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介紹︱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eVolo雜誌很高興(xing) 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學生、工程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參加2021年的摩天大樓競賽。一年一度的摩天大樓競賽成立於(yu) 2006年,是世界上高層建築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它希望通過新技術、材料、程序、美學和空間組織的實施,重新定義(yi) 摩天大樓設計;以及對全球化、靈活性、適應性和數字革命的研究。這是一個(ge) 探討摩天大樓與(yu) 自然世界、摩天大樓與(yu) 社區、摩天大樓與(yu) 城市之間關(guan) 係的論壇。
參加者應考慮技術的進步,可持續係統的探索以及建立新的城市和建築方法以解決(jue) 當代城市的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問題,包括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的稀缺以及指數級人口增加,汙染,經濟分化以及計劃外的城市擴張。
該競賽考察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以及個(ge) 人和集體(ti) 在創建一個(ge) 動態和可適應的垂直社區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也是基於(yu) 人與(yu) 自然的動態平衡,對新棲息地和新領地的探索和適應的一種回應——一種通過自身係統的自我調節實現智能增長的一種響應性和適應性的新型設計。
對於(yu) 地點,程序,或大小沒有限製,目標是為(wei) 參與(yu) 者提供最大的自由,以最具創意的方式不受限製地參與(yu) 項目。21世紀的摩天大樓是什麽(me) ?這些巨型建築的曆史、環境、社會(hui) 、城市和環境責任是什麽(me) ?
eVolo雜誌致力於(yu) 持續刺激世界各地的設計師的想象力——思想家,發起一個(ge) 新的建築話語的經濟、環境、知識、和感知責任可能最終修改我們(men) 理解現代摩天大樓,它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和改善我們(men) 的生活方式。
︱報名與(yu) 作品提交︱
REGISTRATION AND SUBMISSION
這是一個(ge) 數字競賽,不需要打印文件。
參賽者必須在2022年2月8日(美國東(dong) 部時間23:59時)之前通過電子郵件將其提交提案至摩天樓2022@evolo.us。項目提交必須包含以下文件:
1. 兩(liang) 個(ge) 展板上有項目信息,包括平麵、剖麵和透視圖。我們(men) 鼓勵與(yu) 會(hui) 者提交所有他們(men) 認為(wei) 必要的信息來解釋他們(men) 的提案。這些板子應該是24英寸(高)x48英寸(寬)的水平格式。板子的分辨率必須為(wei) 150dpi, RGB模式,並保存為(wei) JPG文件。每個(ge) 展板的右上角必須包含參與(yu) 編號。不得有任何標誌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識別。檔案必須以注冊(ce) 號碼和板號編碼命名。例如:0101-1.jpg和0101-2.jpg。
2. 包含項目聲明的DOC文件(最多600字)。該文件必須以注冊(ce) 號碼和單詞“statement”命名。例如:0101 - statement.doc。
3. 一份包含參賽者個(ge) 人資料的文件,包括姓名、職業(ye) 、地址和電子郵件。此文件必須以注冊(ce) 號碼和單詞“info”命名。例如:0101 - info.doc。所有的文件必須放在一個(ge) 以你的注冊(ce) 號碼命名的ZIP文件夾中。例如:0101. zip4. 如果您的文件大於(yu) 20MB,您可以通過wetransfer或穀歌驅動器等文件共享服務提交您的條目到skyscraper2022@evolo.us
主辦方:eVolo Magazine
網站語言:英文
類型:建築
參賽資格:不限
網址:https://www.evolo.us/category/competition/
︱詳細日程︱
DETAIL SCHEDULE
起始報名時間:2021年08月6日
報名截止時間:2022年11月16日
最晚報名時間:2022年01月25日
作品提交截止時間:2022年02月08日(美國東(dong) 部時間 23:59)
獲獎公布時間:2022年04月26日
︱獎項設置︱
AWARDS
一等獎x1:5000美元
二等獎x1:2000美元
三等獎x1:1000美元
︱2021eVolo 獲獎作品回顧︱
在2021年的evolo摩天樓競賽的獲獎作品中,其中3名獲獎作品和20名榮譽獎從(cong) 492份競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該競賽創辦於(yu) 2006年,旨在通過技術、材料、美學和空間結構等方麵小說化的視覺呈現,來挑戰設計師對於(yu) 傳(chuan) 統垂直摩天建築的理解,以及其與(yu) 周遭的自然和建成環境間的關(guan) 係。獲獎作品利用現代技術和材料設計出新的高層建築解決(jue) 方案。其中一些作品包括城市寄生係統、垂直城市結構、嵌入式城市以及其他新穎的設計。
本次競賽中國有10組作品上榜。在全球被疫情和工業(ye) 化帶來環境困擾的今天,eVolo的獲獎作品也更加聚焦能源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下麵一起來欣賞下今年的獲獎作品~
一等獎
紐約植物生長摩天樓
Living Skyscraper For New York City
© Andrii Lesiuk, Mykhaylo Kohut, Sofiia Shkoliar, Kateryna Ivashchuk, Nazarii Duda, Mariia Shkolnyk, Oksana-Daryna Kytsiuk, Andrii Honcharenko Ukraine
該項目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在可持續建築原則下發展一座活生生的摩天大樓。建築將在灰色的大都市中間運作,並解決(jue) 一些重要的環境和城市問題。通過分析城市化的活躍過程和綠地比例的下降,發現一些環境問題。我們(men) 相信,通過將轉基因樹木在生長發育階段整合到建築中,我們(men) 可以恢複數字化特大城市與(yu) 地球資源之間的平衡,這些資源正在逐漸枯竭。
摩天大樓樹是一個(ge) 獨立的生物體(ti) ,它有自己的根係、灌溉、護理機製和發展特征,專(zhuan) 注於(yu) 適應建築。它是一組獨特的快速生長和高大的硬木落葉樹,它們(men) 成群結隊地種植在特別準備的土壤中(以獲得資源),並在它們(men) 從(cong) 獨特的建築體(ti) 積中生長的過程中。植物吸收水和營養(yang) 物質,從(cong) 根部到尖端分布。同時,樹幹周長的增長將逐步增強木材結構的強度,提高其自支撐性能。
在開發過程中,附近樹木的樹枝將不同層次地嫁接,形成網絡結構——一種將加強結構並繼續生長的結合體(ti) 。雜交的"未來樹"分支將形成一座活生生的摩天大樓結構,形成均勻、獨立的生物形態結構,並以土壤、水和太陽資源為(wei) 食,形成對大型聚集至關(guan) 重要的生態係統。隨著它的發展,一個(ge) 活生生的摩天大樓可以與(yu) 附近的建築連接,並在一個(ge) 街區形成綠色懸垂的通信。摩天大樓的功能用途可能因需要而異。我們(men) 位於(yu) 紐約市中心的摩天大樓將作為(wei) 一座瞭望塔,擁有自己的動植物以及生態建築。
二等獎
墨西哥集水灌溉摩天大樓
Lluvioseso Skyscraper Collects Rainwater And Replenishes Groundwater In Mexico City
©Amit Deutch, Roni Dominitz, Tamar Kerber Israel
Lluvioseso 地下水回灌設施是一個(ge) 混合用途的高層建築,旨在應對墨西哥城與(yu) 水有關(guan) 的各種問題,如洪水、缺水及其副作用。我們(men) 在項目中研究的解決(jue) 方案是利用高層建築的高度來收集雨水和補充城市的地下水供應。
這一領域的高層建築分布在城市的洪水風險區,在 400 米的高度,將收集雨水使用外部膜層從(cong) 建築物的立麵分離。外部層由 10 個(ge) 機翼組成,錨定在 100 米高的主體(ti) 結構上,以允許城市未來的垂直增長。因此,產(chan) 生了一個(ge) 直徑600米的雨水收集Canopée覆蓋一個(ge) 典型的城市社區。然後,收集的水將被引導到地下蓄水層,並向上引導到一個(ge) 鍾擺水箱(自用)。這一建議旨在減少洪水破壞,填充含水層,並加強城市居民的供水。
這座城市的第一個(ge) 定居點建立在一個(ge) 湖心島上,雨季時,這裏的水位上升,部分淹沒了島嶼,這迫使墨西哥人為(wei) 了生存,對周圍的水景形成了深刻的認識。隨著阿茲(zi) 特克人學會(hui) 適應他們(men) 的環境,我們(men) 希望實現一個(ge) 與(yu) 自然共存的建議,而不是試圖馴服它。
三等獎
中國苗寨摩天樓
Hmong Skyscraper Is A Stack Of Traditional Houses Unified By Vertical Public Space
© Xiangshu Kong, Xiaoyong Zhang, Mingsong Sun China
中國苗族是一個(ge) 古老的民族,主要生活在雲(yun) 南省。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建築和生活方式。然而,這群特殊的少數民族文化正逐漸被現代文化所吞噬。許多苗族文化習(xi) 俗已經消失,甚至許多苗族人民的房屋也被拆毀或將被拆除。
為(wei) 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中國政府向這些村莊出台了搬遷政策,幫助苗族遠離破舊居住地,遷往城市郊區,過上現代富裕的生活。雖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無法適應新的居住地。他們(men) 懷念他們(men) 的可耕地、院子、溪流等等。我們(men) 嚐試設計一座摩天大樓。我們(men) 盡最大努力保持農(nong) 民對家鄉(xiang) 的記憶和生活方式,同時讓他們(men) 享受現代城市化的便利。
我們(men) 提取當地高蹺風格的建築結構,提取木製骨架,然後用起重機移動原來的木屋,將兩(liang) 者結合起來,形成摩天大樓的基本形態,然後越來越多的房屋被移到摩天大樓,摩天大樓逐漸橫向延長。為(wei) 了保留當地的街區形式,我們(men) 把分散的房屋組織到幾個(ge) 地區。同時,我們(men) 利用屋頂作為(wei) 交通和平台,加強房屋之間的交通連接。然後,我們(men) 結合當地居民所需的功能,如耕地,溪流,舞蹈廣場,森林,公共空間等。不斷豐(feng) 富我們(men) 的建築空間,保持苗族家庭的生活方式。過去,村莊在不同的山上彼此相距甚遠。苗族人把纜車掛在繩子上傳(chuan) 遞貨物。同時,苗族人民也擅長製作鳥籠。我們(men) 提取鳥籠的形式,把它們(men) 轉換成轉移箱,然後用繩子轉移。
榮譽提名獎
步步高升:摩天大樓作為(wei) 城市空間的垂直延續
Up In The Squair: Skyscraper As Vertical Continuation Of Urban Space
© Alina Kandyba, Emil Stefansson, Josefin Antus, Karl Östvall
海綿:非洲雨水收集用於(yu) 飲用和農(nong) 業(ye) 的摩天大樓
The Sponge: Skyscraper To Collect Rainwater For Drinking And Farming In Africa
© Lee Jae Uk, Kim Ji Hoo
金字塔:首座現代城市的起源
Pyramids: Origin Of The First Modern Cities
© Adam Fernandez
戰後廢棄物建造的摩天樓
Synonym Tower Uses Waste From The Nagorno-Karabakh War As Building Materials
© Zhang Zhenpeng, Feng Jialu
Printscraper:高速3D打印摩天樓
Printscraper: Rapid 3D-Printed Skyscraper For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 Liu Yifei, Tian Yu, Wang Hangdi, Zhou Beiyu
情緒捕捉器:治療疫情期間的精神障礙疾病
Mood Catcher Skyscraper Design To Treat Mental Disorders During The Pandemic
© Yao Junji, Liu Yuxi, An Peiyan, Chen Yuxuan
將教育傳(chuan) 播到全球偏遠地區的朝聖者摩天樓
The Pilgrim Skyscraper Brings Education To Remote Places Worldwide
© Michał Wachura, Kamil Wróbel
城市連接:空中城市的吊橋社區
Urban Links: Suspended Habitable Bridges Above Existing Cities
© Xinru Yang, Jiang An, Ning Sun, Yunwei Pan, Lifa Lin
特拉菌絲(si) 體(ti) :耕地再生摩天樓
Terra Mycelia: Skyscraper Regenerates Farming Soil
© Linnea Pettersson, Ludvig Sundberg, Carmen Povedano Olleros, Evelina Björndal
北極製冰摩天樓
Ice-Making Skyscraper For The Arctic Ocean
© Lu Wang, Shuangjiang He, Ning He, Youjia Lv, Limin Wang
生物煉油廠:倫(lun) 敦哈克尼的負碳建築
Biorefinery Skyscraper: A Carbon Negative Building For Hackney, London
© Daniel Hambly
病毒爆發下的可持續摩天大樓
Self-Sustainable Skyscraper For Virus Outbreaks
© Yinan Qin, Bo Wei, Jingting Yan, Chao Xie
中國四川懸崖村
Cliff Village In Sichuan, China
© Dian Rui, Shuangyu Teng, Yucheng Feng
疫情後的高層都市
Post-Pandemic High-Rise Urban Planning
© Shuxian Li, Qiuchen Zheng, Yujia Hu, Jiaxin Wen
歸屬之路:摩洛哥的移民多功能摩天樓
Pathway Of Belonging: Multi-Function Skyscraper In Morocco For Immigrants
© Leonie Blum, Katharina Frank, Ritaj Albaje, Simon Sundin
清理海洋汙染的絨泡菌摩天大樓
Physarum Skyscraper Cleans Oceans Pollution
© Habib Shahhoseini, Mohaddeseh Eskandarzadeh, Ardalan Kiavar, Saba Salahpour
時間機器摩天大樓–高科技住宅
Time Machine Skyscraper – High-Tech Residential Tower
© Seyed Shervin Hashemi
淨化空氣的煙囪共生摩天樓
Smokestack Symbiosesis Skyscraper Purifies Air
© Xuekui Liu, Yashu Chen, Liyu Ai, Hao Wang, Jialu Xu
城市寄生係統
Urban Parasitic System: Hanging Programmatic Spaces Between Skyscrapers
© Shuaijie Li, Yueming Lin, Qian’er Pu, Jiajing Wang, Jinda Liu
作為(wei) 文化力量象征的摩天大樓
Inner Skyscraper As Symbol Of Cultural Strength
© Xiaoguang Chen, Jinting Sui, Xufeng Tai, Xiaotong Ma, Bai Lig
競賽評審團
Koray Duman [Principal, Büro Koray Duman]
Reza Najafian [Principal, ReNa Design]
Arto Ollila [Partner, Aarti Ollila Ristola]
Eric Parry [Principal, Eric Parry Architects]
Isa Ye [Founder, designverse. Founder, Young Bird Plan]
最後恭喜我們(men) 的競賽營學員獲獎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