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這個(ge) 時候,美國的夏校都會(hui) 陸續開閘,大家會(hui) 陸續開始申請。而在各個(ge) 年級的夏校申請中,11年級的夏校申請尤為(wei) 重要,因為(wei) 這次夏校申請相當於(yu) 美本申請的定位賽,那些高選拔夏校也成了同學的必爭(zheng) 之地。
即便是高選拔夏校,林林總總也有幾十個(ge) ,如何選到合適自己的夏校?這些夏校到底含金量幾許,值得跨越萬(wan) 水千山奔赴而去嗎?都是家長們(men) 十分關(guan) 心的問題。為(wei) 此,我們(men) 邀請了參加過爬藤夏校的學長老師來分享他們(men) 的親(qin) 身經曆,幫助大家精準定位自己的目標夏校。
今天,我們(men) 邀請到上海某頂尖雙語學校的小S,來分享一下“藤校敲門磚”、人文夏校頭牌SSHI的入讀經曆。
以下內(nei) 容將以第一人稱陳述。
去年,顧問老師給我製定的夏校申請規劃是——衝(chong) SSHI,用康奈爾的學分夏校human development和Pioneer Academics保底,然後還選了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向的夏校,最後我很幸運地被SSHI錄取了。
SSHI(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作為(wei) 斯坦福大學開設的官方夏校,錄取率大約在5%左右。涵蓋文學、哲學、曆史和藝術等多個(ge) 領域,所有課程全部由斯坦福大學教授授課。因為(wei) 含金量十分高,被譽為(wei) “藤校敲門磚”。
官網
https://summerhumanities.spcs.stanford.edu/admissions-humanities
一般來說,SSHI和YYGS是高選拔人文夏校的代表,老師之所以為(wei) 我選擇了SSHI,是因為(wei) YYGS近年來的選拔性在降低,俗稱“變水了”。從(cong) 我的申請過程來看,SSHI確實很難申,在上海最頂尖的雙語學校裏,兩(liang) 屆學生十幾個(ge) 人申請,但最終隻錄了3個(ge) 人,別的學校的學生被拒的就更多了。我的年級排名雖然不是最靠前的,但是在夏校申請上實現了能彎道超車,要特別感謝我的顧問老師。
YYGS,全稱 Yale Young Global Scholars,耶魯大學青年學者計劃,是全球最多元化的為(wei) 期兩(liang) 周的學術暑期項目之一。
SSHI的申請過程,堪比頂尖大學的申請預演,一般夏校,比如康奈爾夏校的申請,隻需遞交成績單、選個(ge) 課就完了,但SSHI要複雜很多,結果也要等到放榜日才能知曉。放榜日還是我的行政老師幫我看的,第一時間把喜訊告訴我,我還蠻緊張的,知道被錄取了,真的開心極了。
這裏幫大家總結一下SSHI的申請材料:
這個(ge) 寫(xie) 作範文可以是學校裏的英語作文,也可以是課外的publication都可以,隻要能證明你的寫(xie) 作能力夠厲害就可以了。
我當時提交了十年級文學課上寫(xie) 的小作文,是關(guan) 於(yu) 詹姆斯喬(qiao) 伊斯的小說《都柏林人》的分析,我覺得寫(xie) 的挺爛的,但已經是我當時能拿出來寫(xie) 的最好的文章了。
這篇分析大概1000多字,也不是說觀點多麽(me) 新鮮、詞藻多麽(me) 華麗(li) ,在我看來,可能主要是前半段論證結構比較清晰。
SSHI分為(wei) 2期,第一期是六月末到七月初,第二期是七月初到七月中。每一期有4個(ge) 課題。我上的是第二期,它當時有4個(ge) 課題,分別是:
- 希臘文化 The Greeks and philosophy
- 美國想象中的種族認同 Racial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 魔幻現實主義:百年孤獨 Magical Realism: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精讀百年孤獨)
- 古羅馬及其遺產 Ancient Rome and Its Legacies
小文書(shu) 相當於(yu) 是“Why course”,理論上四選一就行,但一來我覺得四個(ge) 課題我都很感興(xing) 趣,二來抱著“不是我挑program,而是program挑我”的想法,我就四篇文書(shu) 都寫(xie) 了。作為(wei) 過來人,我勸大家勤快些,畢竟天道酬勤。
我的文書(shu) 內(nei) 容大概是:
- 希臘文化:闡述了我對希臘文化的喜愛,因為我從小就讀希臘史,也讀過一部分《理想國》,洞穴寓言之類的,我覺得古希臘哲學和現代哲學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
- 古羅馬及其遺產:闡述了我在世界曆史課上學到的內容,古羅馬是西方曆史的根源,在我看來古羅馬的legacy不僅僅針對古羅馬,而是全世界的。
- 美國想象中的種族認同:這也是我最後上課的課題。我闡述了十年級上讀過的一本書,是Harlem Renaissance時期Nella Larsen寫的,我就舉例說明了她當時的影響力,她是如何shape one’s identity。同時我還結合高一課外閱讀過的內容和自己的一些研究經曆去說明。實際上每個文書我都提到了這些經曆,可能當時誤打誤撞,正好提到了這課題中很重要的一些內容。因為我後麵上課的時候,有一部分是專門講《passing》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在黑人曆史中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
總體(ti) 而言,文書(shu) 的寫(xie) 作手法,就是先點評一下這個(ge) 課題,然後結合自己的閱讀或研究經曆去闡述,最好講到自己有寫(xie) 作相關(guan) 的經驗,因為(wei) 他們(men) 很看重學生的讀寫(xie) 能力。
視頻文書(shu) 需要申請者解釋一下為(wei) 什麽(me) 對SSHI感興(xing) 趣,招生官建議大家把視頻文書(shu) 當作彼此的對話。
我講的是我做education的時候,是如何結合humanity來思考。我說,人是一個(ge) 脆弱又情感豐(feng) 富的存在,所以你在與(yu) 人交往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什麽(me) 。關(guan) 鍵你要非常真誠,你得對humanity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才有東(dong) 西講的出來。
因為(wei) 平時我們(men) 做的很多東(dong) 西,可能並沒有深入地思考過背後的意義(yi) 。隻不過在寫(xie) 文書(shu) 或拍video的過程中,你得有一個(ge) 升華和提煉。“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這個(ge) 一邊寫(xie) 文書(shu) 一邊自我感動的過程,也幫助我們(men) 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申請SSHI的時候,我真的對這些申請材料一頭霧水,連活動列表裏的10項活動我都湊不出來。活動列表並不是單純地羅列社團活動或者比賽,而是要圍繞核心去塑造一個(ge) 生動的人物形象,學習(xi) 生活中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er) 算哪兒(er) 的活動,會(hui) 按著展示人物的需求進行重新排列組合。
經過這一輪的曆練,也讓我對美本申請心有成竹起來。
SHHI一共有三周,前兩(liang) 周上課,第三周寫(xie) 論文,最後還會(hui) 有一個(ge) 小小的presentation。
一天的安排,大概是早上八點出宿舍,九點半左右開始上課,一直上到十二點。中午有一個(ge) 小時吃飯時間。下午一點到下午四點上課。下午四點到八點都是自由活動。
每天的課程分兩(liang) 部分,上午是lecture,由斯坦福的教授負責;下午就是類似於(yu) skill workshop的環節,有兩(liang) 個(ge) 斯坦福的PHD助教,帶領我們(men) 寫(xie) 作、辯論、探討。一個(ge) 班大概20幾個(ge) 學生,整個(ge) 課程的師資是很有保障的。
當時給我上課的是一個(ge) 曆史係的教授Allyson Hobbs,我看過她寫(xie) 的一本曆史書(shu) 籍《A Chosen Exile》,講的是一個(ge) 黑人偽(wei) 裝成白人的文化現象,通過這個(ge) 現象講述了黑人在美國的三百年曆史。
當然了,這裏的Racial Identity不僅(jin) 僅(jin) 是討論黑人,它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討論亞(ya) 裔。
它最終的主題比較形而上,主題是講“種族是什麽(me) ”。從(cong) 各個(ge) 種族的曆史先去觀察,最後得出結論。其中它提到了美國最主要的五個(ge) 種族:Asian-American(亞(ya) 裔)、African-American(非洲裔美國人)、Latino-American(拉美裔)、Native American(印第安人),白人的內(nei) 容則是穿插在其他種族中講。
比如講亞(ya) 裔的曆史,就會(hui) 講到美國第三次移民潮,二十世紀初亞(ya) 裔去到美國。主流白人把亞(ya) 裔推上少數主義(yi) 的對立麵,也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model minority”(模範少數)。
另外也講了舊金山的一個(ge) 融合社區,亞(ya) 裔在美國興(xing) 起,成為(wei) 矽穀的主流。當時我們(men) 有個(ge) 印度同學就來自那個(ge) 社區。他說這個(ge) 社區確實非常厲害,頗有自豪的感覺。
每次的課程都是非常深入的討論,很有意思。有時候它會(hui) 讀書(shu) ,有時候會(hui) 組織一場辯論。
整個(ge) 課程中會(hui) 下發一些輔助閱讀的材料,材料包括四本大書(shu) ,每本書(shu) 就對應一個(ge) 單元,每個(ge) 單元內(nei) 部又有7到10篇的小文章,一個(ge) 單元基本三天內(nei) 需要把書(shu) 都讀完。因為(wei) 我們(men) 白天都在上課,上午lecture下午“大亂(luan) 鬥”辯論,其餘(yu) 是自由時間。雖然書(shu) 本有些章節可以不讀,但整體(ti) 而言,閱讀量是非常大的。由此可以看出,這些美國孩子也是非常用功、非常努力的。
課程的大致結構就是這樣。在大量閱讀之後,還是會(hui) 回到課程的最終目的——回答種族到底是什麽(me) 。所以每次討論到最後都非常嚴(yan) 肅、認真。
這四本書(shu) 分別是:
- 小說《passing》
- 討論亞裔的一本社會學書籍
- 詩集《citizen》
- 正史《The Hemingses of Monticello: An American Family》,通過托馬斯傑弗遜的家庭曆史講述美國蓄奴史
這四本書(shu) 的立意都非常深遠,十分考驗閱讀者的人文修養(yang) 。其中一本就是我文書(shu) 中提到的小說《passing》,中文名叫冒充白人。
這本書(shu) 我十年級的時候就讀過,現在想真的是賺到了。這是一本很有名的小說,講的是美國的黑人偽(wei) 裝成白人,從(cong) 而討論種族問題。後麵還翻拍成了電影。
在這樣的人文高手過招的過程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yu) “我們(men) 的想法完全不同”,而我們(men) 在一起討論的目的也並不是為(wei) 了達成某種共識。
我的同學們(men) 是非常多元化的,有黑人、白人、亞(ya) 裔、印度裔,(可惜的是沒有native American)所以我們(men) 在辯論的時候常常會(hui) 爆發激烈的爭(zheng) 論。
比如講到平權法案,大家就直接急眼了。黑人同學說,“這個(ge) Affirmative Action是對我們(men) 人群的踐踏、對我們(men) 種族身份的剝奪。”亞(ya) 裔同學也著急了,“這個(ge) 法案都這麽(me) 傾(qing) 斜你們(men) 了,我們(men) 說什麽(me) 了嘛?!”
當然真實情況要比這來的更加複雜。所以當時亞(ya) 裔和黑人同學就爆發了激烈的辯論。這事兒(er) 雖然有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意思,但我認為(wei) ,辯論的結局並不是誰打贏誰,而是聽到兩(liang) 方越來越多的聲音。你聽到的越多,對這個(ge) 事情的認知就越全麵。所以吵的越激烈,聽的越多;聽的越多,認知越全麵。
整個(ge) 過程中教授和助教都是全程看著的,他們(men) 會(hui) 觀察學生的論證結構是不是有理有據,也會(hui) 確保學生們(men) 不要用詞太過分。
這個(ge) 班裏的學生,邏輯思維都相當縝密,說出來的話是不存在邏輯謬誤這種事的,這些學生在很激烈的問題上開火的時候,這個(ge) 場景是實在是太棒了——勢均力敵,但個(ge) 人經曆又截然不同。
最後的論文有三種可以選:
- Research paper
- Comparison analysis
- Creative Writing
我當時選的最後一個(ge) ,因為(wei) 我討厭reference,我最討厭寫(xie) research,哈哈哈。
毫無疑問,這裏匯集的都是學霸本霸,我問到的SAT最低分都有1570分,聰明和野心都寫(xie) 在舉(ju) 手投足之間。
其次是成熟度非常地高,很多高中生會(hui) 把寶貴的經曆分散在日常瑣碎上,比如誰討厭誰、誰又喜歡誰、當然SSHI的學生不是四大皆空,但是這些事最多隻會(hui) 占據他們(men) 生活的小部分,主旋律始終都是在討論學習(xi) 和自我進步。
再比如說,我很喜歡的一個(ge) 氛圍是,大家課餘(yu) 時間也會(hui) 討論討論課上的問題,比如Asia American的現狀。我們(men) 兩(liang) 三個(ge) 好朋友特別喜歡討論關(guan) 於(yu) model minority和中國教育現狀的問題。他們(men) 知道我是學教育嘛,就天天跟我講。
一個(ge) 哥們(men) 會(hui) 說,“我覺得model minority挺好的,說明美國人是認可亞(ya) 洲人的工作能力。”然後私底下也會(hui) 說,“黑人沒有這種地位,跟他們(men) 的文化積累有關(guan) 。”等等。雖然我們(men) 不可避免地會(hui) 有這種思想上的差異,但我們(men) 依然能跟和黑人同學相處得都非常好。而且在SSHI的黑人同學,確實也都氣質不凡,一看就是在精英家庭長大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說到這裏,也補充一點。作為(wei) 外國人,去了美國要有客人的自覺,不要參與(yu) 到美國人的內(nei) 政。如果人家問到你,你就不卑不亢的發言,不需要刻意的表現自己。不要太過於(yu) 強調自己的中國文化多麽(me) 源遠流長,把日韓一頓貶,不要把網絡上的魔怔帶入生活。
同學們(men) 在生活中風格各異,像我的室友就是很酷、有點人來瘋的party boy,而我更安靜一點,不過我們(men) 的作息還挺match。
同學都很友善,能玩得到一起去,霸淩是絕對不存在的。當然你要學會(hui) 與(yu) 人交往。比如說,有時候一兩(liang) 個(ge) 笑話聽不懂,你可以直接說,“請再說一遍”;可以Open一點,主動融入到正常的社交、運動之後,籃球、排球、橄欖球,也不是說打得多好,能玩玩自然就能玩到一起去,聊到一起去。
美國人很看重socail network 的建設,夏校結束的時候,我們(men) 在instragram建了一個(ge) 群,大家還會(hui) 偶有聯絡。
想要讓教授寫(xie) 推薦信,還是要有點準備的。
首先,我讀了教授的書(shu) ,我是做過功課的。因為(wei) 我本來就喜歡讀曆史書(shu) ,當我發現這個(ge) 教授教我們(men) 的時候,我也特意去找了她的書(shu) 去讀。課程一上來,我就拿著那本書(shu) 要簽名去了。當時教授是非常驚喜的。
曆史書(shu) 記通常都不太容易讀,不管是一些名詞還是一些曆史現象,包括你在閱讀中產(chan) 生的一些問題,都可以在office hour直接去請教教授本人,這也是增加教授對你了解的過程。
接著在最後一周當中,我也很努力的寫(xie) 了一篇不錯的文章,得到了兩(liang) 個(ge) 助教的一致認可。教授和助教對我的印象很深刻,對我的學術也很滿意,所以就給我寫(xie) 了一封推薦信。
在9月的時候她直接給了我一個(ge) PDF版本的推薦信,申請的時候是自己提交的。
住宿條件
非常一般,沒有空調。雖然加州很熱,但跟上海不一樣,晚上能涼快些,但電風扇也得吹一晚上。
運動設施
斯坦福非常大,各種設施都有。健身房、遊泳池、籃球場都有,愛玩啥玩啥。但是不可以出校園。
Field trip
第一周是去沙灘,第二周是去劇場。反正就是玩。沙灘那邊是美國人挺喜歡的一個(ge) 社交場合,我們(men) 會(hui) 打沙灘排球,也會(hui) 打美式蹦床籃球。
那次我們(men) 組隊吃了一個(ge) 特別好的TACO,吃的我熱淚盈眶,因為(wei) 在斯坦福吃了一周的食堂,第一次外出吃飯,大家都特別興(xing) 奮。
交通
一般從(cong) SFO(聖弗朗西斯科國際機場,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機場下飛機。機場到學校,大概大巴1個(ge) 小時。如果要學校安排接,就當天入校上課,時差會(hui) 影響上課,建議提前兩(liang) 三天去倒時差,最後一天,學校統一大巴送到機場。
費用
夏校費用:$8000/¥58000(三周課程+住宿+食堂)
外賣:¥100- ¥200一頓(建議頻率控製在3天點2頓)
熊貓快餐:¥70一頓(我覺得挺好吃的,食堂真不好吃)
零食:建議帶酸溜溜的甜糖,可以分享給同學
水果:斯坦福食堂不缺水果,哈密瓜、西瓜敞開吃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