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旨在為(wei) 大家提供更加全麵、深入的導師解析和科研輔導!每期我們(men) 會(hui) 邀請團隊的博士對各個(ge) 領域的教授導師進行詳細解析,從(cong)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這五個(ge) 方麵,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導師,學會(hui) 科研!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趙教授目前任職於(yu) 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金屬材料工程係,長期致力於(yu) 能源與(yu) 環境材料的前沿研究。其學術背景橫跨化學與(yu) 材料科學領域:本科畢業(ye) 於(yu) 吉林工業(ye) 大學車輛化工專(zhuan) 業(ye) ,博士階段在吉林大學化學係完成電化學與(yu) 材料合成相關(guan) 研究,隨後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cong) 事博士後工作,聚焦功能材料的表界麵調控。這一複合學科背景為(wei) 其在能源存儲(chu) 與(yu) 轉化領域的創新研究奠定了基礎。
趙教授的研究方向緊密圍繞“雙碳”戰略需求,重點開發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鋅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以及環境汙染物處理用催化材料。其團隊近年來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40餘(yu) 篇,多篇文章入選ESI高被引論文,顯示出極強的學術影響力。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2.1 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創新設計
趙教授團隊在此領域的核心貢獻體(ti) 現在兩(liang) 大方向:
· MOF衍生多孔結構設計:通過金屬有機框架(MOF)模板法構建三維分級多孔材料,如2021年報道的“三明治”結構Ni-Zn氫氧化物/還原氧化石墨烯複合材料(DOI:10.1016/j.cej.2021.129189)。該材料比表麵積達812 m²/g,在1 A/g電流密度下比電容達2145 F/g,循環5000次後容量保持率92%,突破了傳(chuan) 統層狀雙氫氧化物(LDH)的結構穩定性瓶頸。
· 異質結界麵工程:例如2018年開發的Co₉S₈/Mo₂S₃@CoS₂異質結陣列(DOI:10.1016/j.cej.2018.00351),通過硫化物之間的協同效應將能量密度提升至89.3 Wh/kg(功率密度800 W/kg),顯著優(you) 於(yu) 當時同類研究的平均水平(約50-70 Wh/kg)。
2.2 水係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開發
針對鋅枝晶生長與(yu) 正極溶解難題,團隊提出錳摻雜策略:2021年構建的Mn-ZnO微球正極(DOI:10.1016/j.cej.2020.127770)在20 A/g大電流下循環10000次後容量保持率高達98.3%,遠超文獻報道的同類材料(通常<90%)。其創新點在於(yu) 通過Mn³⁺/Mn⁴⁺氧化還原對穩定晶體(ti) 結構,同時調控Zn²⁺沉積動力學。
2.3 環境催化材料的多功能集成
團隊將能源材料研究拓展至環境治理領域,例如2017年開發的Fe-Co/Al₂O₃@C核殼納米複合材料(DOI:10.1039/C6TA10345D),兼具吸附與(yu) 類芬頓催化功能,對有機染料去除率超過99%,且磁性回收重複使用10次後活性僅(jin) 下降7%。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3.1 材料合成方法學創新
趙教授團隊形成了以“定向構造-表界麵調控-性能耦合”為(wei) 核心的技術路線:
· MOF模板限域生長:通過調控ZIF-67等前驅體(ti) 的熱解條件,精確控製產(chan) 物孔隙結構與(yu) 組分分布。如2020年報道的(Ni,Co)Se₂空心立方體(ti) /rGO複合材料(DOI:10.1016/j.cej.2020.125789),利用MOF的拓撲轉變獲得均一孔道結構,使離子擴散時間常數降低至0.8 s,較傳(chuan) 統水熱法材料(通常>2 s)提升顯著。
· 原位自組裝技術:在泡沫鎳等導電基底上直接生長活性物質,如2019年設計的C@NiMn-OH-Ni₃S₂/Ni複合電極(DOI:10.1016/j.cej.2019.07.083),通過化學氣相沉積與(yu) 電沉積的協同作用實現材料無縫集成,界麵電荷轉移阻抗低至0.8 Ω·cm²。
3.2 跨尺度表征技術應用
團隊注重多尺度結構解析:
·利用原位XRD(X射線衍射)追蹤電極材料充放電過程中的相變行為(wei)
·通過DFT(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揭示Mn摻雜對ZnO電子結構的調控機製
·采用Operando Raman光譜實時監測催化反應過程中的表麵重構現象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4.1 智能化材料設計
隨著機器學習(xi) 在材料領域的滲透,趙教授團隊近期開始探索高通量計算與(yu) 實驗數據的閉環優(you) 化。例如通過貝葉斯優(you) 化算法篩選MOF衍生材料的最佳合成參數組合,將傳(chuan) 統試錯周期縮短60%以上。
4.2 柔性可穿戴器件集成
針對柔性電子需求,團隊正研發基於(yu) MXene/聚合物複合基底的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研究預印本顯示麵積比容量達68 mF/cm²@1 mA/cm²),並集成自愈合功能以提升器件可靠性。
4.3 材料生命周期評價(jia) (LCA)
在環境材料研究中引入全生命周期分析,如量化評估鈷基催化劑的資源消耗指數(ADP值)與(yu) 碳足跡,推動綠色材料設計範式的建立。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
5.1 學術背景匹配策略
· 專(zhuan) 業(ye) 課程準備:重點強化《材料物理化學》《電化學原理》等核心課程,建議自學Materials Studio等模擬軟件。
· 研究經曆銜接:如有水熱合成、電化學測試(CV/EIS/GCD)經驗者,需在申請文書(shu) 中突出具體(ti) 技術細節(如掌握的CHI660E電化學工作站操作經驗)。
5.2 科研素養(yang) 提升路徑
· 文獻精讀訓練:建議係統研讀團隊近三年發表的5篇代表作,撰寫(xie) 包含創新點複現、實驗設計疑問、改進設想的閱讀報告(示例:針對MOF模板法的溶劑熱條件優(you) 化提出新方案)。
· 技能預修計劃:通過開源課程(如Coursera上的《Nanotechnology and Nanosensors》)提前掌握SEM/TEM圖像分析基礎。
5.3 申請材料優(you) 化重點
· 研究計劃書(shu) :聚焦具體(ti) 科學問題(如“高熵氫氧化物界麵缺陷調控對鋅離子脫溶劑化動力學的影響機製”),體(ti) 現對團隊方向的延伸思考。
· 模擬課題設計:參考團隊已有成果設計探索性實驗(示例:“基於(yu) 機器學習(xi) 預測Ni-Co-Mn三元LDH的贗電容貢獻比例”)。
5.4 麵試準備要點
· 技術問題庫:準備10個(ge) 以上與(yu) 團隊研究方向相關(guan) 的深度問題(如“如何平衡MOF衍生材料比表麵積與(yu) 振實密度的矛盾?”)。
· 學術價(jia) 值觀契合:深入理解趙教授“追求創新,永不止步”的治學理念,在麵試中通過具體(ti) 事例展現自身的創新思維與(yu) 抗壓能力。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