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杜倫大學(Durham)博士申請攻略及PhD導師簡介

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英國杜倫(lun) 大學 認知科學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英國杜倫(lun) 大學Prof. Nardini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英國杜倫(lun) 大學(Durham University)心理學係教授及生物物理科學研究所執行委員會(hui) 成員,是感知發展與(yu) 多感官整合領域的國際權威

他於(yu) 劍橋大學獲得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主攻兒(er) 童空間認知發展機製。教授的研究聚焦多感官整合的計算模型與(yu) 感知增強技術的腦機製,其開發的"感官替代行為(wei) 評估框架"(Sensory Substitution Behavioral Framework)被歐盟委員會(hui) 納入《2030神經技術發展白皮書(shu) 》。

研究領域

  1. 多感官線索整合:研究視覺-前庭信號在空間導航中的動態權重分配機製
  2. 感知增強技術開發:設計基於腦機接口(BCI)的感官替代裝置,提升視障人群的空間定位能力
  3. 兒童感知發展軌跡:通過眼動追蹤與fMRI技術解析嬰幼兒多感官整合的神經可塑性窗口
  4. 不確定性決策模型:建立貝葉斯框架下的多源信息衝突解決機製

研究分析

1.Towards Human Sensory Augmentation: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Integration of New Signals

期刊:Augmented Human Research (2025)

內(nei) 容:提出三維評估框架(感知功能-神經表征-主觀體(ti) 驗),通過VR實驗證明新型聽覺深度線索可激活初級視覺皮層(V1)的多模態整合區。研究發現,經過10小時訓練的參與(yu) 者對虛擬物體(ti) 距離判斷誤差減少38%,且主觀報告出現“聽覺立體(ti) 感”。

貢獻:為(wei) 感官增強設備的臨(lin) 床轉化建立首個(ge) 標準化評估協議。

2.Different types of uncertainty in multisensory 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

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3)

內(nei) 容:區分多感官決(jue) 策中的感覺不確定性(sensory uncertainty)與(yu) 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通過漂移擴散模型(DDM)量化兩(liang) 者對決(jue) 策速度的影響權重。實驗顯示,前庭信息衝(chong) 突時認知不確定性占比達67%。

貢獻:革新傳(chuan) 統貝葉斯決(jue) 策理論,獲2023年國際多感官研究學會(hui) 最佳理論獎。

3.Multisensory perception and decision-making with a new sensory skill

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023)

內(nei) 容:開發基於(yu) 觸覺振動編碼的方位感知訓練係統,發現成人學習(xi) 新感官技能時,前額葉-頂葉功能連接強度可預測訓練效率(r=0.82)。研究采用7特斯拉fMRI捕捉神經可塑性動態。

貢獻:為(wei) 神經康複訓練提供個(ge) 性化幹預靶點。

4.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olour constancy in a naturalistic object selection task

期刊:Developmental Science (2023)

內(nei) 容:追蹤3-8歲兒(er) 童在自然場景中的色彩恒常性發展,揭示光照變化適應能力與(yu) 背側(ce) 視覺通路髓鞘化程度呈正相關(guan) (β=0.74)。研究結合無人機航拍與(yu) 近紅外光譜(NIRS)技術。

貢獻:推動兒(er) 童視覺篩查工具的智能化升級。

5.Correctly establishing evidence for cue combination via gains in sensory precision

期刊: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24)

內(nei) 容:通過蒙特卡洛模擬揭示傳(chuan) 統群體(ti) 水平分析易產(chan) 生42%的假陽性,提出基於(yu) 個(ge) 體(ti) 最優(you) 線索的混合效應模型(MEM),將統計效力提升至89%。

貢獻:被納入英國ESRC行為(wei) 研究方法指南。

6.Sensory Augmentation for a Rapid Motor Task in a Multisensory Environment

期刊: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2024)

內(nei) 容:開發觸覺-視覺跨模態反饋係統,用於(yu) 中風患者上肢運動康複。臨(lin) 床試驗顯示,幹預組Fugl-Meyer評分改善率較對照組高31%,且小腦-運動皮層功能重組顯著。

貢獻:技術授權給NeuroRecovery Ltd.進入歐盟醫療設備快速審批通道。

項目分析

項目1:EU Horizon 2020 "NeuroAugment"(2022-2026)

內(nei) 容:聯合9國實驗室開發基於(yu) EEG-經顱電刺激(tES)的感官增強頭戴設備,實現盲人通過聽覺信號感知障礙物距離。項目構建首個(ge) 多感官整合腦圖譜數據庫(NeuroAugment Atlas),覆蓋1,200例跨模態學習(xi) 數據。

項目2:ESRC "Developmental Sensory Integration"(2019-2024)

內(nei) 容:追蹤500名早產(chan) 兒(er) 至學齡期的多感官發展軌跡,發現前庭功能異常可預測後期閱讀障礙風險(OR=4.2)。成果推動英國NHS新生兒(er) 篩查指南修訂。

項目3:EPSRC "AI-Driven Sensory Substitution"(2021-2025)

內(nei) 容:開發AI實時自適應編碼算法,將視覺場景轉化為(wei) 觸覺振動模式。該係統在倫(lun) 敦地鐵導航測試中實現92%的路徑識別準確率,獲2024年IEEE感官替代技術創新獎。

研究想法

1.跨模態神經反饋增強係統

  • 內容:開發閉環式經顱磁刺激(TMS)裝置,根據實時fNIRS數據調節多感官整合區興奮性
  • 創新點:突破傳統被動訓練模式,實現感知增強的神經可塑性定向誘導

2.元宇宙中的感知校準機製

  • 方法:在Unity引擎構建多物理場衝突環境,量化虛擬化身運動中的感官權重動態調整規律
  • 應用:為元宇宙眩暈症(Cybersickness)提供預測性幹預算法

3.腸道菌群-感知發育軸

  • 假設:嬰幼兒腸道微生物組成通過迷走神經影響多感官整合能力發展
  • 技術:宏基因組測序+多模態腦成像縱向追蹤,建立菌群-腦連接組關聯模型

4.文化差異對多感官整合的影響

  • 設計:對比東亞與西歐人群在視聽時間整合任務中的貝葉斯先驗差異
  • 工具:開發跨文化多感官數據庫(CrossSense DB),納入語言節奏與空間認知範式

申請建議

1.學術準備

方法論專(zhuan) 精:

  • 掌握PsychoPy實驗設計(需提交Github開源代碼案例)
  • 完成Coursera《貝葉斯認知建模》專項認證(附結業項目報告)

技術工具鏈:

  • 熟練使用MVPA(多體素模式分析)處理fMRI數據(提供NeuroVault數據集分析案例)
  • 開發至少1個Unity3D多感官交互原型(如觸覺-視覺映射係統)

跨學科素養(yang) :

  • 選修計算精神病學課程(如劍橋大學線上項目)
  • 參與開源神經科學工具開發(如PsychoJS插件貢獻)

2.研究計劃設計策略

  • 切入點:選擇教授未充分探索的應用場景(如宇航員失重環境多感官適應)
  • 方法論:提出結合經顱超聲刺激(TUS)與虛擬現實的行為-神經同步記錄方案
  • 創新性:嵌入量子計算模型優化多感官權重預測算法

3.材料優(you) 化要點

  • 學術簡曆:量化科研產出(如“處理10,000+小時眼動數據”“開發3項開源實驗範式”)
  • 推薦信:爭取多學科導師聯署(如計算機科學+臨床神經學教授)
  • 預研成果:在bioRxiv發布感官替代技術預印本(含可複現數據分析流程)

4.隱性競爭(zheng) 力構建

  • 產業洞察:完成ISO 13485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係內審員認證
  • 倫理素養:參與杜倫大學神經倫理審查委員會(REC)觀察員項目
  • 科學傳播:運營多感官科普自媒體(需達到1萬+訂閱量)

博士背景

Neuron Zhang,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可塑性研究。擅長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腦電圖(EEG)技術,探索人類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機製。在研究長期冥想對大腦結構和功能影響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國家獎學金和中國認知科學學會(hui) 青年科學家獎。研究成果發表於(yu) 《Nature Neuroscience》和《Neuron》等頂級期刊。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AMC8分數線什麽時候出?考完AMC8怎麽銜接AMC10?

下一篇

Think、Unlock、RE原版教材怎麽選?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