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語言與(yu) 文學課程的老師,一般對熱點新聞都會(hui) 比較關(guan) 注。因為(wei) 這些當下層出不窮的熱點話題,非常貼近現實生活,往往就是最好的教學素材。
這些熱點新聞的此起彼伏,通常也會(hui) 有些規律,比如一個(ge) 熱點事件通常要通過另一個(ge) 熱點事件的發生來降溫,而一個(ge) 熱點事件的熱度通常持續在一周左右。
當然,也會(hui) 有例外。
所以,備課沒辦法做到一勞永逸,始終需要動態更新。
起起落落之間,雖然新聞事件本身可能是不斷變化的,但隱藏在它們(men) 背後的“目的/受眾(zhong) /語境/文本”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時間和空間”對於(yu) 文本意義(yi) 生成的影響始終都是存在的,“文本和文本之間”以各種形式存在的聯係也是無法否認的。
比如文本背後,可能會(hui) 反映出語言與(yu) 群體(ti) 、語言與(yu) 個(ge) 體(ti) 、語言與(yu) 權力、語言與(yu) 性別、語言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語言的禁忌等等諸多方麵的問題。或者說,從(cong) 這些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理解語言在建構意義(yi) 和理解世界上具體(ti) 問題時所發揮的作用。
又比如,在信息傳(chuan) 播過程中,媒體(ti) 使用語言的各種方式,都會(hui) 直接影響文本意義(yi) 的生成。不論是文本意義(yi) 的產(chan) 生和接受,都會(hui) 受到其傳(chuan) 播媒介的影響。媒體(ti) 在教育、政治和意識形態等領域是會(hui) 產(chan) 生巨大影響的,媒體(ti) 在運用語言來傳(chuan) 播信息和說服或娛樂(le) 時,方式和手段是多樣的。
總之,在紛繁複雜的文本的意義(yi) 生成過程中,“文本、讀者、作者、世界/文化”之間的互動總是在不斷發生的。而“認同、文化、創造力、交流、觀點、轉化、呈現”這些重要概念,也是在文本意義(yi) 生成過程中不斷產(chan) 生影響的。
如果說得簡單一點,非文學文本的學習(xi) 至少可以有這樣五個(ge) 方麵考慮:
非文學文本的選擇不像文學文本。文學文本通常書(shu) 單和出版物都很明確,隻需選擇確定即可,而非文學文本的類型則非常龐雜,單個(ge) 選擇相對容易,但要組合成一個(ge) 係列或者專(zhuan) 題,難度就要大許多。此外,特定的非文學文本的類型界定,也因為(wei) 融媒體(ti) 時代新興(xing) 文本的多模態特征而難以界定。
放眼當下,因為(wei) 自媒體(ti) 的大量存在,各種信息漫天飛舞,既給我們(men) 充分打開了信息視野,但也常常讓我們(men) 難於(yu) 分辨信息的真偽(wei) 。這時候,就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媒介素養(yang) 。
1992年美國媒體(ti) 素養(yang) 研究中心曾對“媒介素養(yang) ”下過一個(ge) 定義(yi) :媒介素養(yang) 是指在人們(men) 麵對不同媒體(ti) 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chan) 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百度百科)
樂(le) 觀地說,新媒體(ti) 時代正在不斷以一種不可抵擋地方式“磨礪”著我們(men) 的媒介素養(yang) ,悲觀地講,我們(men) 既無法躲避媒介通過多種方式在多個(ge) 方麵對我們(men) 產(chan) 生的影響,也無法擺脫我們(men) 身處的文化語境給我們(men) 的個(ge) 體(ti) 和群體(ti) 認同留下的深刻烙印。
引用課程指南裏的一句話,語言與(yu) 文學這門課程就是要“探索人們(men) 的立場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信仰係統形成的,並磋商文本的意義(yi) ”(指南25頁)
【Through close analysis of various text types and literary forms,students will consider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as well as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f others,to explore how such positions are shaped by cultural belief systems and to negotiate meanings for texts.(guide,page20)。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作為(wei) 教學內(nei) 容的非文學文本的選擇,還是很重要的。
言歸正傳(chuan) ,接下來說說非文學文本可以怎麽(me) 選。
【下麵的例子可視為(wei) 一種備課訓練。】
首先,非文學文本的學科可以基於(yu) 以下的出發點來考慮。
其次,不論從(cong) 那個(ge) 出發點考慮,所選擇的非文學文本類型最好能盡可能豐(feng) 富多樣一些。比如大綱給出的這些示例(語言A:語言與(yu) 文學指南,27-28頁)可以作為(wei) 一個(ge) 基本配置。
在課程大綱構成中,三個(ge) 探索領域都提到了要文本要“選自各種材料來源”,在第一個(ge) 探索領域裏更是明確強調:“從(cong) 各種材料來源和媒體(ti) 中選擇非文學文本,盡可能多地代表廣泛的文本類型,並且要選擇各種文學體(ti) 裁的文學作品。”(語言A:語言與(yu) 文學指南,22頁)
最後,我們(men) 來看一組非文學文本的例子。
在給出示例前,還要補充兩(liang) 點。這兩(liang) 點都是在IB關(guan) 於(yu) 課程大綱的的FAQ(常見問題)裏有特別提到過的:
第一,所學的非文學作品可以是翻譯作品,但必須是由專(zhuan) 業(ye) 人員翻譯並已經出版的著作。基於(yu) 這個(ge) 要求,考慮有些網絡和新媒體(ti) 文章的“穩定性”相對較弱,這組例子就重點選取了一些平台相對穩定的文本。
第二,多篇短的非文學文本必須出自同一作者,才能構成一部作品集。隻有在無法辨識單一作者的情況下(比如無作者署名的報刊文章或商業(ye) 廣告),“作者身份”這個(ge) 概念才可被擴展。所以下麵給出的示例並不能構成一部“作品集”,僅(jin) 僅(jin) 隻是圍繞同一話題的一組文本。如果要作為(wei) 作品集處理,建議鎖定同一作者,或者同一平台。
先熱個(ge) 身,比如如果對於(yu) “農(nong) 民工”這個(ge) 群體(ti) 感興(xing) 趣,我們(men) 就可以找一組這樣的多樣文本。
除了按照特定群體(ti) 來找文本,還可以基於(yu) 某個(ge) 社會(hui) 現象/全球性問題來找。
【1】非文學文本之新聞類(新聞報道/新聞通訊/新聞評論/特稿……)
在語言與(yu) 文學課程裏非文本文本的眾(zhong) 多類別中,新聞類可以說是個(ge) 重要的大類,不論是作為(wei) 教學內(nei) 容還是作為(wei) 考試題目,使用到的頻次都非常高。上述這一組文本涵蓋了幾種不同的新聞文體(ti) ,網上都可以找到原文。
在這些文本裏,除了把握不同文體(ti) 的特征,還可以充分感受語境的影響、編輯的作用、偏見和刻板印象、話語權,可以體(ti) 會(hui) 價(jia) 值導向、媒體(ti) 傾(qing) 向,還可以感受不同語體(ti) 與(yu) 風格,圖文結合、敘述視角運用、直接引用和間接轉述、遞進式結構、因果論證、場景描寫(xie) 等多種手段對意義(yi) 表達的影響。
【2】非文學文本之著作類(個(ge) 案研究/專(zhuan) 題研究/訪談實錄/法律法規/知識讀本)
【3】非文學文本之行動計劃/發展議程/報告
【4】非文學文本之微博
這裏還有同一平台的多種不同文體(ti) 文本。
[5]非文學文本之分析報告
【6】非文學文本之“論文”
【7】非文學文本之影視劇及音樂(le)
【8】非文學文本之公益海報
(海報可以參看《全球反拐賣女性兒(er) 童公益海報》)
選擇上麵這一組文本的過程中,不斷地感受到大眾(zhong) 傳(chuan) 播過程中“編輯的作用”,不然,應該還可以找到更多的互文性非文學文本。
最後補充說明一下,上麵的這一組文本,主要是基於(yu) 全球性問題考慮(全球性問題三個(ge) 特點:具有廣泛的重要性,具有跨國性,其影響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能被感受到)。
【當然,也可以作為(wei) 熱點新聞素材。】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第5條是gender equality,我們(men) 可以看看具體(ti) 的表述,尤其是5.2這一條。
如果要找一部文學作品跟這一組非文學文本匹配,那當代熱度較高(爭(zheng) 議也比較大)的作品當屬賈平凹出版於(yu) 2016年的最新長篇小說《極花》(寫(xie) 了一個(ge) 被拐賣女孩的遭遇)。
還有,曾發表在江蘇省作家協會(hui) 主辦的雜誌《雨花》1988年第十期(總第二0八期)上的調查報告文學《黑色旋渦》,也值得一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