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早申放榜剛剛結束,看數據又是一年“最冷早申季”。
國內(nei) 申請者“哀嚎一片”,許多手握標化高分、活動五花八門的牛娃對ED/EA寄予厚望,但铩羽而歸。
直接脆拒倒也爽快,最難受的是被夢校defer——既不甘心放棄希望,又擔心defer上岸無異大海撈針。
許多頂尖美國大學公布了學校早申階段的defer率,看了就會(hui) 發現,“焦慮大軍(jun) ”遠不止一員。
現有信息顯示,許多頂尖學校幾乎會(hui) 給一半以上的ED/EA申請者發出defer結果。
2028屆,哈佛大學給了83%的ED申請者defer,約8%的ED申請則直接被拒。
MIT defer了64%的早申者,脆拒了其中25%。
喬(qiao) 治城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政策更“磨人”:所有未被EA 錄取的學生均會(hui) 得到defer。
想找到defer/waitlist的最佳“突圍之法”,就必須理解:被defer到底意味著什麽(me) ?
什麽(me) 是Defer/Waitlist?
首先,我們(men) 需要區分一下Defer和Waitlist的概念。
Defer是指學生早申階段的結果,Waitlist是RD階段的錄取結果。
如果在早申階段收到了defer,代表你既沒拿到錄取,但也沒被拒絕,學校希望再考慮考慮。
在收到defer後,你的申請會(hui) 自動進入該校的RD階段,接受第二次評估。
此外,一旦ED申請遭到defer,ED的綁定協議就不再生效。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申請者仍可以向其他的學校遞交ED2申請、或直接申請RD。
相比於(yu) Reject,Defer給予了申請者一定的緩衝(chong) 和“補救”時間。
如果在接下來的1-2個(ge) 月學生能采取正確策略“自救”,或者及時調整RD思路,依然有很大希望錄取名校。
如果你有相關(guan) 疑問或想了解最新申請資訊,歡迎掃碼添加老師回複“留學”即可1V1谘詢。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Defer情況?
Defer通常意味著,學校在目前的招生階段沒辦法做出錄取或拒絕的決(jue) 定,他們(men) 需要更多的時間將你與(yu) RD階段的申請者對比、考慮你和學校的適配度。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cong) 學校、申請者兩(liang) 方出發,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defer。
學校角度
入讀率不夠?早申Defer來救!
給優(you) 秀的早申學生defer結果,其實也是學校的一種“自我保護”。
對美國大學而言,新生入讀率是衡量學校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每個(ge) 學校都有入讀率目標。入讀率指收到錄取後選擇就讀該校的人數,與(yu) 總錄取人數的比率。
每年,頂尖院校都會(hui) 做入讀率的統計和比較,在一年申請季後,通過入讀率來體(ti) 現學校的受歡迎度。
而提交早申的學生,意味其對該校的有較大就讀意向。
如果之後RD錄取者選擇不入讀,那麽(me) 轉正早申階段的defer也可以有效提高入讀率。
ED、RD的牛娃我全都要
另一方麵,則是學校對生源質量的考慮。
如果早申錄取人數過多,可能會(hui) 導致沒有足夠名額留給優(you) 秀的RD申請者。
但是,由於(yu) 無法準確預估今年RD階段的申請者質量,許多學校都希望“留一手”,在早申階段保留部分有競爭(zheng) 力的候選人。
給予部分學生Defer的方式,也不失為(wei) 一種“拖延戰略”,擴大選擇池,以保證最終錄取的學生質量。
學生角度
從(cong) 學生方麵出發,我們(men) 往往可以從(cong) 以下幾個(ge) 角度“自查”,看看是否是自身因素導致被defer。
01、申請材料缺失
有些同學可能會(hui) 因為(wei) 沒有仔細審閱校方要求,出現申請材料提交不完整的硬傷(shang) 。
比如有些學校要求交Mid-year Report,如果沒有,及時其他材料再優(you) 秀也會(hui) 出現defer的狀況。
如果你提交的材料不完整,學校並不會(hui) 發郵件提醒,而需要自行檢查。
02、活動列表不夠吸睛
以如今Top大學申請者的“卷度”,Top 30大學的招辦每年都會(hui) 收到無數“軟硬實力兼修”的完美履曆。
想脫穎而出,必須要做到有特色、有亮點。
許多同學參加的活動非常豐(feng) 富,但最終填寫(xie) 時或許並非“最佳選擇”,未能完全突出自己的優(you) 勢。
活動的選擇也是有技巧的,不是數量越多、種類越雜就越好。
活動的影響力、申請者在活動中展現的領導力,個(ge) 人對活動的投入程度,都是招生審核時所看重的要素。
如果填寫(xie) 的課外活動太雜或定位太模糊,或與(yu) 學校的方向不符合,都會(hui) 對申請產(chan) 生負麵影響。
03、推薦信不夠有說服力
有時候因時間限製,許多申請者對推薦信的準備重視不足。
沒有選擇最合適的老師,或者老師太忙,推薦信寫(xie) 的較為(wei) 敷衍、缺乏熱情,或者老師對你缺乏足夠了解,沒能提供足夠的具體(ti) 事例,都屬於(yu) 推薦信的“硬傷(shang) ”。
這會(hui) 導致招生官認為(wei) 你的推薦信不夠真實、有說服力,無法從(cong) 中證明你的優(you) 秀。
04、不滿足學校的多樣化需求
頂尖大學為(wei) 確保學生群體(ti) 的多樣性,對每屆錄取新生的類型都會(hui) 有非常詳細的規劃,且根據往屆錄取的學生不斷調整。
比如針對運動員、音樂(le) 特長學生、科研型學生、少數族裔的學生、校友子弟等,都有不同的招生名額配比。
即使你履曆優(you) 秀,但剛好不滿足學校今年對某類學生招生需求,或未能展現出相應的獨特形象,都可能會(hui) 被defer,在RD申請中繼續與(yu) 其他人對比。
04、文書(shu) 乏善可陳
許多學生的申請材料足夠有力,文書(shu) 內(nei) 容也能看出學生確實是優(you) 秀的。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Top院校的競爭(zheng) 者中不乏“完美履曆”。
如果你的文書(shu) 在行文、構建、描述上缺乏創意,或者沒能讓招生官眼前一亮,有被吸引的感覺,那麽(me) 也可能落入defer。
另一點則是文書(shu) 中未能體(ti) 現足夠的“熱情”,而這基於(yu) 對學校的深度了解。
這一部分主要涉及小文書(shu) 的Why School問題。如果文書(shu) 中你沒能體(ti) 現對該校的熱忱和深入了解,或者學校看不到你在學校調研工作上做出的努力,都會(hui) 影響招辦的考量。
Defer後的“自救策略”
能被defer而不是直接脆拒,說明你在學校眼中仍然具有競爭(zheng) 力,申請會(hui) 得到再次考慮。
那麽(me) ,哪些技巧能有效幫助我們(men) 從(cong) defer池中成功上岸呢?
01、仔細審閱學校針對deferral的政策
獲得defer結果後,第一件事不是“采取行動”,一定要先仔細閱讀大學針對被defer的學生的政策,嚴(yan) 格遵守學校的要求。
每所學校針對defer/waitlist情況的規定不盡相同。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學明確表示,學生收到defer之後不要再提交任何額外的材料。
還有的學校可能會(hui) 要求,defer的申請者無需再發送額外推薦信。
在這種情況下,盲目補充材料可能會(hui) 適得其反。更糟糕的是直接判定你違反規則,不納入考慮。
02、提交合適的Lover Letter
在允許的情況下,不妨向學校提交Lover Letter進一步體(ti) 現你的熱情。
但是要注意,Love Letter不等於(yu) “拍學校馬屁”,一定要寫(xie) 在點子上。更不能模仿其他人的範例泛泛而談,要寫(xie) 出自己的特色。
學校之所以將你放入defer池,也是因為(wei) 不確定此後是否有更合適的申請者。
所以,Love Letter的重點應該圍繞這一主旨:向學校證明“我就是最適合你的”。
一封有效的Lover Letter,往往包含以下兩(liang) 個(ge) 要素:
· 你是誰&為(wei) 什麽(me) 你適合該校
以NYU為(wei) 例,針對不拘一格、崇尚自由的學校,我們(men) 寫(xie) 信的重點就要放在自己是一個(ge) 向往自由、熱愛創新的人,想要進入一個(ge) 能給我足夠發展空間、提高創新能力的學校。核心在於(yu) :I am perfect for you and I choose you.· 你可以為(wei) 學校做些什麽(me)
美國大學在招生時,並不隻是尋找“足夠優(you) 秀”的學生,學生能給community帶來的貢獻也非常重要。
在Love Letter中,我們(men) 要學會(hui) 強調自己的特色能為(wei) 學校帶來什麽(me) ,如果入讀自己有哪些能增加學校多樣性、豐(feng) 富社區文化的計劃。
03、重審活動列表,放大個(ge) 人特色
我們(men) 可以再次審閱自己的活動經曆列表,看看還能進行哪些調整,放大自己的特色、突出申請形象。
缺乏思路的同學可以到學校官網搜索相關(guan) 的俱樂(le) 部或活動信息,找到零的突破點,並將自己的特質與(yu) 其關(guan) 聯。
目的隻有一個(ge) :讓學校感受到,你的到來可以讓社區變得多元又有趣。
此外,增加自己的社區活動也很有幫助。美國大學非常看重學生的社區歸屬感,會(hui) 著重考察學生為(wei) 所屬社區做出了哪些貢獻。
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意願專(zhuan) 業(ye) ,體(ti) 現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探索深度。例如想申請國際政治專(zhuan) 業(ye) 的同學,不妨建立一個(ge) 校園或網絡新聞欄目,體(ti) 現自己在該方麵做出的努力。
04、保持12年級GPA,提交有競爭(zheng) 力的期末成績
被defer後千萬(wan) 不要“開始擺爛”,保持12年級的良好成績也可能是你的上岸秘籍。
許多美本申請者都有一個(ge) 誤區,覺得11年級之前GPA漂亮就好,12年級相對沒那麽(me) 重要。
但在ED1、ED2被defer之後,12年級的成績表現就相當重要了。補充一份漂亮的期末考試成績,也很能體(ti) 現你的學術能力與(yu) 精神。
如果12年級的成績保持得非常好,甚至GPA呈上升趨勢,且修讀了更多有難度的高級課程,對接下來的評估會(hui) 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05、向defer校的學長老師獲取一手信息
如果不清楚如何進一步體(ti) 現自己和學校的匹配度,不妨尋找在該校就讀的學長老師,獲取第一手信息。
在讀學生能提供更具體(ti) 且有時效的信息,比如學校的校風精神、課程信息、活動特色等。
如果針對這些點入手補充自己的材料,或在Love Letter裏加入這些信息,會(hui) 讓招辦感受到你對學校的持續關(guan) 注與(yu) 適配度。
被夢校Defer,我還能上岸嗎?
還有一個(ge) 問題,是許多收到夢校defer結果的同學最想問的:我到底還有多大概率被錄取?
對於(yu) defer 後被錄取的概率,美國大學基本上不會(hui) 公布相關(guan) 數據,所以很難給出具體(ti) 的答案。
這取決(jue) 於(yu) 多種因素,包括學校風格、該輪次的defer人數以及當年整體(ti) 申請者的實力。
總體(ti) 來說,在篩選嚴(yan) 格的頂尖美國大學中,大約10%在早申階段被defer的學生最終獲得了錄取。
那麽(me) ,具體(ti) 該怎樣判斷自己被撈的概率呢?
一般來說,可以按“學校發放了多少defer結果”為(wei) 判斷指標。
不要因為(wei) 其他人也被defer了感到慶幸,其實學校發出的defer數量多,最終被撈的概率越小,而越少的defer則越有希望在RD階段轉正。
例如在西北大學,每年隻有大約 1-2% 的早期申請者可能會(hui) 拿到defer,最終轉正率也很高。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最終會(hui) 錄取大約 11% 的defer學生;弗吉尼亞(ya) 理工大學則有大約 50% 的早申defer學生拿到錄取。
而哈佛大學盡管有著高於(yu) 80%的defer率,但最終轉正的人數是鳳毛麟角。
因此,大家也可以通過了解學校今年整體(ti) 的defer情況,合理判斷概率、分配精力,更有針對性地轉戰RD階段。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