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S又在托福題庫上動小腦筋了!自從(cong) 今年一月底出題規律變化以來,一直保持每場考試5套閱讀聽力!結果今天無老師一看傻了眼,至少出了6套閱讀聽力。還好今天的閱讀都是老題,難度也比較一般。倒是3套寫(xie) 作裏每套都有一篇新題,而且破天荒地出了一篇綜合寫(xie) 作新題。要知道無老師都已經有兩(liang) 年多沒見過綜合寫(xie) 作的新題了。
A卷 閱讀
第一篇
20世紀初,美國城市的主要問題是交通擁堵。有軌電車和行人擠滿了狹窄的市中心街道和交叉口。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很多城市領導者提倡住房分散化,沿著連接市中心和郊區的有軌電車線路建設“有軌電車郊區”。然而,這反而加劇了問題,因為(wei) 郊區居民更依賴市中心,頻繁使用有軌電車去市中心工作、購物和娛樂(le) 。從(cong)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城市人口翻了一番多,有軌電車每年的乘客量也翻了十幾倍。20世紀初汽車的普及進一步加劇了擁堵,但也讓車主更容易住在分散的地區,於(yu) 是“汽車郊區”開始出現在有軌電車係統之外的區域。
這些沒有鐵路的郊區建築密度很低,人口密度也更低。這意味著本地商店和機構支持不足,居民需要走更遠的路去獲取日常商品和服務,而且大多數出行都依賴汽車,因為(wei) 缺乏公共交通。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洛杉磯已經發展成一個(ge) 分散的、以獨立住宅為(wei) 主的城市。這並非因為(wei) 汽車,而是因為(wei) 房地產(chan) 開發與(yu) 有軌電車係統的緊密聯係。20世紀初汽車的湧入使市中心交通擁堵達到極限,促使洛杉磯逐漸轉變為(wei) 依賴汽車的城市。
麵對擁堵問題,市中心的零售商采取了多種應對措施。一些大型百貨公司通過與(yu) 附近的私人停車場合作解決(jue) 停車問題,而另一些則選擇搬遷。例如,一些新百貨公司開在有軌電車線路的郊區,靠近富裕居民區;一些小型零售商則搬到市中心邊緣的新購物區,甚至聚集在遠郊的有軌電車站點。20世紀初洛杉磯區域的商店數量從(cong) 個(ge) 位數激增到幾十家,吸引了步行、有軌電車和汽車顧客。
到1920年代中期,受到汽車普及的啟發,洛杉磯零售商開始在沒有有軌電車服務的遠郊開店。到1920年代末,沿著威爾夏大道,一個(ge) 新的零售區形成了,依賴汽車顧客,吸引了大量零售商,甚至高端百貨公司也在這裏開設了分店,配備了大型停車場。
B卷 閱讀
第一篇
冰丘是由土壤覆蓋著冰核的大土丘,通常出現在幹涸的湖床或河流旁邊。它們(men) 的形成是因為(wei) 地下水壓力把冰核推上來,冰核逐漸凍結,土丘也隨之升高。冰丘的頂部和周圍的氣候很不一樣,甚至可能長樹,就像一個(ge) 小型的“溫暖地帶”。不過,如果氣候變暖,冰核融化,整個(ge) 冰丘就會(hui) 塌陷,形成一個(ge) 深水坑,周圍還會(hui) 留下一圈土壤和有機物質形成的“圍牆”。
泥炭冰丘和冰丘有點像,但通常更小一些,高度隻有2到3米,寬度約45米。它們(men) 主要出現在濕地中,形成過程也是因為(wei) 冰核的膨脹。泥炭冰丘的形成是一個(ge) 自我強化的過程:土丘越高,冰核越冷,冰核越冷,土丘就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泥炭冰丘表麵的植被會(hui) 變幹,先是長滿白色的地衣,後來被矮灌木取代。這些灌木顏色較深,吸收更多熱量,最終導致表土被侵蝕,露出下麵的泥炭。泥炭吸收更多熱量,冰核融化,土丘塌陷,形成一個(ge) 水池,濕地植物又會(hui) 重新生長。
芬蘭(lan) 科學家在80年代做了一個(ge) 實驗,他們(men) 用一個(ge) 掃帚把北極濕地的一片區域的雪掃幹淨,保持整個(ge) 冬天沒有積雪。結果,這片區域的地下形成了一個(ge) 永久的冰核,幾年後,這片地方就發展成了一個(ge) 泥炭冰丘。這個(ge) 實驗證明了冰核的形成是泥炭冰丘發展的關(guan) 鍵。
口語
Task 1
你覺得孩子一旦足夠大,是不是就應該被要求幫忙做家務?
Task 2
取消寫(xie) 作課程,因為(wei) 選這個(ge) 課的人越來越少,然後學校建議學生可以去附近的州立大學選修類似課程。
聽力:男生不同意。他認為(wei) 小班教學更有價(jia) 值,因為(wei) 學生能得到更多教授的指導和反饋。而且,去州立大學上課對沒車的學生來說很不方便。
Task 3
“驚嚇防禦”機製,就是動物通過突然展示鮮豔顏色或發出 loud 聲音來嚇退捕食者,爭(zheng) 取時間逃跑並重新隱藏。
聽力:北美的一種蚱蜢做例子,解釋了這種防禦機製。蚱蜢在飛行時會(hui) 展示 bright 紅色的翅膀並發出點擊聲,嚇退鳥類後迅速降落並重新隱藏。
Task 4
beta測試在商業(ye) 中的兩(liang) 個(ge) 好處。
1. 反饋改進:公司可以通過測試獲得用戶的反饋,改進產(chan) 品。比如,一家相機公司通過專(zhuan) 業(ye) 攝影師的反饋修複了閃光燈問題。
2. 免費廣告:測試者如果喜歡產(chan) 品,會(hui) 推薦給別人,相當於(yu) 給公司做了免費廣告,帶來更多銷售。
寫(xie) 作
綜合寫(xie) 作
維京人為(wei) 何離開的可能原因:
1. 氣候變化:十世紀時北大西洋地區氣候較暖,適宜農(nong) 耕和畜牧,使得維京人得以在格陵蘭(lan) 島成功建立殖民地。隨著氣候逐漸變冷,農(nong) 業(ye) 變得困難,食物來源不穩定,最終可能導致維京人因饑餓而放棄殖民地。
2. 與(yu) 其他族群的衝(chong) 突:維京人可能與(yu) 格陵蘭(lan) 島上的其他族群發生衝(chong) 突,爭(zheng) 奪土地和資源。這些族群比維京人更早到達格陵蘭(lan) ,可能占據優(you) 勢,使得維京人在衝(chong) 突中處於(yu) 不利地位,最終被迫離開。
3. 與(yu) 歐洲貿易的衰退:格陵蘭(lan) 殖民地最初與(yu) 歐洲有直接且廣泛的貿易,交換珍貴動物產(chan) 品以獲取金屬工具等歐洲商品。殖民地被挪威控製,挪威政府禁止殖民者與(yu) 歐洲直接貿易,要求所有產(chan) 品必須首先運往挪威。這種貿易限製使得殖民者難以獲得必要的物資,可能導致殖民地的崩潰。
聽力部分:
1. 即使農(nong) 業(ye) 變得困難,維京人仍然有很好的食物來源,因為(wei) 通過他們(men) 的骨骼發現,他們(men) 的飲食主要以魚為(wei) 基礎,因為(wei) 魚類不受氣候變冷影響。
2. 考古學家檢查了維京人遺跡,發現在離開殖民地時帶走了所有有價(jia) 值的物品。這表明維京人有足夠的時間帶走貴重物品,因此是有序撤離。
3. 仍有大量非法貿易存在,導致挪威國王抱怨格陵蘭(lan) 維京人與(yu) 其他國家貿易過多,影響了與(yu) 挪威的貿易,但這些非法貿易為(wei) 格陵蘭(lan) 殖民地提供了必要物資。
學術討論寫(xie) 作
家長要不要給他們(men) 小孩兒(er) 的身上安裝一個(ge) 那種什麽(me) 智能手表,就是可以定位的那種,問這個(ge) 好不好,是不是了限製他們(men) 的自由。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