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季快到了,為(wei) 了給同學提供更多文書(shu) 創作靈感,我這幾周都邀請了非常優(you) 秀的“申請過來人”來分享經驗。
近期,我采訪了一位文書(shu) 經驗非常豐(feng) 富的同學,小成。他從(cong) 美高申請到 CMU 本科,再到芝加哥碩士,現在已經是喬(qiao) 治城大學博士在讀,作為(wei) 一位當之無愧的“文書(shu) 大佬”,他在申請之路上,有哪些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借鑒的呢?我們(men) 請小成親(qin) 自說。
“天馬行空”的 Uchicago V.S. “腳踏實地”的 CMU,如何找到主文書(shu) 側(ce) 重點?
在主文書(shu) 上,我會(hui) 根據具體(ti) 的學校,有一些側(ce) 重點。
主文書(shu) 的個(ge) 人陳述部分,最主要的內(nei) 容是介紹一下:
你到底是誰,你對於(yu) 這個(ge) 學科有哪些 motivation 和具體(ti) 的學習(xi) 規劃,你之前有沒有相關(guan) 的經曆使你能夠更好地適應下一個(ge) 階段的學習(xi) 生活。不管是本科、碩士還是博士,學術向的個(ge) 人陳述都可以參考這個(ge) 大框架。
具體(ti) 內(nei) 容就要根據不同學校有一些側(ce) 重,因為(wei) 我本科申請了十所學校,比如我挑兩(liang) 個(ge) 比較印象比較深刻的來說。Uchicago 的本科申請文書(shu) 會(hui) 比較天馬行空一些,側(ce) 重於(yu) 你的創意;但是 CMU 就是非常中規中矩,它就是以一種非常務實的工程師精神來去問你一係列的問題。
而且,因為(wei) 學校的 structure 不一樣,所以文書(shu) 的結構上也有不同,比如 CMU 是按照不同的 program 或者不同的這個(ge) 學院分開錄取的,所以你的文書(shu) 就要去突出你和你有意向要去學習(xi) 的專(zhuan) 業(ye) 比較契合的這個(ge) 地方。但是 Uchicago 的話,它會(hui) 比較 general,它的問法也比較奇特,比較有意思。
文書(shu) 結構:Narrative 和 Collage,怎麽(me) 選?
在我的申請文書(shu) 裏,我記得有一兩(liang) 所學校是專(zhuan) 門問特殊的經曆,但是絕大多數我主要還是把不同的人生片段和個(ge) 人成長有關(guan) 的經曆串聯起來,就是 Collage(拚貼畫),這樣一個(ge) 基本的結構。
Collage 有一個(ge) 好處,是和我們(men) 作為(wei) 國際學生這種比較特殊的身份有關(guan) 的。我們(men) 的優(you) 勢就在於(yu) ,我們(men) 在更早的人生階段就稍微經曆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裏生活的體(ti) 驗。
所以,一旦你的主線是比較明確的一個(ge) 東(dong) 西,你就可以把很多比較有意義(yi) 的片段串起來。這條主線能不能夠突出個(ge) 人的成長,或者你能不能通過這條主線上不同的經曆來凸顯你的個(ge) 性,我覺得這是關(guan) 鍵。
但是如果有的同學的某一段經曆,是真的獨一無二的,或者你覺得它給你的生命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yi) ,比如你經曆了某件事,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了,那我覺得你直接寫(xie) 這段經曆,隻要能夠把它 present 出來,這其實會(hui) 變成一個(ge) 非常大的優(you) 勢。
大多數學生沒有經曆過這樣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曆,但是也同樣在各個(ge) 方麵非常優(you) 秀。那我們(men) 就可以用 Collage 的結構把它們(men) 串起來,體(ti) 現出這個(ge) 獨特的生命軌跡是我走出來的。這樣既可以表現出我們(men) 優(you) 秀的部分,但是又同時有自己獨特性,我覺得也挺好的。”
大量補充文書(shu) ,有哪些應對方法?
很多人會(hui) 覺得補充文書(shu) 是很刁鑽的,但其實我當時申請的時候,我是非常享受構思的過程的,真的很有意思,去看看我怎麽(me) 樣回答能凸顯我的創意和思考。
這也符合很多學校的要求,比較強的思辨能力和很大的閱讀量。在閱讀的同時,你要有比較 original 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問詢和回答,持續地把思考的過程推進下去,越來越深,最後以流暢的文筆把你的整個(ge) 思考過程寫(xie) 下來。
所以補充文書(shu) 是非常考驗 creative writing 的,它絕對不會(hui) 去 expect 你有唯一的答案。無論你怎麽(me) 樣回答,隻要寫(xie) 好內(nei) 容結構、體(ti) 現思考的深度、從(cong) 各個(ge) 方麵來凸顯閱讀量、生活經曆、對於(yu) 生活的感悟等等,不管是怎麽(me) 樣的形式,我覺得都是有可能成功的。
我當時申請了十所左右的學校,就會(hui) 需要寫(xie) 到很多的補充文書(shu)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ge) tip 就是,做好素材管理。common app 這麽(me) 多年來,基本上來說,大致它想要去問的東(dong) 西是一樣的,可能隻有 wording 上的區別。
所以,我們(men) 可以自己先有一個(ge) 規劃,遇到某一種情況,我應該用哪一些我人生經曆裏特別的這種片段來作為(wei) 素材,然後把這些片段分類歸檔好,再跟老師們(men) 一起在文檔裏麵補充,我覺得這是一個(ge) 非常高效的、能夠讓我 handle 這麽(me) 多的寫(xie) 作任務的方法。
一個(ge) 比較形象的比喻是,比如說我要做廣式的燒鴨飯。最重要的就是準備燒鴨,在給不同客人上菜的時候,我隻要找到一些他們(men) 喜歡的配菜,把烤鴨切好了擺盤,然後再放一些米飯,有的人不喜歡酸梅醬,那我就給他換一個(ge) 醬汁。
在這個(ge) 過程中有很多工作並不是重複的,鴨子都是提前烤好的,而不是一個(ge) 客人過來了,我要重新再烤一隻鴨子,這樣的話我的時間、精力,各方麵肯定是安排不過來的。
所以素材加工整理,再反複去 revise 的過程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材本身的加工上。
尤其是在後續涉及到碩士和博士申請的時候,這個(ge) 方法就更重要了。比如我有七八段研究經曆,每個(ge) 項目是關(guan) 於(yu) 什麽(me) 的應用、凸顯出了我哪方麵的能力,這些一定要提前規劃好。
而且,我還要按照特定的格式把所有研究經曆或活動經曆全部組織排布好,到時候看具體(ti) 的項目和具體(ti) 的學校的要求,就可以填進去了。
美本和美國碩博的文書(shu) ,有哪些比較大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是,本科的時候,尤其是美本,你對於(yu) 接下來四年時間主要去學哪一個(ge) 方麵,不需要有特別深的見解,你完全可以是一個(ge) undecided 的狀態。
所以,本科申請階段的文書(shu) 更需要你去凸顯個(ge) 人的經曆和特質。比如你想去學數學,那你應該強調的是你從(cong) 小對於(yu) 數字的敏感度、對於(yu) 數學的興(xing) 趣、或者你個(ge) 性中的堅韌,麵對難題,你永遠不妥協,一定把它解決(jue) 。
但是,碩博申請的重點就是說具體(ti) 的研究興(xing) 趣。你要來這個(ge) program 做什麽(me) ,招生官要評估 program 裏有沒有適合你的教授,有沒有誰能夠去帶著你做 research。尤其是博士,它基本是學費全免的,還會(hui) 給你生活補貼,所以學校要搞明白,他們(men) 對於(yu) 你的這一部分投資是不是會(hui) 有回報,在有多大程度上會(hui) 有回報,他們(men) 期待看到你更長遠的規劃,比如說你怎麽(me) 樣能夠去提升 program 在你未來從(cong) 事領域的影響力。
但是有一個(ge) 共同點,要講好個(ge) 人的故事。碩博階段,尤其是比較偏學術的項目,主要可以說你個(ge) 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對這個(ge) research topic 感興(xing) 趣,你之前有哪些和這個(ge) 領域相關(guan) 的研究經曆。本科階段,這個(ge) 要求隻是說,你有哪些有趣的經曆,你的性格,你的成長的經曆,這些會(hui) 比較被看重。”
回顧申請經曆,我做對了什麽(me) ,又留下了哪些遺憾?
“做對的事情,我覺得是素材庫管理。我對自己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高,所以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打磨好文章,在素材上不斷修改和完善,做的比較細致,所以這些素材就能直接被拿來用。這個(ge) 方法節省了我的很多時間和精力,
遺憾的話,我覺得在申請過程中,我獲取信息的渠道還是比較單一。我在文書(shu) 寫(xie) 作的過程之中,有一些閉門造車,我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在打磨,我沒有去花更多的時間和別人交流,比如同一批的申請者。
當時我是覺得,每個(ge) 人的經曆不同,和別人交流文書(shu) 可能隻會(hui) 增加焦慮,也沒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從(cong) 現在的角度回想,我覺得其實還是可以多和別人交流,這樣可以盡可能地讓你的文書(shu) 呈現出大家都會(hui) 喜歡的狀態。你可以看看和你同屆的申請者寫(xie) 作的進度怎麽(me) 樣啊,他們(men) 遇到了哪些困難,把你的文書(shu) 跟他們(men) 分享一下,讀起來是不是通順,邏輯和故事性怎麽(me) 樣。”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