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BAC考試的曆史與(yu) 定位
法國的高中畢業(ye) 會(hui) 考(Baccalauréat,簡稱BAC)創立於(yu) 拿破侖(lun) 時期,具有兩(liang) 百多年的曆史。1808年頒布法令設立BAC考試,第一次正式考試在1809年舉(ju) 行,當年全國隻有31人通過f。19世紀末每年通過BAC的人數仍不足5000人,僅(jin) 占當時適齡人口的0.5%左右。此後隨著教育普及,取得BAC文憑的比例大幅增長:約占20%(1970年)、60%(1995年),2010年後穩定在80%以上。
2024年,全國約79.4%的同齡人獲得了BAC文憑。這反映了BAC從(cong) 精英教育選拔考試演變為(wei) 大眾(zhong) 化的高中畢業(ye) 認證,在法國社會(hui) 中的定位也從(cong) “少數人的嚴(yan) 酷門檻”變成“多數人必經的裏程碑”。
曆史上,BAC最初僅(jin) 設文學(ès lettres)和科學(ès sciences)兩(liang) 科,後來科目逐漸擴展,並於(yu) 20世紀逐步引入分科和分卷考試。1985年,法國又創立了職業(ye) BAC(Bac professionnel)以鼓勵職業(ye) 教育發展,使更多學生獲得高中畢業(ye) 資格。進入21世紀後,BAC持續改革以適應新時代需求。
2019年推出的改革(自2021屆起實施)取消了傳(chuan) 統的文、理、經濟三大分科(L、S、ES),改為(wei) 統一的BAC général(普通BAC),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專(zhuan) 業(ye) 課(“specialités”)組合。近年來法國教育部也在強調提高BAC通過率的同時保證質量,但BAC整體(ti) 通過率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BAC總體(ti) 通過率達到91.2%(普通BAC更高達95.9%);2025年報名參加BAC考試的人數為(wei) 約72萬(wan) ,略低於(yu) 上一年的728,000人,但仍維持高規模。
隨著通過率接近95%,許多評論認為(wei) BAC文憑的“含金量”有所下降,其原本作為(wei) 高等教育入場券和就業(ye) 資質的價(jia) 值正被稀釋。然而,BAC文憑仍是法國學生升入大學的必要資格(需平均分≥10/20通過考試)。
在法國教育體(ti) 係中,BAC既是高中過渡到大學的國家學曆證書(shu) ,也被視為(wei) “第一張大學文憑”(因為(wei) 曆史上大學教授曾參與(yu) BAC考試評審)。總之,BAC考試曆史悠久且不斷演變,如今已成為(wei) 法國青年教育生涯中的關(guan) 鍵節點,但其嚴(yan) 肅性和選拔功能相對於(yu) 中國的高考有所弱化。
近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BAC每年有約70多萬(wan) 考生參加,約九成能夠順利拿到文憑。2024年共有753,100名考生報名,比上一年增加9,300人,其中687,000人通過考試education.gouv.fr。
按類別看,2024年普通BAC通過率95.9%,科技BAC(baccalauréat technologique)90.0%,職業(ye) BAC(baccalauréat professionnel)83.3%。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的考生還能以“榮譽”通過:2024年約58.4%的考生獲得不同等級的榮譽稱號(mention),其中“良好”(assez bien, 相當於(yu) 總分12-14/20)約占30.1%,“優(you) 秀”(bien, 14-16分)19.5%,“特別優(you) 秀”(très bien, 16分以上)8.8%。
這一數據意味著2024年將近六成法國考生以榮譽完成BAC。相比之下,幾十年前獲得mention的比例要低得多,可見如今BAC考試成績分布整體(ti) 上移。
2025年BAC考生人數略有下降,官方數據顯示報名人數約為(wei) 720,806人,比2024年減少0.5%。其中普通BAC考生386,135人,職業(ye) BAC 188,741人,科技BAC 145,930人。盡管人數略減,BAC的重要地位不變,每年6月仍是法國全國關(guan) 注的焦點。不過,法國教育界和媒體(ti) 也在反思:當普通BAC通過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時,BAC考試本身的挑戰性和甄別作用受到質疑。
有評論稱:“BAC曾經是嚴(yan) 格的高等教育通行證,如今卻變得矛盾:一方麵通過人數年年增加,另一方麵文憑自身價(jia) 值不斷貶值”。
這種觀點認為(wei) BAC正在變成“基礎門檻”,僅(jin) 起到高中畢業(ye) 資格的作用,而無法保證持有者具備足夠的學術水準或就業(ye) 能力。盡管如此,從(cong) 曆史和社會(hui) 意義(yi) 看,BAC仍被視為(wei) 法國年輕人邁向成年和更高學業(ye) 的儀(yi) 式性考試,在國民教育體(ti) 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BAC考試的結構和內(nei) 容
BAC考試的結構隨著曆次改革而變化,目前包括普通BAC(général)、科技BAC(technologique)和職業(ye) BAC(professionnel)三大類別。以下主要介紹普通BAC的結構,並概述科技和職業(ye) BAC的特點:
- 普通BAC(Bac général):2019年改革後取消傳統的文科/理科/經濟分科,改為統一的普通BAC,學生在高一(Seconde)結束後選擇未來兩年要學習的“專業方向科目(spécialités)”。高二(Première)時選修三門專業方向課,高三(Terminale)時從中保留兩門作為最終深度學習的科目。同時,所有普通BAC學生都有共同必修科目:包括法語(Première考查)、哲學(Terminale考查)、曆史-地理、公民教育、兩門外語、科學文化(基礎科學素養課程)以及體育等。其中法語在高二作為提前科目考試(包括法語文學筆試和口試),哲學在高三作為所有學生的終卷筆試科目。這些共同科目確保普通BAC學生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專業課方麵,學生可從一係列科目中挑選,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命與地球科學、數字與計算機科學、經濟社會、曆史地理政治學、外語文學文化、人文哲學等,每門專業科目有約4小時/周課程,並在畢業會考中作為重頭筆試科目。除了筆試,普通BAC還要求學生在高三下半年完成“大口試”(Grand oral):學生就自己選擇的兩個專業課相關主題中的一個進行口頭報告和答辯(準備20分鍾,陳述5分鍾、答辯10-15分鍾),考查其表達、論證和綜合素質能力。這一Grand oral是2019改革中新引入的環節。
- 考試方式與評分:BAC普通類的大部分考試在高三6月統一舉行(自2023屆起,專業課筆試也從原定3月改回6月,與哲學和大口試同期)。法國全國采用統一命題,所有普通BAC學生無論所在地區使用相同試卷(海外考區除外,時間略有差異)。成績采用20分製,各科按不同係數計入總平均分,達到10/20即為通過BAC。值得注意的是,現行BAC評分由“期末統考+平時成績”共同構成:約60%分數來自全國統考(專業課、哲學、法語、口試等),40%來自平時校內考核(高二高三平時測驗和期中考試等,稱為 contrôle continu)。法國教育部希望通過平時成績納入,減少“一考定終身”的偶然性,鼓勵學生平時積累。但也有爭議認為這可能造成不同學校評分標準差異。總成績在10-20分者獲得BAC文憑;低於10但在8-10分之間者可參加補考口試(“rattrapage”)爭取及格;低於8則直接不及格。成績優秀者按平均分授予榮譽等級(mention):12-14分“assez bien”,14-16分“bien”,16分以上“très bien”,另有極少數18分以上可獲“félicitations du jury”(評審團特別嘉獎,非官方全國統一標準,一些學校或考區頒發)。一名普通BAC學生的最終成績單上,會列出各科得分和總平均分以及mention等級。
- 考試科目設置與時長:以普通BAC為例,哲學筆試考試時間長達4小時,被視為法國BAC的標誌性科目之一;學生需就哲學題目寫一篇結構嚴謹的論文(dissertation)或對哲學文本做評析。專業課筆試每門約3~4小時(取決於科目),通常包含多個部分(如小題和綜合大題)覆蓋課程主要內容。法語筆試(在Première年級6月)約4小時,包括文學文本評論和作文寫作,另有20分鍾左右法語口試考查文學作品分析。曆史-地理等科目在改革後主要通過平時考核完成,不再有全國統考筆試,但在平時會進行一些全國統一命題的階段性測試。外語(如英語等)在普通BAC中既通過連續性控製(課堂聽說讀寫測試)也通過部分統一試題(如終結性聽力或閱讀理解測試)評估。科技BAC和職業BAC則有其特殊科目安排:科技BAC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如STMG管理、STI2D工業技術、ST2S衛生社會等)設置相應技術科目和項目實踐考核;職業BAC更側重於職業技能和實習考評,一般在高三下學期還有專業實踐考試和口試。
BAC內(nei) 容風格與(yu) 中國高考的明顯差異
法國BAC的題目總體(ti) 偏重開放性論述和綜合素養(yang) :文科科目常要求學生撰寫(xie) 論文表達見解;理科題目也強調論證步驟和結論解釋。例如,BAC哲學科目的作文題通常是一個(ge) 抽象問題,如:
“幸福是理性的問題嗎?”(2023年普通BAC哲學試題之一
原文:“Le bonheur est-il affaire de raison ?”)。
學生需要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議論,引用哲學思想,最終形成嚴(yan) 密的論證。又如BAC法語科目會(hui) 給出文學作品片段,要求考生寫(xie) 評論文章或短論述。而數學等理科則以分步問題形式出現,每步要求寫(xie) 出推導過程和理由,幾乎不出現單純的選擇題。總體(ti) 而言,法國BAC重視學生批判思維和表達,題目命製常見特色有:跨章節綜合(尤其專(zhuan) 業(ye) 課)、聯係現實應用背景(如數學建模、小論文探究),以及對概念理解和推理過程的嚴(yan) 格要求。
作為(wei) 例子,2023年法國BAC哲學(普通類)提供了三道選做題目,其中兩(liang) 道是開放性論題:
“幸福是理性的問題嗎?”(見上)
以及
“想要和平,就是想要正義(yi) 嗎?”
原文:“Vouloir la paix, est-ce vouloir la justice ?”。
第三題則給了一段Claude Lévi-Strauss的哲學文本,讓學生作出解釋和評論。考生可以任選其一完成。
相較之下,中國高考的語文作文題也強調思辨,但形式有所不同——往往以材料作文形式出現,考生先閱讀一段引導材料,再據此自定主題寫(xie) 議論文或記敘文。2024年中國高考全國甲卷語文作文題的材料是:
“每個(ge) 人都要學習(xi) 與(yu) 他人相處。有時,我們(men) 為(wei) 避免衝(chong) 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
要求考生寫(xie) 一篇不少於(yu) 800字的文章,選準角度,自擬標題,文體(ti) 自定。
這個(ge) 題目引導考生思考在人際交流中真誠溝通的重要性。可以看到,中國高考語文作文常以社會(hui) 生活場景或抽象命題為(wei) 材料,引發學生聯想思考,然後寫(xie) 作議論文為(wei) 主;而法國BAC哲學作文直接給出哲學命題,要求學生運用哲學知識和邏輯論證進行深入探討。兩(liang) 者都考查思辨寫(xie) 作,但中國作文更強調聯係現實和立意導向,而法國哲學題更突出理論深度和論證結構。
在數學科目方麵,中法考試也有顯著區別。中國高考數學通常分為(wei) 文科數學和理科數學兩(liang) 套試卷,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既考基本計算也考複雜的綜合題。高考數學題以大題多問形式居多,最後一兩(liang) 道解答題往往綜合代數、幾何等知識,有較高難度,需要巧妙思路。而法國BAC數學(普通BAC中如果選考Mathématiques spécialité)試卷全為(wei) 解答題,沒有純客觀題。
以2023年BAC數學專(zhuan) 業(ye) 課試題為(wei) 例,其中一題給出一個(ge) 函數的定義(yi) 和圖像,讓考生證明函數的單調性並求極值,隨後根據函數模型回答實際應用問題。這類題要求學生逐步寫(xie) 出證明過程,每步給出理由,最後進行結果解釋。
據報道,2023年高考理科數學全國卷最後一題是一道立體(ti) 幾何題和一道數列綜合題,難度大且運算繁瑣,被不少學生稱為(wei) “壓軸題”。相比之下,BAC數學更注重基礎穩健和過程:題目難度相對平穩,很少出現極端偏難怪題,而是以課標要求的知識點為(wei) 核心,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定義(yi) 定理的應用。法國考生若能按照課內(nei) 訓練步驟答題,一般都能拿到步驟分。【需要注意:這裏比較的是BAC普通數學專(zhuan) 業(ye) 水平,與(yu) 中國理科高考數學相當。而對未選數學專(zhuan) 業(ye) 的法國文科生來說,其數學要求已大大降低,僅(jin) 通過平時連續性控製考查基礎數學素養(yang) 。】總的來說,中國高考數學以區分度高、難題壓軸著稱,強調計算速度和巧解能力;法國BAC數學強調紮實掌握基礎概念,過程嚴(yan) 謹,有一定應用場景,總體(ti) 難度相對溫和,及格率很高。
外語科目對比方麵,中國高考英語全國卷通常包括聽力(部分地區)、詞匯語法選擇題、閱讀理解、完形填空以及書(shu) 麵表達。題型多為(wei) 客觀選擇,最後的書(shu) 麵表達要求寫(xie) 一篇約100-150詞的短文(常見是應用文,如給外國朋友寫(xie) 信、活動倡議書(shu) 等)。法國BAC外語(以英語為(wei) 例,如果作為(wei) 第一外語LV1)考試更注重綜合運用:過去的BAC英語筆試通常給出英文文章閱讀,並要求用法語或英文回答對內(nei) 容理解的問答,再讓考生在英語中寫(xie) 一篇約300詞的作文(可能是續寫(xie) 、評論觀點或書(shu) 信等)。改革後,一部分外語考查融入連續性評估,但終考試題仍包括閱讀理解問答和英語寫(xie) 作。
例如
某年BAC英語題可能讓學生讀一篇關(guan) 於(yu) 環境的短文,然後用英語寫(xie) 一封信,談自己對環保的看法。區別在於(yu) :中國高考英語客觀題比例高(測試詞匯和語法點掌握),寫(xie) 作篇幅較短且多為(wei) 應用文;法國BAC英語主觀題居多,需要用英語深入表述觀點。法國學生還可能麵對翻譯題(將短文片段在英法間翻譯)以測試語言轉換能力。
相對來說,中國英語高考標準化測試色彩強,答案準確性要求高;法國BAC英語注重語言表達和思維,給學生留有闡釋發揮空間。這也反映出兩(liang) 國外語教學側(ce) 重點不同:國內(nei) 英語教學強調詞匯語法與(yu) 應試技巧,法國更強調實際溝通和對文化文本的理解。
綜上,法國BAC與(yu) 中國高考在結構上的差異可以歸納如下:
- 考試範圍與時程:中國高考是一次性集中考試,所有科目在高三畢業時的兩天到三天內完成,決定升學前途;法國BAC則分散評估,部分科目如法語提前在高二考,專業課和哲學在高三考,再加上平時成績的累計,更強調平時積累而非一次考試定終身。
- 命題與地域:中國高考存在多套試卷並行的情況(教育部考試院命製全國卷I/II等,以及北京、上海、江蘇等自主命題卷),各地考題有所不同;法國BAC全國統一試卷,所有學生公平使用同一套題(法國本土,不含海外省特殊情況)。這種差異意味著中國考生所在省份不同,試卷難度和風格可能不同,而法國考生無論身處巴黎或外省,試卷相同確保統一標準。
- 科目組合:中國高考通常要求語文、數學、外語三門主科全考,再加上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或新高考“3+1+2”模式下選考科目),總體上考察5-6門科目知識。法國普通BAC則不要求所有學生學習完整的理科和文科套餐,而是在共同科目基礎上由學生選擇兩三門專精科目。也就是說,法國學生可以“不學”某些學科(例如很多文科傾向學生在高三並不再學物理化學),而中國高考生即使偏文也要考數學、偏理也要考語文英語等。
- 考試內容風格:高考題目為了區分度,往往設置難度梯度,最後部分題目很有挑戰,需要創新思路;BAC題目更傾向於覆蓋教學大綱要點,很少出離譜偏題。BAC重視表達,無論文科理科都常要求寫解釋或短文;高考題目除作文外多用標準答案評分的客觀或小問分步形式。
- 錄取用途:中國高考成績直接用於高校錄取,分數一分定天下;法國BAC成績主要用於頒發文憑,本身並不直接決定就讀哪所大學(法國公立綜合大學對拿到BAC者一般不限分數自由注冊,但精英學校另有選拔,見下文),因此BAC試題不會刻意區分排名,隻求達標與否。這也使得BAC的選拔壓力低於高考,更強調“保證大多數學生畢業”而非“篩出少數尖子”。
需要強調的是,法國的BAC並不完全對標中國的高考——兩(liang) 者在功能和定位上存在顯著區別。中國高考幾乎是所有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徑,成績決(jue) 定能否上大學及上哪種層次的大學,因而備受家庭和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被稱為(wei) “獨木橋”。法國的BAC更多是一個(ge) 高中畢業(ye) 資格,絕大多數取得BAC的人可以進入大學,但法國頂尖的高校(“Grande École”體(ti) 係)並不通過BAC成績錄取。法國精英學生往往在高中畢業(ye) 後選擇進入“大學校預科班”(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簡稱CPGE),經過2年的嚴(yan) 格培訓再參加 grandes écoles 的入學競考。也就是說,巴黎綜合理工、巴黎高等商學院、中央理工等頂級院校不是看BAC分數高低錄取,而是看學生在預科階段的表現和最後的競爭(zheng) 性考試名次。BAC文憑隻是申請預科或大學的基礎門檻——拿不到BAC,就沒有資格上大學;但拿到BAC,即使分數一般也可進入普通大學。因此,對於(yu) 立誌衝(chong) 擊名牌的法國學生來說,BAC考試更像是“第一步”,真正決(jue) 定命運的競爭(zheng) 在BAC之後的預科階段和各種Concours考試中進行。這和中國“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有法國媒體(ti) 評論說:“取得BAC如今隻是基本要求,其本身已不再保證任何優(you) 勢”。這點提醒我們(men) ,在比較法國BAC和中國高考時,不能簡單以考試難度或通過率高低論優(you) 劣,更重要的是理解兩(liang) 國考試在教育體(ti) 係中的不同定位和作用。
法國社會(hui) 對BAC的評價(jia) 與(yu) 反應
每年六月,BAC考試和成績公布都是法國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話題,師生和家長們(men) 對此既有認真的討論,也少不了調侃和吐槽。
學生的壓力與(yu) 幽默:對法國高中生而言,BAC既是壓力源也是吐槽的素材。考試前後,社交媒體(ti) 上充滿了他們(men) 的心聲。從(cong) 考試準備階段開始,不少學生就在Twitter等平台(法國人現在也常用改名後的“X”平台)分享緊張與(yu) 期待。一些考生自嘲地上傳(chuan) 複習(xi) “崩潰”的表情包,還有人半夜發帖:
“明天哲學考試了,我卻還在背最後一本書(shu) 的摘要”。
考試期間,也有學生吐槽試題出乎意料或偏難,比如“看完曆史題目我腦中隻飄過三個(ge) 字:
這啥呀”。
等到成績放榜日(通常7月上旬),網上更是熱鬧非凡——有人直播查分,有人發帖曬分數或吐槽補考。2024年7月8日中午成績公布時,大批學生在社交媒體(ti) 上以#bac2024話題發布消息,不少人用全大寫(xie) 字母狂喊:
“J’AI MON BAAAAAAC!(我考過BAC啦!)”
表達欣喜若狂。也有人誇張地形容“等待查成績的煎熬簡直是‘酷刑’”,搭配各種表情GIF來紓解壓力。一位考生在推文中寫(xie) 道:
“反正就算掛了我也要先發個(ge) 梗圖慶祝解脫”,
獲得眾(zhong) 多點讚。可以看到,法國考生在社交網絡上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吐槽大會(hui) ”:從(cong) 考前焦慮的調侃,到考後成績的花式慶祝或自嘲。這些幽默內(nei) 容緩解了緊張情緒,也成為(wei) 法國網絡文化中關(guan) 於(yu) 青春的一部分。
媒體(ti) 報道與(yu) 熱評:法國媒體(ti) 每年都會(hui) 報道BAC的進行情況和典型花絮。《世界報》《費加羅報》等嚴(yan) 肅媒體(ti) 關(guan) 注考題本身,如公布當年哲學題目並邀請學者解析;大眾(zhong) 媒體(ti) 和網站則偏好學生故事和社會(hui) 反響。比如有報道講述某年BAC出現一位年僅(jin) 14歲的天才考生提前參加考試,引發社會(hui) 驚歎;也有媒體(ti) 關(guan) 注偏遠地區高分考生克服困難的勵誌故事。2025年BAC開考時,媒體(ti) 指出今年出現了一位年僅(jin) 8歲的考生以自由考生身份報名,成為(wei) 曆史最年輕紀錄,引發一波討論。而每當成績揭曉,各路媒體(ti) 常會(hui) 盤點“BAC狀元”(總分最高的考生)以及通過補考“驚險過關(guan) ”的案例等。此外,一些媒體(ti) 還報道BAC閱卷老師的見聞,例如某些考生的奇葩答案被整理成“BAC妙語集錦”。這些“BAC神回答”類似於(yu) 中國所謂“高考零分作文”之類話題,經常登上媒體(ti) 娛樂(le) 板塊,讓公眾(zhong) 一窺考場上的幽默瞬間。比如,曾有學生在哲學考卷最後瀟灑寫(xie) 下:“以上觀點純屬虛構”,令閱卷老師哭笑不得。再比如曆史科目中,有學生把拿破侖(lun) 滑鐵盧戰役的年份張冠李戴,引來調侃。法國出版界甚至每年都會(hui) 匯編《BAC趣答》(Les perles du Bac)之類的小冊(ce) 子,收錄那些令人捧腹的答題失誤,成為(wei) 一種特殊的流行文化。
教師和家長的看法:對於(yu) BAC本身的作用,教師群體(ti) 和家長也有諸多討論。許多教師近年來感覺BAC越來越容易,通過率接近100%,擔心“嚴(yan) 進寬出”損害教學質量。一位長期擔任終審委員的哲學老師在報紙上直言:“如今想掛科都難,除非你主動棄考”。他指出如今的BAC考生成績普遍很高,但大學頭一年有大量新生掛科,說明BAC沒有有效篩查出真正掌握知識的人。這種觀點在教師圈並不罕見:他們(men) 擔憂BAC標準降低,導致大學基礎教育壓力增大。一些老師還批評新BAC改革帶來的混亂(luan) ,例如專(zhuan) 業(ye) 課考試一度在3月提前導致教學進度緊張、閱卷時間倉(cang) 促等。不過也有教師認為(wei) ,通過率高並非完全是“放水”,而是學生整體(ti) 努力程度提高和平時成績納入的結果,不宜全盤否定BAC的意義(yi) 。
家長們(men) 對BAC更多是關(guan) 心孩子發揮和前途。很多法國父母在孩子參加BAC時也會(hui) 高度緊張,盡管相比中國家長包場校門口鼓勁的場景,法國家長的表現相對低調。一些家長會(hui) 在考試日給孩子準備營養(yang) 早餐、反複叮囑“別忘帶身份證”等。還有家長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心情:“孩子進考場了,我在家如坐針氈,比自己考試還緊張”。當成績發布時,法國電視台常會(hui) 去學校門口采訪學生和家長,有的家長激動落淚,
“為(wei) 孩子這一階段畫上完滿句號感到欣慰”。
也有家長麵對孩子落榜需要重讀,坦言法國的重複讀BAC機會(hui) (重考)讓人寬慰,不像某些國家高考失利就難再有機會(hui) 。在社交媒體(ti) 上,也能看到家長的幽默,有人發帖:
“孩子考BAC,我倆(lia) 比著熬夜複習(xi) ,我感覺我也拿了個(ge) ‘家長BAC’證書(shu) !”
調侃父母陪讀的辛勞。總的來說,法國家長普遍希望孩子至少拿到BAC文憑,因為(wei) 在法國“沒有BAC就像沒高中畢業(ye) ”,會(hui) 對就業(ye) 和深造造成不利影響。然而,對於(yu) 要不要追求高分mention,家長態度就各異了:不少家長表示“及格萬(wan) 歲”即可,有個(ge) 爸爸在采訪中說:
“我兒(er) 子隻要考過,我就開心了,mention那些無所謂”。
這種心態和中國家長對高考名次和重點大學情結相比,明顯要淡泊一些。
社會(hui) 輿論與(yu) 政策討論:由於(yu) BAC通過率連年攀高,法國社會(hui) 也出現“BAC貶值”的討論。不少評論員和教育專(zhuan) 家撰文指出,現在拿BAC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證明學業(ye) 優(you) 秀,隻是基礎學曆,甚至有人稱其為(wei) “紙文憑”。2020年疫情期間法國曾取消現場考試、直接以平時成績賦分,那一年BAC通過率飆至97%以上,被戲稱為(wei) “Corona Bac”(新冠巴克)或“巧克力BAC”(意指輕而易舉(ju) 獲得的文憑),調侃其含金量如同巧克力金幣。盡管這些說法略顯誇張,但確實反映出一些質疑聲:認為(wei) BAC考試如今無法有效區分學生水平,高等教育的真正選拔推遲到了大學階段。不少企業(ye) 雇主也表示,如今招聘時幾乎不看應聘者是否有BAC,因為(wei) 大部分年輕人都有,更關(guan) 注其之後的學曆和技能。法國政府近年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不斷調整BAC政策,一方麵提高試題質量、防範作弊(如打擊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另一方麵也通過改革加強BAC與(yu) 高等教育接軌(例如將專(zhuan) 業(ye) 課成績計入大學申請係統Parcoursup參考)。社會(hui) 輿論場中,對BAC的調侃與(yu) 批評時常伴隨建設性建議:有人建議恢複BAC考試的挑戰性,讓文憑重新“硬核”起來;也有人認為(wei) 應順應大勢,把BAC真正變為(wei) 畢業(ye) 資格考,把重點放在之後大學階段分類選拔。總之,在法國公眾(zhong) 眼中,BAC既有其莊重的一麵——象征青少年學業(ye) 的成就,也有接地氣的一麵——每年都能引發全民聊聊教育的話題,其影響早已超出考試本身,融入法國的社會(hui) 文化之中。
BAC與(yu) 與(yu) 其它國際考試的比較及總結
從(cong) 考試結構和目的來看,法國BAC與(yu) 美國的SAT、英國的A-Level等國際考試有明顯差異:
- 美國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是標準化能力測試,由大學理事會組織,作為大學錄取參考。SAT主要測數學和基於閱讀和寫作的語言能力,兩部分各800分,總分1600分(另有可選寫作部分)。它不對應特定課程教材,而是考查考生的推理、理解和基本數學技能。一句話,SAT更像是一種學術潛力或推理考試,類似智力測驗+高中基礎知識的結合。與BAC不同,SAT不授予學曆文憑,也不是中學畢業必須參加的——很多美國學生在高中11年級或12年級多次參加SAT,選取最好成績申請大學。SAT在美國隻是眾多錄取要素之一,大學還看GPA、課外活動等。而法國BAC是法製化的畢業考試,所有高中生都要參加,一次通過後即可拿到文憑。
- 英國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A-Level可以視為英國的高中畢業考試,但與法國BAC有很大不同。首先,A-Level實行高度分科:學生通常隻選擇3~4門自己未來大學想深造的科目來學習兩年,並在結業時參加這些科目的A-Level考試。這樣培養的是精專知識,例如學生可能隻考數學、物理、化學三門就申請工程專業大學。其次,A-Level成績以等級(A*, A, B, C...)表示,每門科目單獨評估,沒有綜合平均分的概念。英國大學根據申請人的A-Level預測成績給出有條件錄取(如要求達到AAB等)。A-Level的目的在於高校選拔和資格認證雙重兼顧:它既是高中生畢業離校考試,也是大學錄取主要依據。對比BAC,A-Level科目更少更深入,學生可以不學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如理科生完全不碰文學類科目)。而法國BAC要求所有學生學習一定的通識科目(哲學、法語等),培養全麵素養。這體現出兩國教育理念差異:英國在後高中階段鼓勵學生早期專業化,法國則堅持通識基礎上的專業方向。就考試難度而言,一門A-Level科目相當於中國高考加深版或大學一年級難度,著重考察深入理解和論文式回答;法國BAC專業課深度略淺於A-Level,但勝在學生需要平衡多科,不會過度單一。
- 其他國際考試:如國際文憑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和德國Abitur等,也各有特點。IB類似於強化版的BAC,需要在六門科目及拓展論文上考核,強調國際化通識;德國Abitur和法國BAC有淵源,同為高中畢業考試,也要求多科目通過,但Abitur評分和升學掛鉤更緊密一些。從考試結構看,法國BAC和這些考試都屬於課程本位的綜合考試,即基於中學課程標準出題,涉及學生在校所學科目。而美國SAT、美國ACT則是與具體課程教學脫離的標準化測驗。考試目的上,BAC/Abitur/A-Level/IB等既是畢業證也是大學入學資格證明,多屬於“一考兩用”;SAT則純為大學篩選服務,與畢業資格無關。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發現:法國BAC更類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高中畢業(ye) 考試,注重全麵教育證明;英國A-Level體(ti) 現專(zhuan) 才教育取向;美國SAT則是標準化選拔工具。法國學生考完BAC依成績可直接入讀大學一年級,而美國學生即便SAT高分也還需要高中畢業(ye) 證才行,SAT隻是申請材料之一。英國學生若沒有通過足夠的A-Level科目,也無法進入正規大學。可以說,BAC/A-Level等屬於(yu) 學曆教育體(ti) 係內(nei) 的評估,而SAT屬於(yu) 選拔性質的外部考試。
總而言之,法國BAC作為(wei) 一種曆史悠久的國家考試,在國際上具有獨特的位置:它不像中國高考那樣單次決(jue) 勝負,也不像SAT那樣專(zhuan) 測技巧,而是兼具畢業(ye) 認證和基本選拔功能,體(ti) 現出法國教育對通識與(yu) 專(zhuan) 業(ye) 並重的理念。這種理念與(yu) 其它國家考試各異,但殊途同歸,都是為(wei) 了幫助年輕人從(cong) 中學順利過渡到高等教育。法國BAC與(yu) 中國高考的比較,更讓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不同教育製度在公平與(yu) 效率、通識與(yu) 選拔之間所作的權衡。無論怎樣,這些考試都是無數學子青春歲月中難忘的篇章。通過比較分析,我們(men) 可以更全麵地理解中法兩(liang) 國考試製度背後的教育文化差異,以及它們(men) 對學生成長道路的深遠影響。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