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大學 地理學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香港大學的Prof.Chen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香港大學地理係教授,研究領域聚焦於(yu) “城市綠色-藍色空間(GBS)”的評估、規劃與(yu) 社會(hui) 經濟價(jia) 值重構。她於(yu) 2006年獲香港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主攻城市林業(ye) 方向),本科及碩士階段均就讀於(yu) 中山大學,分別獲自然地理學學士(1992)與(yu) 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碩士(2001)。
陳教授是亞(ya) 洲城市生態係統服務量化評估的先驅學者之一,其研究填補了發展中國家城市GBS非市場價(jia) 值評估的理論空白,並在全球城市化與(yu) 再城市化背景下重新詮釋GBS供需動態。
研究領域
核心教學領域:
- 環境管理(GEOG2127)
- 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審計(GEOG3214)
- 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GEOG4005)
研究興(xing) 趣聚焦:
- 城市林業與生態係統服務:量化城市植被對空氣質量(如PM2.5削減)、熱島效應及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 生態經濟學與環境政策:開發GBS非市場價值評估模型,探索“海綿城市”等政策的經濟-生態協同效應。
- 社會-水文係統交互:研究城市河流治理中的製度割裂問題(如香港“一河兩製”管理模式)。
其研究特色在於(yu) 整合遙感技術、計量經濟學與(yu) 公眾(zhong) 參與(yu) 式方法(如博物館訪客問卷調查),形成跨學科分析框架。
研究分析
1. Human-river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cities: evidence from highly educated water museum visitors
期刊:(Urban Ecosystems, 2024)
內(nei) 容:通過對中國三大水博物館654名高學曆訪客的問卷分析,揭示城市居民對河流生態修複的偏好。發現受訪者更關(guan) 注生物多樣性恢複(76%支持率)而非傳(chuan) 統景觀美化,且童年親(qin) 水經曆顯著影響其環保意識(β=0.33, p<0.01)。
2. ‘One River, Two Systems’: Hong Kong’s River Management
期刊:(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
內(nei) 容:批判性分析香港水務署(WSD)與(yu) 渠務署(DSD)在河流管理中的職能割裂,指出上遊水庫化與(yu) 下遊渠化導致生態功能喪(sang) 失。基於(yu) 332份政策文本與(yu) 99場專(zhuan) 家訪談,提出“流域協調委員會(hui) ”製度設計。
3. Monitoring tree canopy dynamics across heterogeneous urban habitats
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
內(nei) 容:融合Sentinel-2與(yu) Lidar數據,構建異質性生境樹冠動態監測模型(精度達89%),揭示深圳快速城市化中綠地破碎化速率(年增12.7%)。
4.Mitigating PM2.5 exposure with vegetation barrier designs
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4)
內(nei) 容:通過CFD模擬驗證植被屏障對城市道路PM2.5的削減效應,發現複合灌木-喬(qiao) 木結構的過濾效率比單一喬(qiao) 木高42%。
5.Survival of biomass and waste power generation: A global overview
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內(nei) 容:基於(yu) 全球127個(ge) 國家的麵板數據,揭示政府補貼(每兆瓦時≥$15)是生物質電廠存活率的關(guan) 鍵因子(HR=0.68, 95%CI 0.52-0.89)。
6.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greenery: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期刊:(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24)
內(nei) 容:分析1990-2022年1.2萬(wan) 篇文獻,發現熱島緩解研究熱點從(cong) “植被覆蓋率”轉向“三維綠量”與(yu) “冠層結構”。
項目分析
1.歐盟地平線計劃CLEARING HOUSE(2020-2024)
領域:城市森林作為(wei) 自然解決(jue) 方案(UF-NBS)
內(nei) 容:對比中歐城市森林政策,開發多尺度生態-經濟評估工具包。在貴陽的案例中,發現海綿城市項目使房產(chan) 溢價(jia) 率提升7.3%(Liu et al., 2024)。
成果:出版《城市森林轉型:全球經驗與(yu) 中國路徑》(Springer, 2023)。
2.香港研究資助局GRF項目(2022-2025)
領域:社會(hui) 水文公平
內(nei) 容:通過追蹤香港18條河流的公眾(zhong) 參與(yu) 記錄(2010-2022),揭示決(jue) 策過程中原居民(占樣本23%)與(yu) 新建社區群體(ti) 的訴求差異(χ²=15.7, p<0.001)。
成果:提出“河流文化指數(RCI)”框架,獲2023年國際景觀生態學會(hui) (IALE)最佳方法論獎。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9-2023)
領域:城市綠地健康效益
內(nei) 容:基於(yu) 10萬(wan) 份手機信令數據,構建綠地暴露-心理健康劑量反應模型,發現每周120分鍾森林浴可降低抑鬱風險28%(OR=0.72, 95%CI 0.65-0.80)。
成果:推動深圳“15分鍾綠色生活圈”寫(xie) 入地方立法。
研究想法
1. 基於(yu) AI的GBS動態優(you) 化
- 選題:城市綠地三維形態的深度強化學習模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
- 創新點:結合無人機點雲與居民熱感地圖,訓練AI生成兼顧生態效能與公眾偏好的植被配置方案。
2.跨文化河流治理比較
- 選題:“海綿城市”與“藍綠基礎設施”的政策遷移效應——中荷城市河流修複對比
- 創新點:引入製度彈性(Institutional Resilience)理論,解析不同政體下公眾參與的效能差異。
3.氣候適應型城市林業(ye)
- 選題:樹種功能性狀對極端降水的響應機製——基於香港百年氣象數據的貝葉斯網絡分析
- 創新點:建立喬木水力結構失效閾值數據庫,指導台風頻發區的植被選型。
申請建議
1. 學術準備
- 技能矩陣:掌握GIS(ArcHydro模塊)、Python生態模型開發(如LEAP模型)、R語言計量分析(混合效應模型)。
- 文獻精讀:重點研讀陳教授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的8篇代表作,梳理其方法論演進脈絡。
2.研究計劃設計
- 突出交叉性:例如“基於社交媒體情感分析的綠地公平性評估——以深圳城中村為例”,融合地理大數據與社會科學理論。
- 對接政策熱點:關注“碳中和”背景下城市林業的碳匯金融化路徑,參考其2024年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論文。
3.實踐經曆強化
- 參與項目:爭取加入其團隊與歐洲森林研究所(EFI)的合作課題,積累跨文化研究經驗。
- 數據獲取:提前申請香港太空館的遙感數據開放權限(需HKU郵箱),展示自主數據處理能力。
4.溝通策略
- 學術網絡:通過ResearchGate關注陳教授最新預印本論文,針對性撰寫評論(需引用其3篇以上著作)。
- 郵件溝通:附個性化研究提綱(≤500字)及技能證明(如GitHub代碼庫鏈接),避免泛泛表達興趣。
博士背景
David,美國top10學院地理係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城市地理學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擅長運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空間大數據分析技術,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在研究氣候變化對城市韌性影響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美國地理學會(hui) 學生論文獎和ESRI青年學者獎。
研究成果發表於(yu)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和《Urban Studies》等頂級期刊。擅長地理學相關(guan) 領域的文書(shu) 寫(xie) 作輔導,熟悉相關(guan) 領域的PhD申請流程及技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