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信是美本申請材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由申請者的學校老師、升學導師,或者其他能夠客觀評價(jia) 申請者學術能力、個(ge) 人品質和課外活動表現的人士撰寫(xie) 。然後,每年都有無數家長和學生,因為(wei) 忽視了推薦信的重要性,而遺憾地與(yu) 心儀(yi) 的學校擦肩而過。那麽(me) ,讓推薦信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決(jue) 定性因素,到底是什麽(me) ?
推薦信一大誤區
現象一:很多家長對推薦信有一種近乎迷信的“頭銜崇拜症”,他們(men) 總以為(wei) 請個(ge) “社會(hui) 名流”來寫(xie) ,比如大學教授、知名企業(ye) 家,那麽(me) 孩子的名校錄取就仿佛是囊中之物,十拿九穩。
我們(men) 也經常遇到家長來問,家族有個(ge) 神秘關(guan) 係,是個(ge) “大佬”,有沒有必要專(zhuan) 門去通通關(guan) 係,拿封推薦信,這到底對孩子申請名校有沒有幫助?
實際上這些“大人物”可能根本不認識你家孩子,或者隻有一麵之緣,連孩子的名字都記不住,更別提了解Ta的特長和潛力了。一封泛泛而談的模板化推薦信,頂多算個(ge) “高級便簽”,對申請結果幫助有限,甚至有的時候還會(hui) 起反作用。
現象二:
還有的家長在幫孩子選擇科研項目時,格外關(guan) 注能否拿到名校教授的推薦信。如果聽說有“哈佛教授推薦信”、“斯坦福教授推薦信”,許多家長和孩子立馬激動起來,仿佛拿到了名校的“入場券”。
然而,最應該關(guan) 心的問題反而沒得到重視,那就是:這個(ge) 科研項目跟孩子的學術興(xing) 趣和申請方向是否一致?
孩子可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發現自己對科研毫無興(xing) 趣,表現也平平。即便獲得了教授的推薦信,信中的評價(jia) 也乏善可陳。這樣的推薦信實際上一點用也沒有。
誤區:
其實,不管是聯係“大佬”,還是找教授,家長們(men) 都是陷入了同一種誤區:過分迷信那些出具推薦信者的“頭銜”,而低估了推薦信中所真實陳述的內(nei) 容,而後者才是重點!
正反案例解析
給大家分享兩(liang) 個(ge) 相反的例子。
案例一:
我們(men) 以前有個(ge) 學生參加了某大學的夏校,教授也給Ta寫(xie) 了推薦信。萬(wan) 萬(wan) 沒想到的是,剛好在申請前,這位教授竟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在大家看來這是多麽(me) 幸運的事情。
但遺憾的是,該學生最終並未被這所ED1的學校錄取。看來,即使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推薦,也不是一錘定音的。
案例二:
另一個(ge) 學生的情況就有點戲劇性了。Ta的夏校推薦信出自一位“普通”教授之手,這位教授非常激動且堅定地在信裏寫(xie) 道:“這孩子就是我們(men) 學校想要的孩子。”
當我們(men) 看到這封推薦信之後,堅定地鼓勵學生要在ED1申請這所學校,我們(men) 認為(wei) 這封推薦信傳(chuan) 遞了很多信息:不僅(jin) 僅(jin) 是教授背書(shu) ,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學生與(yu) 該大學的契合度。
果然,這位學生在ED1階段被這所大學脆錄!
相信大家不難看出,重要的不是這位教授的名氣,而是Ta在推薦信中所傳(chuan) 遞出對這位學生的“強力推薦”。推薦信中有與(yu) 孩子一起上課時的細節、孩子如何展現出自己對所選方向的熱情,以及其它讓教授認為(wei) 學生與(yu) 大學匹配的特質。
推薦信的真正價(jia) 值
說到底,推薦信的分量與(yu) 價(jia) 值不是看推薦人的頭銜有多光鮮,而是看——
推薦人是不是真的了解你,是否真的與(yu) 你一起教學過、工作過、相處過;信的內(nei) 容有多“走心”,是不是和你的整體(ti) 的申請材料——比如校內(nei) 選課、意向專(zhuan) 業(ye) 、課外活動、性格特點——串成了一部和諧的“交響樂(le) ”。
其實美國大學通常隻要求學生提供三封推薦信:
- 學校升學導師一封
- 任課老師兩封
Common App上可選的的推薦人類型還有:藝術老師、教練、雇主、家庭成員等(具體(ti) 如下圖),這些推薦信並非必需項。
老師才是與(yu) 學生真正長期相處的人,他們(men) 能基於(yu) 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xi) 態度、作業(ye) 質量、參與(yu) 度以及與(yu) 同學的互動等方麵,提供具體(ti) 、詳實的評價(jia) 。因此,他們(men) 的推薦信往往更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個(ge) 人特質,這對於(yu) 招生官來說是非常有價(jia) 值的參考信息。
特別是在美國高中,由於(yu) 教育體(ti) 係的特點,任課老師通常對學生的了解更為(wei) 深入,他們(men) 的推薦信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往往對大學錄取決(jue) 策產(chan) 生重要影響。
因此大家在校內(nei) 學習(xi) 時,不應隻關(guan) 注最終成績,而應更加重視學習(xi) 的過程。通過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參與(yu) 課外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在收獲知識與(yu) 成長的同時,還能在需要時更容易獲得老師的推薦信。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an) 係,提前與(yu) 老師溝通推薦信的需求,為(wei) 美本申請助一臂之力!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