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好不好該聽誰的?

文書(shu) 是出國留學不可避免的話題。對孩子而言,通過回答各類問題,也是一次梳理自己,從(cong) 現實中提煉出"自我"的機會(hui) ,其中不少問題都是孩子在十幾年成長曆程中首次麵對的。

在眾(zhong) 多文書(shu) 中,美國本科申請的文書(shu) 最為(wei) 特別。記得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美國文書(shu) 的題目時,跟同事討論說作為(wei) 老師都未必能寫(xie) 好這些題目。

比如下麵這道題(選自CommonApp)Reflect on a time when you questioned or challenged a belief or idea. What prompted your thinking? What was the outcome?(回想一下你質疑或者挑戰某個(ge) 信念或觀點的時刻。是什麽(me) 促使你思考?結果如何?)

這不僅(jin) 體(ti) 現了美國大學希望考察學生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也在評估學生的勇氣和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回答能夠反映出他們(men) 一部分的價(jia) 值觀。

在650字的限製下,既要清晰地回答這個(ge) 問題,還需要有一些文學性能讓招生官記得住,這確實是一個(ge) 不小的挑戰。更讓家長和孩子頭疼的是,它和我們(men) 熟悉的高考作文完全不同。高考作文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總結,已經變得有跡可循,甚至衍生出很多專(zhuan) 門攻克高考作文的培訓班。

然而,美國大學的文書(shu) 從(cong) 來都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孩子全篇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善於(yu) 引用詩歌和書(shu) 中的哲學名句,還有的孩子擅長講故事,像一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說。

盡管一些大學官網(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會(hui) 不時分享錄取學生的文書(shu) ,但也很難從(cong) 這些範例中總結出標準答案。對於(yu) 習(xi) 慣了通過考試分數來進行年級排名的孩子而言,這種「不確定性」讓他們(men) 難以找到明確的方向。

當身邊的聲音變得更多的時候,就會(hui) 麵臨(lin) 這樣的問題:文書(shu) 好不好,該聽誰的?

1.孩子和文書(shu) 導師溝通後,確定了寫(xie) 作思路。但問了其他老師又認為(wei) 文書(shu) 未能充分展現出孩子的“特點”。於(yu) 是孩子慌了,想要重新調整寫(xie) 作方向;

2.當文書(shu) 修改完成、即將定稿時,家長通過翻譯軟件閱讀全文,並參考社交媒體(ti) (比如小紅書(shu) )上所謂的"好文書(shu) 標準"後,又想讓孩子重新寫(xie) ;

3.臨(lin) 近提交申請時,帶著文書(shu) 尋找市麵上的“文書(shu) 急救包”服務來重新修改。這樣修改後的文書(shu) 可能讓他們(men) 暫時安心,卻仍會(hui) 擔心它是否真的就是「最好的版本」。……

這些情況很常見,在申請中,家長、孩子和導師其實都站在同一立場上:都希望孩子能進入理想的學校。這不僅(jin) 是家長和孩子的自然追求,對申請導師而言也是成就感的來源。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家長和孩子仍在「如何寫(xie) 好一篇文書(shu) 」這個(ge) 問題上糾結。

要回答這個(ge) 問題,首先需要解決(jue) 一個(ge) 疑惑:好的文書(shu) 到底有沒有標準?還是說是一門玄學?作為(wei) 一位在這個(ge) 行業(ye) 工作了十年的老師,回顧那麽(me) 多成功申請名校的案例後,我不認為(wei) 它沒有標準,也不認為(wei) 它是玄學。

好的文書(shu) 首先是真實的,就像一部打動人心的電影一樣——我們(men) 之所以會(hui) 在劇場裏開懷大笑、感動落淚,看完後流連忘返,都是因為(wei) 那些真實的細節引發了我們(men) 內(nei) 心的共鳴。但是生活中有那麽(me) 多的細節,究竟該選擇哪些來寫(xie) 呢?答案一定是「打動孩子自己內(nei) 心的那些時刻」,因為(wei) 隻有這些細節才能真實地反映出內(nei) 心的情況和思索。

僅(jin) 僅(jin) 把生活瑣事平鋪直敘地寫(xie) 下來並不打動人。真正讓人記憶猶新的,是附著在細節中的情感和思考。人類由故事塑造而成,好的故事總是能引發情感連接和深刻思考。

3

好的文書(shu) 應該像一件藝術作品,沒有範式,但它有好的標準。我們(men) 聽過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就能記一輩子;莫奈的《睡蓮》,看過一眼就再也忘不掉;是因為(wei) 這些好的作品都是藝術家在一種「舍我其誰」的狀態下,完全沉浸於(yu) 當下的感受而創作而成。文書(shu) 也一樣,孩子需要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斷摸索。隻有在充分投入的狀態下,才能找到真實的答案,並將其清晰地表達出來,這就是好文書(shu) 的標準。

我們(men) 都認同這需要經過討論、多次思考和打磨,但“討論”和 “思考”的主體(ti) 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因為(wei) 隻有孩子才能選擇,和找到那些和他有情感共鳴的細節,提供讓他內(nei) 心激動的思考和答案。在這個(ge) 過程中,導師要做的是傾(qing) 聽、追問和提煉總結,而家長可以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進行補充。這個(ge) 過程越順利,文書(shu) 的質量就越高。

這需要孩子和老師的彼此熟悉,建立良好的信任。當老師和孩子相處至少一年,甚至進行了兩(liang) 三年的長線規劃,深入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ge) 細節時,這樣完成的文書(shu) ,無論從(cong) 邏輯還是概率來看,都會(hui) 比“文書(shu) 急救包”或是其他不夠了解孩子的老師所給出的建議要更好。

對文書(shu) 的糾結,往往源於(yu) 過分追求標準範式,盲目套用他人成功的模板,而沒有思考什麽(me) 才是真正打動人的作品。這種錯誤的方向必然會(hui) 帶來更多焦慮。鼓勵孩子為(wei) 自己的文書(shu) 做主,相信他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打動自己和他人的細節。孩子的思考和聲音始終都在,需要我們(men) 更用心的傾(qing) 聽和發現。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布裏斯托大學本科申請攻略(2025)

下一篇

在康奈爾大學讀公共管理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