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

引言

現實生活中,我們(men) 常常會(hui) 看到車禍的新聞(圖 1),電影中也有不少車禍場景(圖 2)。

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

圖 1: 林誌穎駕車撞上隔離帶後車頭起火

嚴(yan) 重的車禍都伴隨著猛烈的撞擊和人員的傷(shang) 亡。當車輛發生猛烈的撞擊時,安全氣囊和安全帶就成了保護車內(nei) 乘客的最後一道防線。

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

圖 2: 電影《香草天空》中車輛墜橋的場景

如圖 3 所示,安全氣囊的工作原理是:當汽車受到一定的碰撞力時,氣囊係統會(hui) 引發類似小劑量炸藥爆炸的化學反應,隱藏在車內(nei) 的安全氣囊會(hui) 瞬間充氣彈出,在人體(ti) 撞擊車內(nei) 零部件之前被填充到位。

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

圖 3: 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重要性

當人體(ti) 接觸安全氣囊時,氣體(ti) 會(hui) 通過氣囊表麵的氣孔排出,從(cong) 而起到對人體(ti) 的緩衝(chong) 作用。根據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調查[1],氣囊的正確使用可令轎車的駕駛員死亡率減少11%,正麵撞擊時可降低 30% 的衝(chong) 擊力。

圖 4: 汽車撞擊中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

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就有這樣一則流言:兩(liang) 個(ge) 小醜(chou) 帶著一大堆氣球去參加派對時出了事故,汽車以 56 km/h 的速度撞上了一堵牆。司機因係了安全帶保住了性命,而坐在副駕駛上的小醜(chou) 麵前有一堆氣球,在氣球的緩衝(chong) 下他也有驚無險地躲過了一劫(圖 4)。這則流言是真的嗎?接下來本文先簡單介紹一下《流言終結者》的實驗,然後再從(cong) 模型角度來探究這個(ge) 問題。

實驗

針對“氣球能否代替安全氣囊”這個(ge) 問題,美國科普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曾做過實驗[2]。為(wei) 了模擬汽車以 56 km/h 的速度撞擊,節目組將汽車頭朝下從(cong) 12.5 m 的高度墜落。每次墜落前,都會(hui) 在主副駕駛座位上各放置一個(ge) 假人,假人頭部和胸部裝有加速度傳(chuan) 感器。實驗表明,不係安全帶的情況下,沒有氣球緩衝(chong) 的假人胸部和頭部承受的加速度峰值分別為(wei) 630 g 和 340 g(其中 g = 9.8 m/s² 表示重力加速度,下文同)。高速攝像機顯示,車輛在撞擊地麵的瞬間,假人頭部直接撞在了擋風玻璃上(圖 5 左上)。

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氣球能代替安全氣囊嗎?圖 5: 《流言終結者》車輛撞擊實驗

如果在假人前塞滿普通氣球,假人胸部和頭部承受的加速度峰值分別為(wei) 620 g 和 350 g(圖 5 右上),這與(yu) 沒有氣球時幾乎沒有區別。高速攝像機顯示,車輛在撞擊地麵的瞬間,車內(nei) 有些氣球直接炸掉了。為(wei) 此,節目組換上了更結實的大型厚乳膠氣球,高速攝像機顯示,汽車撞擊地麵的瞬間,假人的頭從(cong) 氣球的縫隙裏透了出來,然後又被氣球彈了回去,似乎沒有受到什麽(me) 傷(shang) 害(圖 5 左下)。傳(chuan) 感器數據顯示,假人頭部和胸部承受的加速度峰值分為(wei) 115 g 和 130 g,盡管相對於(yu) 普通氣球的情況已經下降了很多,但超過 100 g 的加速度仍然是致命的。此外,節目組還對更多類型的氣球和不同的放置方式進行了實驗(圖 5 右下),但結果都沒有比大型厚乳膠氣球更好。

模型

上麵的實驗已經證實:氣球並不能代替安全氣囊。為(wei) 什麽(me) 不同類型的氣球和放置方式都不能將乘客的加速度降低到 100 g 以下?接下來本文將從(cong) 模型角度來探究這個(ge) 問題。

緩衝(chong) 距離

首先,本文估計一下車輛撞擊過程中要保證乘客存活下來需要的最短緩衝(chong) 距離。《流言終結者》節目組認為(wei) 人體(ti) 在極短時間內(nei) 能承受的極限加速度為(wei)   a= 100 g = 980 m/s²。乘客想要在車禍中存活下來,其在車輛撞擊過程中承受的加速度峰值必須小於(yu) 這個(ge) 極限值。

圖 6: 車輛撞擊後的緩衝(chong) 距離

如果車禍過程中,身體(ti) 以極限加速度從(cong) 撞擊前的速度υ0 降為(wei) 0,則需要的最短緩衝(chong) 距離 Δχ 滿足:

本文要研究的車禍中,車輛撞擊前的速度為(wei) υ0 = 56 km/h = 15.6 m/s。因此,要使乘客在撞擊過程中存活下來,最短緩衝(chong) 距離為(wei) :

也就是說,車輛撞擊後乘客至少需要繼續減速運動 12.4 cm 才能活下來。這個(ge) 距離並不算大,普通汽車是有足夠的空間來讓乘客減速的:坐在正副駕駛座位上的乘客,其頭到擋風玻璃的距離約為(wei) 50 cm,腹部到儀(yi) 表板的距離約為(wei) 30 cm。這實際上就是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工作原理(圖 3):安全帶和安全氣囊會(hui) 施加適當的阻力來讓乘客在撞到儀(yi) 表板和擋風玻璃之前停下來,但又不會(hui) 讓乘客在太短的距離內(nei) 停下來。

運動方程

通過上文對緩衝(chong) 距離的計算,可以發現適當的機製(安全帶、安全氣囊)是完全可以以安全的加速度來將乘客停下來。理論上,氣球有可能是這種適當的機製之一嗎?接下來,本文來研究一下乘客頭部在氣球緩衝(chong) 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圖 7: 車輛撞擊後的氣球壓縮

為(wei) 了簡化問題,本文將氣球內(nei) 的氣體(ti) 看成是理想氣體(ti) 。由於(yu) 車輛撞擊的時間極短,氣球在被壓縮時,氣體(ti) 來不及與(yu) 周圍環境進行熱交換。因此,可以將車輛撞擊時氣球內(nei) 的氣體(ti) 壓縮過程看成絕熱過程,氣體(ti) 的體(ti) 積 V 和壓強 P 遵循以下關(guan) 係:

其中 C 和 ϒ 為(wei) 常數。對於(yu) 常見的氣球填充氣體(ti) 氦氣(單原子氣體(ti) ),ϒ = 5/3。為(wei) 了簡化問題,本文將乘客頭部前這一疊氣球簡化為(wei) 圓柱(雞都能假設為(wei) 球形,這個(ge) 假設不過分吧?),並且頭部對氣球的壓縮僅(jin) 發生在圓柱的軸向(圖 8)。

圖 8: 一維氣球絕熱壓縮模型示意圖

用 x 表示頭部壓縮氣球的長度,L0 表示氣球被壓縮前的長度,則被壓縮後的氣球長度可表示為(wei) L0 = L0-x ,氣球內(nei) 氣體(ti) 的壓強可以表示為(wei) :

其中P0  和 V0為(wei) 氣球未被壓縮時內(nei) 部氣體(ti) 的壓強和體(ti) 積,A 為(wei) 圓柱底麵積(= 正臉麵積)。上式表明氣球對外界施加的力與(yu) L‾^5/3成正比,力隨著氣球的壓縮急劇上升。圖 9 給出了氣球長度L  變化與(yu) 氣球壓強P  的變化關(guan) 係。從(cong) 圖中不難看出,L 每減少 1/3,氣球對外界施加的力(或壓強)幾乎就翻倍。

圖 9: 氣球長度比與(yu) 壓強比的關(guan) 係

普通氣球內(nei) 的氣壓約為(wei) 820 mmHg(即 109 kPa)[3],比標準大氣壓 101 kPa 略高。這也很容易理解,氣球並不能維持太大的壓差。為(wei) 簡化計算,假設氣球內(nei) 的初始壓強 P0 與(yu) 外界環境一致,等於(yu) 標準大氣壓。氣球被壓縮時對外界施加的力 PA,一部分用於(yu) 抵消氣球外的大氣壓力 P0A,剩餘(yu) 的力才是作用於(yu) 乘客頭部的力:

上式中右端的負號表示作用力的方向(與(yu) x  的正向相反)。因此,乘客頭部的運動方程(加速度)為(wei)

其中t  表示時間, m為(wei) 乘客頭部的質量。記乘客臉與(yu) 氣球剛接觸時為(wei) 時間零點(t = 0),則有以下初值條件

現在隻需要給出參數的值,就可以數值求解乘客頭部的運動方程。成年人頭部質量一般占體(ti) 重的 8.3% 左右[4],考慮一個(ge) 體(ti) 重 60 kg 的乘客,其頭部重量m  = 60*8.3%= 5 kg,正臉麵積A  = 300 cm²;考慮到乘客頭部到前擋風玻璃的距離約為(wei) 半米,假設模型中氣球的長度L0  = 0.5 m;車輛撞擊前的行駛速度為(wei) u0= 15.6 m/s。將這些參數值代入以上兩(liang) 式,並由 MATLAB 函數ode45數值求解,結果如圖 10 和 11 所示。

圖 10: 壓縮距離隨時間的變化

結果顯示:車輛發生碰撞後約 23 ms,氣球被壓縮距離達到了最大約 25.5 cm(圖 10)。此時速度降為(wei) 了 0,加速度達到了最大(峰值)約 149 g(圖 11)。

圖 11: 速度和加速度與(yu) 壓縮距離的關(guan) 係

結果表明,氣球不能以 100 g 以內(nei) 的加速度將乘客停下來,原因是氣球被壓縮時,內(nei) 部壓強急劇上升,還沒能夠使乘客停下來時,壓力就已經增加到特別大,以至於(yu) 使乘客頭部的加速度超過了 100 g。實際上,對於(yu) 普通的氣球,在被壓縮的早期就爆炸了,根本不會(hui) 起到什麽(me) 阻礙作用。上文的討論中,實際上假設了氣球在壓縮過程中不會(hui) 爆炸,這相當於(yu) 《流言終結者》實驗中使用的大型厚乳膠氣球。

參數分析

上文中建立了乘客頭部的運動方程,並在一定的參數下進行了求解。結果表明,氣球不能以 100 g 以內(nei) 的加速度將乘客停下來。現實生活中,不同乘客有著不同的頭部質量 m 和正臉麵積A ,不同型號的車輛有著不同的氣球長度 L0(模型中用氣球長度表征車內(nei) 的空間)。如果適當地調整參數的取值,這個(ge) 結論還成立嗎?本節將分析各參數取值對加速度峰值的影響。

乘客頭部運動方程的求解並不能直接給出加速度峰值。為(wei) 了方便分析,接下來本文根據功能關(guan) 係給出加速度峰值的直接求解方法[5]。加速度達到峰值時,實際上就是氣球被壓縮量達到最大時,假設此時氣球長度為(wei) L1 。乘客頭部將氣球的長度從(cong) L0  壓縮到 L1,需要做功為(wei)

若乘客頭部質量為(wei) m,以初速度u0  壓縮氣球,則乘客頭部動能全部用來壓縮氣球做功,即:

上式兩(liang) 端同時除以 P0AL0  可以整理成關(guan) 於(yu) L1 /L0 的方程:

其中 0 < L1/L0 <1。如果上式中除了L1  以外的參數都已知,則由數值方法可以求得L1 /L0。由此,就可以根據以下公式求得乘客頭部的加速度峰值大小:

本文先用之前的參數取值計算一下加速度峰值,並與(yu) 運動方程的求解結果對比:將頭部重量 m= 5 kg,正臉麵積A  = 300 cm²,氣球的長度 L0= 0.5 m,車輛撞擊前的行駛速度為(wei) u0  = 15.6 m/s 代入以上兩(liang) 式,可以計算出L1 / L0= 0.4918,加速度峰值α max = 1372 m/s² = 140 g,這與(yu) 運動方程求解出的結果一致。

為(wei) 研究參數取值對結果的影響,本文對 m、A 和  L0分別單獨進行改變,變化範圍從(cong) 減小 50% 到增加 50%,並計算出相應的加速度峰值。計算結果如圖 12 所示。從(cong) 圖中不難看出:頭部質量 m 越大,加速度峰值 α max 越小;正臉麵積 A 越小,加速度峰值 α max 越小;氣球長度L0  越大,加速度峰值 α max 越小。但這三個(ge) 參數的改變並沒有能夠將加速度峰值降低到 100 g 以下。

圖 12: 參數靈敏度分析

考慮到氣球內(nei) 的氦氣(單原子氣體(ti) )可以更換為(wei) 其它雙原子氣體(ti) (例如氮氣),本文將 ϒ = 5/3(適用於(yu) 單原子氣體(ti) )更改為(wei) ϒ = 7/5(適用於(yu) 雙原子氣體(ti) ),並重新計算了 m = 5 kg、A = 300 cm²、L0 = 0.5 m 和 u0 = 15.6 m/s 時的加速度峰值: α max  = 1271 m/s = 130 g

以上參數分析表明:單獨改變m 、A、L0 和 ϒ,都不能使加速度峰值降低到 100  以下。但同時改變兩(liang) 個(ge) 或更多參數是可以達到這一目標的:例如,當 ϒ = 7/5,L0 = 75 cm,其它參數不變時,α max = 92 g

結論

本文針對“氣球能否代替安全氣囊”這個(ge) 問題進行了建模分析。首先,本文計算了車輛撞擊過程中乘客存活下來需要的最短緩衝(chong) 距離。結果表明,正常車輛的內(nei) 部空間是完全足夠讓乘客以安全的加速度停下來的。然後,本文將乘客壓縮氣球的過程簡化為(wei) 一維絕熱壓縮,根據絕熱壓縮的體(ti) 積壓強關(guan) 係建立了乘客頭部運動方程,並代入適當的參數對運動方程進行了數值求解。結果表明,氣球無法以低於(yu) 100 g 的加速度將乘客停下來。最後,本文通過功能關(guan) 係得到了加速度峰值,並研究了乘客頭部質量、正臉麵積、氣球長度(車內(nei) 空間)和氣球內(nei) 氣體(ti) 的類型對加速度峰值的影響。結果表明,單獨改變這些參數確實會(hui) 影響加速度的峰值大小,但都不能使加速度峰值降低到 100 g 以下。隻有同時改變兩(liang) 個(ge) 或更多的參數才有可能將加速度峰值降低到 100 g 以下。

模型的結果表明,通常情況下氣球並不能代替安全氣囊。普通氣球在被壓縮的早期就爆炸了,根本不會(hui) 起到什麽(me) 阻礙作用,而大型厚乳膠氣球被壓縮時,內(nei) 部壓強急劇上升,還沒等乘客停下來,壓力就已經大到使乘客頭部的加速度超過了 100 g。與(yu) 氣球不同,安全氣囊表麵有大量氣孔,當人體(ti) 壓縮安全氣囊時,氣囊內(nei) 的氣體(ti) 會(hui) 通過表麵氣孔排出,從(cong) 而避免了壓力的急劇上升。這就是氣球與(yu) 安全氣囊的差別,也是氣球不能代替安全氣囊的原因。

參考資料

[1]Wikipedia contributors. Airba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2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irbag

[2]Mythbusters. Can balloons replace air bags in a car crash, 2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jtFU_Cew

[3]jspchmst. Pressure of a latex balloon as it is inflated, 20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h-i0WB_bQ

[4]Robert Allison. Weight of human body parts as percentages of total body weight, 2012: https://robslink.com/SAS/democd79/body_part_weights.htm

[5]David Zaslavsky. Balloons as air bags: is there any hope?: https://www.ellipsix.net/blog/2012/10/balloons-as-air-bags-is-there-any-hope.html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芬蘭大學有哪些神奇專業和教授?

下一篇

申請人數最多的10所美國大學是哪些?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