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旨在為(wei) 大家提供更加全麵、深入的導師解析和科研輔導!每期我們(men) 會(hui) 邀請團隊的博士對各個(ge) 領域的教授導師進行詳細解析,從(cong)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這五個(ge) 方麵,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導師,學會(hui) 科研!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張教授現為(wei) 南開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高級計算與(yu) 關(guan) 鍵軟件(信創)海河實驗室研究員,是國內(nei) 人工智能運維(AIOps)領域的青年領軍(jun) 學者之一。其學術背景兼具豐(feng) 富的理論積澱與(yu) 工業(ye) 實踐經驗:本科畢業(ye) 於(yu)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工程專(zhuan) 業(ye) ,在清華大學計算機智能科學與(yu) 技術專(zhuan) 業(ye) 獲得學位,期間赴佐治亞(ya) 理工學院進修學習(xi) ,並在阿裏巴巴、等頂尖企業(ye) 完成技術實習(xi) 與(yu) 進修研究。
張教授的研究生涯始終圍繞“智能運維”這一核心方向展開,聚焦大規模互聯網服務的可靠性保障問題。其博士論文獲得清華大學優(you) 秀受損論文獎,研究成果多次發表於(yu) ATC、WWW、VLDB、SIGMETRICS等係統領域頂會(hui) 以及JSAC、TC、TSC等權威期刊。
他長期與(yu) 華為(wei) 、阿裏、字節跳動等企業(ye) 合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十餘(yu) 項橫向項目,主導及開發的異常檢測與(yu) 故障預測技術被納入多個(ge) 億(yi) 級用戶規模的在線服務係統。
此外,張教授在內(nei) 部積極推動學術界與(yu) 工業(ye) 界的良性創新:參與(yu) 首屆AIOps挑戰賽策劃,擔任ISSRE、WWW、ICNP等頂級會(hui) 議程序委員,並獲華為(wei) “最佳技術合作教授”、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榮譽。其課題組與(yu) 一線IT企業(ye) 建立了深度合作,著力解決(jue) 真實情況下的運維問題,形成了“理論研究-技術落地-產(chan) 業(ye) 反饋”的閉環研究模式。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張教授團隊的研究體(ti) 係圍繞智能運輸維關(guan) 鍵鏈條展開,底層以下核心方向:
(1)多模態數據驅動的異常檢測
針對運維場景中日誌、KPI(關(guan) 鍵績效指標)、調用鏈等多源數據,團隊提出了一係列創新方法:
· 跨係統日誌通用解析與(yu) 異常識別在《交換機故障診斷與(yu) 預測的係統日誌處理》等工作中,提出了基於(yu) 語義(yi) 增強的日誌解析框架LogParse,通過遷移學習(xi) 解決(jue) 了多廠商設備日誌格式差異問題,在華為(wei) 數據中心網絡設備中實現了98.6%的異常識別準確率。
· 弱監督下的KPI異常檢測發表於(yu) JSAC的《Efficient KPI Anomaly InspectionThrough Transfer Learning》提出了基於(yu) 特征空間映射的遷移學習(xi) 模型,5%的標簽數據即可實現跨服務的異常檢測泛化,顯著降低大型互聯網服務監控係統的標簽成本。
(2)全局係統故障根源定位
結合圖推理與(yu) 推理推斷技術,團隊在微服務故障溯源領域取得突破:
· 基於(yu) 因果圖的根本原因分析VLDB 2020論文《Diagnosing Root Causes of Intermittent Slow Queries in Cloud Databases》設計動態服務依賴圖構建算法,結合貝葉斯推理定位數據庫性能瓶頸,在阿裏雲(yun) 平台上將平均故障時間縮短47%。
· 多維指標聯合分析TSC期刊成果《魯棒性異常線索定位》提出了魯棒性鈦算法,通過多維KPI關(guan) 聯分析精準識別視頻服務中的異常指標組合,審視虎牙直播的帶寬優(you) 化場景,降低15%的運維人力投入。
(3)故障預測與(yu) 係統健康管理
針對數據中心網絡設備的預測性維護需求,團隊在SIGMETRICS 2018提出的PreFix模型首次實現交換機故障的早期預警,通過各自模式挖掘與(yu) 生存分析,在華為(wei) 實際部署中達到92%的準確率。後續工作進一步引入在線學習(xi) 機製,解決(jue) 概念相關(guan) 問題(ISSRE 2018最佳論文)。
主要成果的應用價(jia) 值:與(yu) 華為(wei) 合作的集群通信故障診斷項目將故障排查時間從(cong) 小時級降至分鍾級;在網商銀行落地的圖推理定位係統每年需要避免數千萬(wan) 元的交易損失。這些實踐驗證了其方法在工業(ye) 場景中的複雜性。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張教授團隊的科研範式體(ti) 現三大特色:
(1)真實場景驅動的技術演進
所有研究均基於(yu) 企業(ye) 提供的脫敏運維數據(如阿裏雙11流量高峰日誌、字節跳動服務器雲(yun) 服務數據),在模型設計中充分考慮工業(ye) 約束:
· 低標簽成本:采用半監督學習(xi) 、主動學習(xi) 降低對標簽數據的依賴(參見 IJCAI 2019 的 LogAnomaly 框架)。
· 高實時性要求:通過輕量化網絡架構(如WWW 2022提出的簡化算法)實現毫秒級響應。
(2)跨學科方法融合
· 運籌優(you) 化:將故障定位建模為(wei) 組合優(you) 化問題,設計貪心策略加速啟動(ICME 2019)。
· 知識圖譜:構建運維知識圖譜增強模型可解釋性(TNSM 2021)。
· 強化學習(xi) :在變更場景中應用強化學習(xi) 實現自動化決(jue) 策(華為(wei) 合作項目)。
(3)工具鏈生態構建
團隊開發了覆蓋數據處理、模型訓練、可視化分析的全棧工具包,包括:
· LogClass:支持多語言日誌解析的開源工具(TNSM 2021)。
· GenAD:麵向多元交互的通用異常檢測框架(AICS 2022 Workshop)。這些工具已通過華為(wei) ModelArts、阿裏PAI平台向企業(ye) 開發者開放。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當前智能運維領域呈現三大趨勢,張教授團隊正在以下方向布局:
(1)邊緣計算場景的輕量化運維
針對5G、物聯網設備資源設定的特點,研究模型壓縮與(yu) 聯邦學習(xi) 技術,相關(guan) 成果《EdgeAIOps:走向輕量級異常檢測》已進入INFOCOM 2023評審階段。
(2)AIOps與(yu) 安全運維(SecOps)融合
探索異常檢測與(yu) 入侵識別的聯合建模,在CERNET合作項目中研發網絡早期攻擊預警係統,相關(guan) 工作發表於(yu) TDSC 2022。
(3)因果推理的可解釋性增強
構建反事實因果模型解釋了流行病路徑(如ICDE稿2023投論文),滿足金融、醫療等領域對模型透明性的強需求。
未來挑戰:雲(yun) 原生架構的普及使得服務拓撲急劇變化,如何實現無入侵式監控成為(wei) 關(guan) 鍵問題。團隊正在探索基於(yu) eBPF技術的細粒度數據采集方案,相關(guan) 預印本已提交CoNEXT 2023。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
針對擬申請暑期科研或碩博項目的學生,建議從(cong) 以下方麵提升對比:
(1)技術儲(chu) 備
· 編程基礎:熟練掌握Python,熟悉PyTorch/TensorFlow框架,具備Linux環境開發經驗。
· 領域知識:學習(xi) 《站點可靠性工程》穀歌手冊(ce) ,了解Prometheus、Grafana等運維工具鏈。
· 數學基礎:強化概率統計、圖論、優(you) 化算法知識,建議完成Coursera的《概率圖模型》課程。
(2)科研素養(yang)
· 論文閱讀:精讀張教授近年發表於(yu) ATC、WWW、ISSRE的論文,重點關(guan) 注方法論與(yu) 實驗設計。
· 工程實踐:參與(yu) Kaggle異常檢測競賽(如微軟的AI4I-2020數據集),或複現經典算法如DeepLog、LogBERT。
(3)申請策略
· 聯係時機:建議在每年10月(碩博招生)或3月(暑期科研)前提交申請材料,附上技術博客或GitHub項目鏈接。
· 研究方向匹配:可從(cong) 團隊近期開放的三個(ge) 方向中選擇其一篇撰寫(xie) 的研究設想:
- 雲重建係統的無監督根因定位
- 多模態運維數據的對比學習表示
- 大語言模型在日誌解析中的應用
(4)軟實力提升
· 協作能力:參與(yu) 項目(如Elasticsearch的ML插件開發),積累團隊協作經驗。
· 溝通能力:通過技術寫(xie) 作(如Medium博客)鍛煉語音表達複雜概念的能力。
課題組文化:團隊實行雙導師製(學術導師+企業(ye) 導師),鼓勵學生赴企業(ye) 實習(xi) 。近年本科主要進入華為(wei) 2012實驗室、阿裏雲(yun) 智能事業(ye) 群等機構,或赴CMU、ETH Zurich深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