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在前兩(liang) 期分別聊了在留美就業(ye) 和回國發展的路徑下,如何選擇碩士offer 的問題(點擊閱讀Offer選擇:留美就業(ye) 篇&回國就業(ye) 篇)。這一期,我們(men) 來聊最後一個(ge) 話題——繼續讀博。
近兩(liang) 年,有讀博意願的同學越來越多。一方麵是因為(wei)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就業(ye) 市場的競爭(zheng) 都在加劇;另一方麵,也有不少人對深入研究、對學術本身懷有真正的熱情,希望將碩士階段作為(wei) 進入博士階段的“跳板”。
但需要明確的是,碩士畢業(ye) 後繼續讀博,並不是簡單地“多讀幾年書(shu) ”,它代表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徑。因此,在選擇碩士offer時,就業(ye) 導向和讀博導向所看重的因素往往是非常不同的。
那麽(me) ,如果你已經有意向在碩士之後讀博,在篩選碩士offer的時候,究竟該從(cong) 哪些維度來考量?接下來,我們(men) 一一聊聊。
專(zhuan) 業(ye) 排名 vs 綜合排名
相比就業(ye) 來說,對於(yu) 打算讀博的同學,選擇碩士offer時,專(zhuan) 業(ye) 排名的參考價(jia) 值遠遠大於(yu) 綜合排名。就業(ye) 時,綜合排名的“牌子”在某些情境下(尤其國內(nei) )還是有用的,但一旦目標是繼續讀博,那就需要更聚焦地去看項目在該學科領域的實際學術實力。
我們(men) 熟悉的US News,其實在專(zhuan) 業(ye) 排名和綜合排名上的評估方法、權重設置、數據來源都有顯著差別。專(zhuan) 業(ye) 排名看的是學術聲譽、科研產(chan) 出、教授實力、經費支持這些“硬核”指標。專(zhuan) 業(ye) 排名靠前,往往意味著項目背後有更多做科研的教授、更多研究方向可選,也更容易參與(yu) 到高水平的科研項目中去。
舉(ju) 個(ge) 例子,我們(men) 在對比耶魯的化學與(yu) 環境工程碩士項目和加州伯克利(UCB)的土木與(yu) 環境工程碩士項目時可以發現,UCB在環境工程領域排名全美第一,對那些計劃碩士畢業(ye) 後繼續讀博的同學來說,無疑更加友好。雖然耶魯是藤校,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校,但在土木與(yu) 環境工程這個(ge) 具體(ti) 學科上,無論是研究資源還是師資力量,UCB都具備明顯優(you) 勢。
UCB擁有龐大的教師隊伍和充足的科研經費,幾乎每個(ge) 研究方向都有頂尖教授帶隊開展高水平研究,並設有明確的master-to-PhD轉軌機製。隻要在碩士階段表現優(you) 秀,就有很大機會(hui) 留校攻讀博士學位。
相比之下,耶魯的環境碩士項目整體(ti) 更偏向就業(ye) 導向,科研資源和繼續讀博的路徑相對有限。如果目標是申請美國或全球頂尖的PhD項目,那麽(me) 從(cong) UCB獲得的科研經曆和推薦信,其含金量和競爭(zheng) 力通常會(hui) 更勝一籌。
其實在工程領域,有不少在學術圈內(nei) “大名鼎鼎”的學校——比如佐治亞(ya) 理工、普渡、UIUC、德州農(nong) 工等,雖然它們(men) 在綜合排名上不如藤校,但在本專(zhuan) 業(ye) 的科研資源和博士培養(yang) 上,很多時候要更強、更係統。所以說,如果你目標是讀博,那麽(me) 看“專(zhuan) 排”勝過看“綜排”。
就業(ye) 導向 vs 學術導向
在美國,部分專(zhuan) 業(ye) 都會(hui) 在碩士階段就分為(wei) 學術導向和就業(ye) 導向的項目。這一點在計算機科學(CS)領域尤其明顯。比如UCB、UCLA、密歇根安娜堡、UIUC的計算機碩士項目,基本都分成兩(liang) 類:一類是偏學術型的,叫Master of Science(MS)或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MSE);另一類是偏職業(ye) 型的,叫Master of Engineering(MEng)、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MPS)。
偏學術型的項目通常會(hui) 設置thesis論文,這對打算繼續讀博的同學非常友好。一方麵,寫(xie) 論文的過程本身就是科研訓練,另一方麵,在申請博士時,能展示你具備獨立研究能力。而偏就業(ye) 導向的項目則更重視實操性訓練,通常設有capstone project、co-op或practicum,這些經曆寫(xie) 在簡曆上對找工作很有加分作用。
當然,也有不少學校沒有在項目層麵直接做區分,而是在項目內(nei) 部設定不同的“tracks”,比如course-based、project-based和thesis-based track。還是拿CS舉(ju) 例,代表性的學校有佐治亞(ya) 理工、杜克、UCSD等。對於(yu) 有讀博打算的學生來說,選擇帶有thesis option的項目會(hui) 更有利。
總之,碩士階段能否參與(yu) 科研、是否寫(xie) 過論文、教授的推薦信是否有份量,這些在博士申請時都至關(guan) 重要。所以,如果你一開始就目標明確,優(you) 先選擇帶有thesis的項目。
科研機會(hui)
對於(yu) 打算繼續讀博的同學來說,科研經曆幾乎是最核心的籌碼。但現實是,美國大多數碩士都是就業(ye) 導向的,那麽(me) 在這種情況下,碩士期間到底有沒有科研的機會(hui) ?
首先,不同專(zhuan) 業(ye) 之間確實存在差別。理工科整體(ti) 來說科研機會(hui) 和經費都更充足,尤其是在工程、計算機、生物醫藥等領域,資源相對豐(feng) 富,找到研究機會(hui) 也更容易。相比之下,文科、社科類專(zhuan) 業(ye) 在碩士階段參與(yu) 科研的機會(hui) 就少一些,而商科則更加偏向職業(ye) 導向,科研機會(hui) 更為(wei) 有限。
比如在經濟學方向,很多有讀博意願的同學在碩士階段未必能順利積累足夠的科研經曆,尤其是在項目人數較多、資源分配有限的情況下。這類同學往往需要在碩士畢業(ye) 後,繼續申請科研機構的RA(研究助理)崗位,進一步積累研究經驗、撰寫(xie) 論文,為(wei) 博士申請做準備。
其次,可以通過項目官網判斷項目對科研的開放程度。有些項目雖然整體(ti) 偏就業(ye) 導向,但在官網上明確提到碩士生可以參與(yu) 科研,或者可以上博士級別的課程,為(wei) 申請博士做準備。
比如佐治亞(ya) 理工的運籌學項目,雖然項目偏就業(ye) ,可以在一年完成,沒有thesis,但官網寫(xie) 了對博士感興(xing) 趣的同學可以積極主動做科研,修更多偏理論的數學課等,總體(ti) 來講,對於(yu) 有讀博目標的學生其實是友好的。
再比如萊斯大學的統計碩士,雖然是一個(ge) 就業(ye) 導向明確的Professional Master項目,但它也設有PhD track,允許學生修讀博士級別的課程,整個(ge) 項目對讀博同樣持開放態度。
但最關(guan) 鍵的,其實還是學生自己的背景和努力。我們(men) 也見過很多案例,有的項目壓根不強調科研,比如CMU的 Master of AI and Innovation,是一個(ge) 明確標注為(wei) “terminal degree”的項目,甚至不建議申請人把它當成博士跳板。但也確實有同學憑借本科階段的科研基礎、加上碩士期間不斷爭(zheng) 取機會(hui) ,依舊拿下了博士offer。
又比如賓大的生物技術項目,芝大的應用數據科學,以及一些公共衛生學院的MPH項目,雖然都是就業(ye) 導向,但也不乏有心人用它們(men) 作為(wei) 跳板,最終成功轉向學術。所以說,項目是不是學術導向固然重要,但決(jue) 定權其實還掌握在你手裏。如果你足夠主動、背景也有一定基礎,那就算在偏就業(ye) 的項目裏,依然可以挖掘出科研的可能性。
項目時長
和留美就業(ye) 一樣,如果你有讀博的打算,碩士項目的時長越長越有優(you) 勢。因為(wei) 博士申請的截止日期通常是在入學前一年的12月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碩士是兩(liang) 年或一年半製的,那你會(hui) 在第二年的第一學期申請,有更多時間去積累科研、修課、找推薦人。但如果你的項目隻有一年,那就意味著你一入學、甚至剛開學沒多久就要開始準備博士申請了。
這個(ge) 時候你在項目裏其實還沒來得及沉澱,大多數可以寫(xie) 進申請材料的科研經曆,還是來自於(yu) 本科階段。所以不少一年製碩士的同學會(hui) 選擇畢業(ye) 後用OPT留在美國繼續做科研或RA(研究助理)來提升博士申請時的競爭(zheng) 力。
總之,時間越寬裕,準備越充分。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一年半或兩(liang) 年的項目無疑更友好一些。
讀博比例和去向
通常來說,一個(ge) 碩士項目是否對讀博友好,還可以從(cong) 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報告中窺見一二。很多項目如果對讀博支持度高,官網就會(hui) 在career outcome裏明確寫(xie) 出讀博比例和去向學校。這種“透明度”本身就是一種態度,代表項目在鼓勵、支持學生繼續深造。
比如杜克的生物統計碩士項目,表麵上看是一個(ge) 偏就業(ye) 導向的項目,配有專(zhuan) 門的職業(ye) 發展老師,簡曆修改、麵試輔導都很到位。但項目官網在畢業(ye) 生就業(ye) 去向中指出,會(hui) 有25%到30%的學生選擇繼續讀博,而且還專(zhuan) 門列出了PhD的錄取學校。這類信息不僅(jin) 是一份參考,更是一種信號,說明這個(ge) 項目在讀博這條路上,是歡迎的,也是有經驗的。所以,別忽略了這類細節信息,它能在你評估項目是否適合讀博時,提供非常實在的判斷依據。
讀博氛圍
讀博氛圍也是一個(ge) 不可忽視的考慮因素。如果你所在的項目裏,大多數同學都在全力衝(chong) 就業(ye) ——刷題、改簡曆、搞內(nei) 推,微信群裏每天都在更新求職信息、哪個(ge) 崗位剛開放,這種濃厚的就業(ye) 氛圍下,如果你是班裏唯一或者少數想讀博的人,確實會(hui) 有些“格格不入”。更現實的是,想要同時兼顧讀博和求職,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ge) 看重科研的申請,一個(ge) 看重刷題、實習(xi) 經驗和麵試技巧,所需要的精力和準備方向完全不同。
比如金工/金數這樣的項目,雖然偶爾也有人轉軌去讀博,但整體(ti) 來說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就是為(wei) 就業(ye) 而生。課程設計偏實踐、項目節奏快、師資重應用,這些都是為(wei) 快速進入職場做準備的。指望在這樣的項目中積累科研、靠碩士階段打通博士申請的路徑,難度不小。如果你一開始就明確想走學術路線,那或許在選項目時,就該繞開這類高度職業(ye) 導向的項目。
校區和學院特點
有些校區和學院,從(cong) 設立目的上來看,就是不適合讀博的。比如卡內(nei) 基梅隆的矽穀校區、東(dong) 北大學在波士頓以外的校區(如西雅圖、矽穀、夏洛特等),這些校區本身是為(wei) 了服務當地就業(ye) 市場而設立的,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也都圍繞職業(ye) 發展來展開。科研資源、實驗室平台、教授指導等關(guan) 鍵科研元素基本都集中在主校區,所以如果你未來是奔著博士去的,選擇這些分校區,大概率是走不通這條路的。
還有一些學院本身就是以職業(ye) 導向為(wei) 核心的,比如哥大和紐大的SPS 學院(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賓大的LPS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約翰霍普金斯的AAP項目(Advanced Academic Programs),以及杜克工程學院下設的IEE(Institute for Enterprise Engineering)等等。這些學院的課程設置非常強調實踐性,很多授課老師本身就是行業(ye) 專(zhuan) 家,白天在工作,晚上來教課。他們(men) 不是full-time 教授,也不從(cong) 事學術研究。在這樣的環境中想要找到科研機會(hui) ,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目標是讀博,不僅(jin) 要看學校的名氣,更要仔細確認自己所在的是哪個(ge) 學院、哪個(ge) 校區、是否真的有學術資源、科研團隊和博士級別的課程支持。
對碩轉博友好學校
最後還可以關(guan) 注那些對“碩轉博”比較友好的學校。在美國,並不是所有學校、所有項目都歡迎本校碩士繼續升讀博士。有的學校博士錄取更青睞外校申請者;而有的學校和專(zhuan) 業(ye) 則一向對“自家人”更寬容,也更願意內(nei) 部培養(yang) 。比如在工程領域的密歇根安娜堡、UCSD,公共衛生領域的華大西雅圖,都是碩轉博相對友好的代表。如果你在碩士階段表現出色,比如拿了高GPA、參與(yu) 了科研、有教授背書(shu) ,那從(cong) 碩士升本校博士的成功率是比較高的。
所以,在選offer時,如果你已經對博士有比較明確的想法,不妨去了解一下這個(ge) 學校、這個(ge) 項目有沒有過往“碩轉博”的傳(chuan) 統,有沒有專(zhuan) 門機製,過去學生有沒有成功案例。這些信息,可能不會(hui) 直接寫(xie) 在官網裏,但可以通過和在讀生交流、找校友了解,獲取不少有用線索。畢竟,這樣通路有時比從(cong) 零開始申請要輕鬆很多。
最後的話
從(cong) 留美就業(ye) 、回國發展,到繼續讀博,這三條路徑背後對應著完全不同的選擇邏輯。我們(men) 會(hui) 發現,選offer從(cong) 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條路看重的維度各不相同,有時候“魚與(yu) 熊掌不可兼得”,你需要在現實與(yu) 理想之間做出取舍。但最終問題都將回歸本質:哪條路才是真正適合你的?
尤其是博士這條路,它從(cong) 來不僅(jin) 僅(jin) 是“多讀幾年書(shu) ”,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條路意味著更長時間的投入、更大的不確定性,也意味著你要真正熱愛研究、願意為(wei) 一個(ge) 問題持續鑽研。若你還在“就業(ye) 還是讀博”之間猶豫,我們(men) 推薦你閱讀我們(men) 此前關(guan) 於(yu) 博士的推文(點擊閱讀:博士真經),這是一篇基於(yu) 多個(ge) 領域博士訪談的內(nei) 容,盡可能全麵地梳理了博士這條路的真實麵貌,也許能幫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斷。
最後,祝願每一位站在選擇路口的你,都能看清自己、認準方向,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也希望我們(men) 這組“選offer”係列的文章,能為(wei) 你提供參考。請記住,選擇從(cong) 來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紙麵上的優(you) 勢與(yu) 劣勢也隻是參考,一個(ge) 人在不利環境中也可能成長飛快,而在有利環境中也可能逐漸停滯。相同資源下,不同的人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徑。真正決(jue) 定你能走多遠的,從(cong) 來都是你自己——你是否清晰、堅定,是否能夠全力以赴。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