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men) 說了SAT的備考思路會(hui) 潛移默化地助力托福考試,不少學員跟著SAT閱讀課程也拿到了理想的托福成績~
本期繼續跟著機構閱讀導師-苗老師讀美國曆史——美國1800年選舉(ju) 為(wei) 什麽(me) 稱為(wei) 1800革命?
傑斐遜將他在1800年的當選描述為(wei) 一場“革命”,因為(wei) 這標誌著美國政治意識形態的巨大轉變。
背景科普: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ju) ,是美國第四次的總統選舉(ju) 。從(cong) 10月31日星期五,進行到12月3日星期三。
兩(liang) 位總統候選人分別是約翰·亞(ya) 當斯,來自麻薩諸塞州,時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來自弗吉尼亞(ya) 州,時任副總統。按原始憲法規定,每位總統選舉(ju) 人投下兩(liang) 張總統選票,得票最高者當選總統,次高者當選副總統。
傑斐遜的競選搭檔伯爾是副總統候選人來自紐約州,查爾斯·科茨沃斯·平克尼是聯邦黨(dang) 亞(ya) 當斯的競選搭檔。
按原始憲法規定,每位總統選舉(ju) 人投下兩(liang) 張總統選票,得票最高者當選總統,次高者當選副總統。民主共和黨(dang) 原本計劃讓一名選舉(ju) 人將其中一票棄權,隻投一票給傑斐遜,這樣可以使得傑斐遜比伯爾多得一票,使他們(men) 分別成為(wei) 總統與(yu) 副總統。但在實施中出了一點問題,所有選舉(ju) 人都投下了兩(liang) 張選票,導致兩(liang) 人同獲73張選舉(ju) 人票,按憲法規定將眾(zhong) 議院進行權變選舉(ju) ,從(cong) 二人中選擇一人成為(wei) 總統。
在美國,權變選舉(ju) (或:臨(lin) 時選舉(ju) ;英語:Contingent election)是依據美國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中提到的解決(jue) 如果沒有總統候選人獲得過半選舉(ju) 人票的情況下,由眾(zhong) 議院選總統,參議院選副總統程的程序。這種情況極為(wei) 罕見,至今隻發生過三次。觸發這一選舉(ju) 程序的情形包括:
· 多名被選舉(ju) 人競選,沒有單一被選舉(ju) 人獲得50%以上的絕對多數選舉(ju) 人票;
· 兩(liang) 名被選舉(ju) 人競選,雙方同時獲得50%的選舉(ju) 人票。
美國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中相關(guan) 條文如下:
...The person having the greatest number of votes for President, shall be the President, if such number be a majority of the whole number of Electors appointed; and if no person have such majority, then from the persons having the highest numbers not exceeding three on the list of those voted for as President,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hall choose immediately, by ballot, the President. But in choosing the President, the votes shall be taken by states, the representation from each state having one vote; a quorum for this purpose shall consist of a member or members from two-thirds of the states, and a majority of all the states shall be necessary to a choice. And i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hall not choose a President whenever the right of choice shall devolve upon them, before the fourth day of March next following, then the Vice-President shall act as President, as in the case of the death or other constitutional disability of the President...
譯文:
...獲得總統選票最多的人,如所得票數超過所選派選舉(ju) 人總數的半數,即為(wei) 總統。如無人獲得這種過半數票,眾(zhong) 議院應立即從(cong) 被選為(wei) 總統之人名單中得票最多的但不超過三人中間,投票選舉(ju) 總統。但選舉(ju) 總統時,以州為(wei) 單位計票,每州代表有一票表決(jue) 權。2/3的州各有一名或多名眾(zhong) 議員出席,即構成選舉(ju) 總統的法定人數,選出總統需要所有州的過半數票。當選舉(ju) 總統的權力轉移到眾(zhong) 議院時,如該院在次年3月4日前尚未選出總統,則由副總統代理總統,如同總統死亡或憲法規定的其他喪(sang) 失任職能力的情況一樣...
——第8屆美國國會(hui) ,1803年11月9日(英語:8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
雖然眾(zhong) 人皆知傑斐遜是總統候選人,伯爾是副總統候選人,但是眾(zhong) 議院由聯邦黨(dang) 控製。傑斐遜從(cong) 1789年開始就強烈反對聯邦黨(dang) ,聯邦黨(dang) 人想借此機會(hui) 報複,因此多數聯邦黨(dang) 眾(zhong) 議員投票給伯爾。結果聯邦黨(dang) 控製的八個(ge) 州有六個(ge) 投票給了伯爾。(眾(zhong) 議員投票選舉(ju) 總統時,每州隻能投一票。)民主共和黨(dang) 人控製的七個(ge) 州都投票給了傑斐遜。剩下的兩(liang) 個(ge) 州是佛蒙特和馬裏蘭(lan) 州:前者支持二人的議員數相同,因此投下棄權票;後者有5名聯邦黨(dang) 議員和3名民主共和黨(dang) 議員,但其中有一名聯邦黨(dang) 投票給傑斐遜,因此該州也棄權。
從(cong) 2月11日到17日,眾(zhong) 議院進行了35輪投票,結果都是傑斐遜8票,伯爾6票。雖然傑斐遜獲得相對多數,但是憲法規定要獲得二分之一的絕對多數(至少9票)才能當選,構成僵局。
前任財長亞(ya) 曆山大·漢密爾頓也是聯邦黨(dang) 人,他這時起了關(guan) 鍵作用,積極遊說聯邦黨(dang) 籍眾(zhong) 議員將票改投傑斐遜,因為(wei) 選出“一個(ge) 有著錯誤原則的人”(指傑斐遜)總比選出“一個(ge) 沒有原則的人”(指伯爾)要好。最後,在2月17日舉(ju) 行的第36輪投票中, 特拉華州、馬裏蘭(lan) 州和佛蒙特州三州的聯邦黨(dang) 眾(zhong) 議員改投棄權票。這使得特州從(cong) 支持伯爾改為(wei) 棄權,馬州和佛州從(cong) 棄權改為(wei) 支持傑斐遜。同時,南卡羅來納州四名議員均改投棄權。結果傑斐遜獲得10州支持,伯爾僅(jin) 4個(ge) 州,另有2州棄權。傑斐遜獲得了絕對多數。
在這次危機以後,美國國會(hui) 製定了一條美利堅合眾(zhong) 國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將每名選舉(ju) 人投兩(liang) 張總統票改為(wei) 每人投一張總統票和一張副總統票。修正案在1804年6月完成批準程序,在當年總統選舉(ju) 中開始生效。
1800年選舉(ju) 的不穩定結果,導致了憲法第十二修正案的通過和批準,這改變了選舉(ju) 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麵,盡管阿倫(lun) ·伯爾多次聲明對傑斐遜效忠,但傑斐遜並不信任伯爾,所以伯爾的副總統當得有名無實。至於(yu) 伯爾和漢密爾頓之間,則繼續他們(men) 史詩般的爭(zheng) 鬥,最終在1804年7月11日新澤西州韋霍肯的著名決(jue) 鬥中達到高潮,伯爾開槍殺了漢密爾頓。
不過,伯爾並未因殺死漢密爾頓而被起訴,盡管他後來被指控叛國罪,但在受審後予以無罪釋放。在回到紐約之前,伯爾曾在歐洲流亡了幾年,最終於(yu) 1836年去世。
漢密爾頓塑像
這場大選的贏家傑斐遜,他政績頗豐(feng) 且成功連任總統,成為(wei) 迄今為(wei) 止唯一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後又選上總統,且任滿兩(liang) 個(ge) 任期者,這是美國1800年的選舉(ju) 被稱為(wei) 1800年革命的來龍去脈。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00_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tion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