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談我上周到上海參訪的反思。我早年在上海從(cong) 事過4年的留學谘詢工作,輔導過很多上海頂尖名校的學生,包括上海美國學校,世界外國語學校,上中國際部,複旦附中,交大附中,上外附中等。也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不少上海幾個(ge) 非常著名國際學校和國際部的校長。這次有幸受邀去實地參訪了他們(men) 的校園,參訪的過程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想和各位也分享一下。
首先,上海畢竟是國際化大都市,不少國際學校或是國際部,在硬件上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我覺得硬件條件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一點,畢竟這還是屬於(yu) 比較表麵的競爭(zheng) 力。學生學校在教學或是學生質量上不足,那硬件再好其實也沒有任何意義(yi) 。
上海學生其實也是非常卷的,卷的程度可能甚至超越南京之類的二線城市。在上海的國際學校或是國際部裏,充斥著外籍子女等本身母語就是英語的學生。英語非母語的學生,在這些學校裏,往往就會(hui) 比較吃力,尤其在一些文科課程的學習(xi) 上。
而且這些英語母語的學生,往往父母都是中國人、華裔、或是亞(ya) 裔,所以對教育也特別的注重。在強大的英語優(you) 勢之下,他們(men) 不止在課內(nei) 成績能夠碾壓競爭(zheng) 對手,也會(hui) 把更多時間放在課外活動上,加強自己的軟實力。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近年來比如南外的學生,即使在當地叱吒風雲(yun) ,但是越來越難在文科社科或是辯論類競賽拿到全國或是國際大獎。競爭(zheng) 對手其實已經不在一個(ge) 維度上了。就以剛剛落幕的南京NUMT模擬法庭冬季賽說,北上深來參賽母語為(wei) 英語的選手,在競賽中大放光彩,囊獲多項大獎。畢竟語言上就占了很明顯的優(you) 勢。
此外,上海學生不止在語言上有優(you) 勢,我發現,學校也特別注重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協助學生開展更多元化的背景和興(xing) 趣。舉(ju) 例,很多上海學校在戲劇、舞蹈、體(ti) 育上都有很強的輔導機製。學生也不是隨便玩玩,會(hui) 真正花大量時間,投入到課外活動裏,把活動做的非常出彩。
以戲劇為(wei) 例,類似於(yu) 美國高中,不少國際學校都會(hui) 有定期的大型英語戲劇表演,還有專(zhuan) 業(ye) 的戲劇老師指導。劇目往往非常高大上,而且演出質量也相當高,吸引不少民眾(zhong) 來觀賞。但是國內(nei) 大部分二線城市的活動,往往都虛於(yu) 表麵,形同虛設。頂多是玩玩的性質。
而且,我發現上海的學生家庭條件也相對較為(wei) 優(you) 渥,在課外培訓、活動、科研上花錢不手軟。許多家長隻是在申請的準備上,就做到費用動輒百萬(wan) 以上不眨眼。雖然他們(men) 也會(hui) 遇到很多坑,申請結果也不一定都理想。但是很明顯可以看到的,不少學生的背景都是一疊疊鈔票堆積起來的。
最近也有一些家長,在考慮把孩子送到一線城市就讀。但是我聽到的很多案例中,發現很多孩子去了,就慘遭一線城市學生的碾壓。最終成績不好,錄取結果反而更差。舉(ju) 例,就算是同一所高中,比如深圳貝賽斯和南京貝賽斯,因為(wei) 學生水平不同,所以拿到好成績的標準就不一樣。一個(ge) 在南京貝賽斯能拿到A成績的學生,到了深圳貝賽斯,可能隻能拿到B。
所以,在一線城市強大的壓力之下,二線城市或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該如何競爭(zheng) 呢?
1. 課外活動必須個(ge) 性化設計並且獨一無二。我的建議是不要做別人做過的活動,因為(wei) 招生官看多了,就容易產(chan) 生審美疲勞。尤其靠花錢買(mai) 第三方機構的課外活動,普通家庭絕對買(mai) 不過一線城市的富豪。被留學中介忽悠去購買(mai) 一些表麵上看起來不錯的活動,比如去哪裏支教,或是到哪裏進行調研活動,最終肯定會(hui) 遭到無情的碾壓。
2. 盡量多做個(ge) 人活動,團體(ti) 活動適量就好。因為(wei) 招生官在活動指導上,往往最看重個(ge) 人特色。所以當一個(ge) 活動有一堆人做,那招生官就會(hui) 看到一堆有相同活動的學生,最終這個(ge) 活動就沒有新鮮感了。而且團體(ti) 活動一般最受益的隻有社長或是隊長。比如某個(ge) 社團發起了一個(ge) 極度獨特的活動,在招生官眼裏,社長的功勞絕對是最大的。一將成名萬(wan) 骨枯,隊員大部分最終都是炮灰。所以做量身定做的活動,就是為(wei) 了沒有人會(hui) 和你搶,而且如果活動足夠有特色,絕對會(hui) 讓招生官眼前一亮。
3. 加強文科學術背景。二線城市學生的問題,就是過度注重孩子理工科的發展。畢竟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中產(chan) 家庭出來的,孩子畢業(ye) 後的就業(ye) 問題,就非常關(guan) 鍵。所以有鑒於(yu) 理工科就業(ye) 較好,就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往理工科的學習(xi) 和競賽上傾(qing) 斜。但是國外頂尖大學在多年前就已經知道,中國學生理工科很強,所以課內(nei) 成績好就足夠說明他們(men) 理科很強了,不一定需要更多的證據。他們(men) 想看的,恰恰是中國學生的文科能力。所以多年來,我一直建議非大神學生減少AP考試的理科數量,把精力放在文科上,比如曆史、藝術史、寫(xie) 作、心理學、等學科,加強差異化競爭(zheng) 。
4. 增加文科類個(ge) 性化活動。即使是申請理科的學生,招生官也非常希望他們(men) 能夠有跨學科思維及課外活動。所以在活動規劃上,我一般秉持著約1:2的比例,就是理科生每有一個(ge) 理科活動,就要搭配兩(liang) 個(ge) 文科或是跨學科活動,增加學生背景的多樣性。
其實以上幾點其實大神們(men) 也可以參考。如果能做到,肯定會(hui) 讓您孩子的錄取結果更加出彩。
謝謝大家的持續關(guan) 注,我們(men) 下次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