇采訪、對話、調查、虛構故事等任何形式,題材完全開放 —— 無論是與(yu) 專(zhuan) 家的訪談、和朋友的輕鬆對話、一項新聞調查、一則虛構故事,或其他你能想象到的形式,我們(men) 都歡迎。題材也不限,可以是喜劇、真實犯罪、新聞紀錄、曆史故事、廣播劇、體(ti) 育節目等。
參賽者提交的播客必須是一個(ge) 完整的收聽體(ti) 驗,即應具備清晰的開頭、中段和結尾。
本次比賽將沿用去年的規則,具體(ti) 詳情及獲獎作品可參考:
https://www.nytimes.com/2024/08/08/learning/our-student-podcast-contest.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06/26/learning/the-winners-of-our-8th-annual-student-podcast-contest.html
07、聲音與(yu) 選擇:暑期閱讀挑戰
2025年6月5日 – 8月14日
在這十周的夏天裏,紐約時報每周都會(hui) 提問:“本周你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什麽(me) 最引人注目的內(nei) 容?為(wei) 什麽(me) ?”
學生可以通過撰寫(xie) 簡短文字(約250字),或拍攝不超過90秒的視頻參與(yu) 比賽。
具體(ti) 規則可參考老師之前做的匯總:北京線下|暑假也能變身“頭條人物”?紐約時報暑期閱讀比賽原來這麽(me) 好玩……
08、每周時事互動挑戰
全學年開放
通過每日寫(xie) 作提示,紐約時報鼓勵學生對新聞事件進行回應。每周紐約時報將精選部分評論並發布在網站上。
關(guan) 於(yu) NYT比賽的更多細節
· 作品評審由紐約時報編輯、合作教師及相關(guan) 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士組成,且為(wei) 匿名評審,不會(hui) 顯示學生姓名或學校。
· 評選時間一般為(wei) 比賽截止後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公布,優(you) 勝者將在學習(xi) 網絡平台上發表作品,入選者將獲得表彰。
· 所有參賽作品必須為(wei) 原創,不能抄襲、代寫(xie) 或完全由AI生成(AI相關(guan) 的比賽除外),也不能曾在其他平台公開發布。
· 即使紐約時報予以發表,作品的版權歸屬依然屬於(yu) 學生。
· 投稿數量限製:每位學生每項比賽隻能提交一次,但可以參加多個(ge) 不同的比賽。暑期閱讀挑戰為(wei) 例外,每周都可重新投稿。
· 全球13至19歲中學生或高中生(含Gap Year學生、預科學生等)皆可參與(yu) 。大學生、紐約時報員工的直係子女或同住家庭成員不可參賽。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