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王教授頂尖課題組申請攻略

機構旨在為(wei) 大家提供更加全麵、深入的導師解析和科研輔導!每期我們(men) 會(hui) 邀請團隊的博士對各個(ge) 領域的教授導師進行詳細解析,從(cong)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這五個(ge) 方麵,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導師,學會(hui) 科研!

導師風采 | 同濟大學頂尖課題組(王教授)【純幹貨分享】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王教授是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領軍(jun) 學者,其學業(ye) 成績表現出突出的跨學科特色與(yu) 國際化視野。本科階段於(yu) 四川大學高分子化工專(zhuan) 業(ye) 基礎基礎,博士階段(2003年)轉向材料學領域,奠定了從(cong) 高分子化學到建築材料研究的學科交叉基礎。間(2003-2005年)即聚焦聚合物轉向水泥基材料,並在維也納理工大學(2005-2006年)與(yu) 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式大學(2010-2011年)的海外研修中,深入探討了對材料力學與(yu) 工程應用的認知,形成了“化學-結構-性能”三位一體(ti) 的研究範式。

其學術成就獲得國際權威機構認可:2018年斬獲國際聚合物混凝土學會(hui) (ICPIC)頒發的歐文·納特獎該獎項每年全球僅(jin) 獲1人,並擔任ICP理事會(hui) 副主任,彰顯了在聚合物混凝土領域的國際學術權力。在國內(nei) 榮譽方麵,她主導的“幹混砂漿績效調控與(yu) 產(chan) 業(ye) 化”項目榮獲2019年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hui) 科技進步一等獎,2023年再獲得中國循環經濟協會(hui) 科技進步一等獎,體(ti) 現了其在工程應用與(yu) 可持續發展中的雙重價(jia) 值。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2.1 聚合物水泥基複合材料

核心問題:傳(chuan) 統水泥基材料脆性大、抗滲性差,而聚合物的引入可顯著改善其行為(wei) 能力,但聚合物與(yu) 水泥水化的化學交互機製長期存在“黑箱”。

突破性發現:

· 丁苯共聚物(SBR)良好效應:通過係統研究SBR溶液對矽酸三鈣(C3S)、硫鋁鈣(CSA)等關(guan) 鍵礦物的水化動力學影響(如2019年建築與(yu) 建築材料論文),揭示了聚合物膜在水泥顆粒表麵的定向指向機製,首次提出“空間位阻-化學緩凝”雙模型,解決(jue) 了早期強度損傷(shang) 與(yu) 長期認知難以兼顧的行業(ye) 難題。

· 纖維素分子設計:針對硫鋁酸鹽水泥快凝特性,通過調節纖維素醚的取代度與(yu) 電位(2022年建築材料研究),實現了水化放熱峰延遲與(yu) 漿體(ti) 流變性的精準調節,為(wei) 3D打印水泥基材料提供了新配方。

2.2 輔助性膠凝材料開發

創新路徑:將工業(ye) 固廢(鋼渣、鋰渣)與(yu) 聚合物和諧導入,突破傳(chuan) 統輔助膠凝材料活性低的瓶頸。例如,2023年發表於(yu) 建築建材的研究驗證,鋰渣經堿激發後可提升地聚合物砂漿的抗碳化性能,同時降低50%以上的碳排放。

產(chan) 業(ye) 化貢獻:其團隊研發的“大宗固廢幹混砂漿綠色製造技術”已實現年產(chan) 量百級應用,相關(guan) 技術被納入《預混砂漿智能製造標準》,推動行業(ye) 向循環經濟轉型。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3.1 多尺度研究方法

· 納觀地圖:采用納米壓痕(Nanoindentation)技術定量表征聚合物-水泥界麵過渡區(ITZ)的彈性模量分布(如2011年應變論文),結合X射線斷層掃描(X-CT)重構三維立體(ti) 網絡。

· 宏觀聯動:通過等溫量熱法(ICC)與(yu) 核磁共振(NMR)聯用,建立水化放熱曲線與(yu) CASH閥門安裝關(guan) 聯模型(2023年水泥與(yu) 混凝土複合材料成果)。

3.2 學科交叉特色

· 聚合物分子化學視角:突破傳(chuan) 統建築材料研究框架,從(cong) 聚合物結構(如SBR的苯乙烯/丁二烯比例)、聚合物玻璃化轉變溫度(Tg)等參數出發,建立聚合物分子設計與(yu) 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定量關(guan) 係(參見2016年波蘭(lan) 科學院論文)。

· 環境科學融合:在“雙碳”目標下,首創“固廢-聚合物-水泥”三元生命周期評價(jia) (LCA)模型,為(wei) 材料綠色度認證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4.1 工業(ye) 複合材料

基於(yu) 2023年發表在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的成果,課題組正探索溫敏型聚合物/水泥體(ti) 係:通過接枝N-異苯乙烯酰胺酰胺(NIPAM),使材料在高溫下自動增強抗裂性,為(wei) 隧道襯砌等溫變敏感場景提供自適應解決(jue) 方案。

4.2 固廢資源化深度開發

近期研究(2023年建築與(yu) 建材)顯示,廢棄電路板非金屬粉末經表麵矽烷化處理後,可作為(wei) 功能性集成電路提升砂漿電磁亮點,技術有望在5G基站建設中大規模應用。

4.3 多場耦合研究

針對海洋工程需求,團隊建設了氯離子-幹濕循環-連接耦合實驗平台,重點研究水泥漿在模擬潮汐機製差區的失效,相關(guan) 成果將支撐新一代跨海防護大橋材料的研發。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

5.1 知識儲(chu) 備建議

· 必修基礎:準確掌握《膠凝材料學》《高分子化學》課程核心內(nei) 容,建議精讀王教授主編的《材料專(zhuan) 業(ye) 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分冊(ce) )》(同濟大學出版社,2021)。

· 文獻精讀:重點研究閱讀其2019年建築與(yu) 建材(CSA水泥水化)與(yu) 2022年水泥與(yu) 混凝土複合材料(溫濕度耦合效應)論文,關(guan) 注文中提出的未解問題。

5.2 技能提升方向

· 實驗技能:提前掌握掃描電鏡(SEM-EDS)、X射線導電(XRD)等表征手段,熟悉Origin軟件的數據表征方法。

· 編程能力:學習(xi) 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擬水泥基材料傳(chuan) 輸過程,或掌握Python進行水化動力學數據分析。

5.3 申請策略

· 實習(xi) 準備:若申請暑期科研,可提前在本科實驗中開展聚合物/水泥複配小試,即使失敗也需整理成《實驗問題分析報告》。

附錄:課題組資源清單

· 實驗平台:擁有RILEM認證的幹混砂漿中試生產(chan) 線、溫量熱儀(yi) (TAM Air)

· 國際合作:與(yu) 德國慕尼黑工業(ye) 大學、美國西北大學中東(dong) 歐係建立定期學術互訪機製

· 產(chan) 業(ye) 網絡:與(yu) 中建材、東(dong) 方雨虹等企業(ye) 共建聯合實驗室,支持技術轉化實踐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國大學或將麵臨生存威脅

下一篇

2024-2025 美本申請季 ED 2 輪次收官大學都錄取了多少名學生?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