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men) 來聊一個(ge) 話題,美國本科名校申請,最看重申請人哪些品質?關(guan) 於(yu) 這個(ge) 話題或者問題,大家看到的文章,聽到的講座應該不少了,無外乎學術、活動與(yu) 競賽(所謂的背提)、文書(shu) 、麵試等,但是這些東(dong) 西的背後到底是什麽(me) ?或者更確切地來講:招生官通過這些材料,想要看到的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要設置這些材料要求和標準?
我對擇校的兩(liang) 個(ge) 標準是:第一,適合最重要。第二,在能力範圍之內(nei) 衝(chong) 刺最高目標。這兩(liang) 點乍一聽可能自相矛盾,大家不要著急,聽我來狡辯。首先,適合最重要。聽到這句話之後很多人的反應是,你看不起我,我就這麽(me) 差嗎?為(wei) 什麽(me) 第一反應是覺得適合等同於(yu) 向下選擇呢?大家可以思考下。
在我看來,美國很多大學都很好,從(cong) 師資、課程、地理位置、學校硬件設備(包括實驗室、圖書(shu) 館、體(ti) 育場館等等)、還有就是社團組織、對外交流活動和機會(hui) 等方麵來講。而且現在美國大學自己麵臨(lin) 一個(ge) 問題是,越來越像,很多美國本土的教育評論家或者我們(men) 叫批評家,都在指出這樣一個(ge) 問題,大學之間的模仿與(yu) 競爭(zheng) 導致的趨同,你有什麽(me) 學院、學科,我也要有,你有什麽(me) 活動組織,我也要有。適合指的是多方位的適合,從(cong) 學術、到校園環境、到地理位置、到國際生占比和學校對於(yu) 國際生事務處理的經驗、到安全等。
其實除了申請之外,現在還有一些體(ti) 量在轉學這個(ge) 部分,大家能看到的轉學案例和宣傳(chuan) 大多是從(cong) 排名低的轉到了排名高的,其實還有一部分是從(cong) 專(zhuan) 業(ye) 聚焦比較突出的學校轉到了沒那麽(me) 聚焦的學校,比如從(cong) 全員CS的CMU轉去了NYU,UIUC轉BU,從(cong) 寒冷的Colby轉去加州的,以及覺得芝加哥大學太學術,生活在大部頭裏跟自己性格不符想轉走的等等。這也就是我們(men) 常會(hui) 看到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留存率這個(ge) 數據,沒有學校可以做到100%,95%以上就已經很高了,所以大家在聽到選擇適合自己的這句話的時候,首先不要炸毛,除了排名之外,想想其他自己也同樣看重,或者更看重的維度,這些維度在你沒去之前可能比較虛幻,但卻是關(guan) 係到你未來四年的生活和人生經曆,在哪個(ge) 城市,在怎樣的校園,吃什麽(me) 飯,睡什麽(me) 樣的宿舍,學習(xi) 之外的時間在哪裏打發,怎麽(me) 打發等等。單單盯著排名,很多時候就會(hui) 讓我們(men) 忽略太多其他重要的因素。
在能力範圍之內(nei) 衝(chong) 刺最高目標。主要基於(yu) 兩(liang) 點,第一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朝著跳一跳能夠到的目標努力,不止是為(wei) 了最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中開發的那個(ge) 自己。我年輕的時候也總是聽到類似的話,比較熟悉的版本是,過程比結果重要,當時覺得這是洗腦,誰不是想要個(ge) 更好的結果,之所以這麽(me) 說是因為(wei) 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吧,把這種說法當做自欺欺人或者阿q精神。現在年紀大了,除了腿腳不靈便之外,對於(yu) 以前不認同的觀點開始產(chan) 生新的思考。為(wei) 什麽(me) 我現在也覺得過程比結果重要了呢,主要是因為(wei) 我發現生活或者更宏大的來講,人生,是一個(ge) 過程,我們(men) 以為(wei) 的拿到的結果,也隻存在於(yu) 一個(ge) moment,在這個(ge) moment裏麵,在這個(ge) 點裏麵,它以結果的形式呈現,而很快,可能拍個(ge) 照留個(ge) 念之後,就定格了那麽(me) 一秒或者0點01秒,就又開始運動了,生命不止運動不息,或許就是這個(ge) 意思。所以無論有沒有拿到這個(ge) 結果,生活還要繼續。
第二個(ge) 點呢,是比較現實的,就是教育這件事情,我以前比較理想化的時候把它也純理想化了,但後來發現,現在語境中的,或者人類社會(hui) 中的教育,一直具備社會(hui) 性功能,也就是文憑在社會(hui) 分層中的作用和力量。這也是我覺得大學排名這件事情不可能消失的一個(ge) 原因,通過分類、貼便簽,能夠簡化人類的工作,減少思考的時間,這是工業(ye) 化社會(hui) 之後,我們(men) 的生活、工作的常態和思維模式,而其中的合理性也涵蓋了它的不合理性,怎麽(me) 理解呢,比如排名中的幾個(ge) 維度,師資(全職教師中的phd及以上學曆占比),師生比,獎學金,基礎設施等,能夠囊括一部分大眾(zhong) 擇校的標準,而且作為(wei) 消費者,我們(men) 是很難拿到齊全的數據,那麽(me) 第三方數據就具備了其優(you) 勢,但是這裏麵你說有多少可以靈活操作的空間呢,比如師生比,是不是可以把一個(ge) 大班切分成幾個(ge) 小班,再多招幾個(ge) 助教,因為(wei) 大部分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是基礎課,在校博士生甚至研究生都可以代課。
好了,說完我個(ge) 人的兩(liang) 個(ge) 標準之外,下麵來主要講一下,我認為(wei) 的知名美國大學在招生時,比較看重的申請人品質,這裏我們(men) 不講校友子女、捐贈這兩(liang) 個(ge) 部分。
第一,學者精神。
非常selective的學校對學生的學術要求已經不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課內(nei) 成績,課外標化,活動甚至競賽這些結果的層麵,而是在這些過程中體(ti) 現的學者精神,即對知識的追求、學術探究和思想探索的熱忱和承諾。而高階課程、高質量和難度的伟德betvlctor1946之所以在這個(ge) 環節能夠有加分,也是體(ti) 現出了學者精神中的內(nei) 核:對知識的追求和熱忱。另外,對於(yu) 大學階段學生能力的期望,其實不是近幾年的事情,早在芝加哥大學創辦之時,其首任校長對於(yu) 大學低年級依然在教授基礎類知識頗有感慨,也是在其推動下,美國的community college獲得了發展。而大學對於(yu) 學生質量和受教育時間過長的擔憂,向下傳(chuan) 導,這個(ge) 壓力就給了高中,需要高中進行分層教學,提供高階課程,比如AP或者Honor,IB裏麵的HL等這樣的選項,有些學校甚至不限製hl的選擇數量。
所以我們(men) 的學生,在衝(chong) 刺高篩選性大學的時候,不能再滿足於(yu) 考出一個(ge) 110+的托福,1500+的SAT或者34+的ACT,尤其當你還帶著被動學習(xi) 的態度來搞這些標化和語言的時候,你距離這種類型的學校可能還是很遠。這些標配之外,你的學術熱情如何體(ti) 現?你的學習(xi) 動機如何體(ti) 現?這是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多學科/跨學科研究能力和興(xing) 趣。
跨學科學習(xi) 是指跨越不同學科領域,將多個(ge) 學科的知識、概念和方法相互結合,以獲得更全麵和綜合的理解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這裏有幾個(ge) 關(guan) 鍵詞需要大家注意:綜合性視角、整體(ti) 性思維、融合、跨界。這些詞語我們(men) 可能經常聽到,在各種宣講大會(hui) 上,招商會(hui) 上等等,但是落在現實中就很難,因為(wei) 現在從(cong) 工業(ye) 領域來講,是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反向對學術界的要求也是越分越細,隔行如隔山。這是工業(ye) 化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二戰之後科技高速發展之後的必然,但是現實世界越來越多的問題向我們(men) 表明,單一學科知識不能解決(jue) 這些問題,而單一學科方向的培養(yang) 模式可能限製了人類的潛能。
多學科或者跨學科學習(xi) ,其實也不是一個(ge) 新近的詞語,往前追溯,我們(men) 會(hui) 發現有點殊途同歸的味道。比如我們(men) 古代儒家教育中的核心學科是六藝六道,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美國文理教育的基礎,也就是歐洲12-13世紀的藝學院教育中強調三藝和四藝,前者包括語法、修辭、辯證法,後者包括數學、音樂(le) 、幾何、天文。所以,可以看到現代預備與(yu) 通識教育的起源就是多學科學習(xi) 。或者我們(men) 想想一些更為(wei) 實際的現象,以前很多學者的title就比較豐(feng) 富多彩,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同時還是神學家,而中國古時候很多學者除了是詩人、文學家還有天文學家、數學家等稱謂。
那麽(me) 對於(yu) 這些高篩選機製的大學來講,他們(men) 自己的培養(yang) 模式就包含了跨學科,交叉學科的設置,double major,major+minor,或者+certificate這樣的靈活學位設置 ,是一種表現形式,另外還有直接的交叉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比如斯坦福大學的人機交互設計、科技與(yu) 社會(hui) 等,布朗大學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哲學等領域的認知、神經與(yu) 行為(wei) 科學等。所以呢,反過來,這些大學希望在申請人身上看到多學科跨學科學習(xi) 的興(xing) 趣與(yu) 能力。從(cong) 功利性角度來看,我們(men) 會(hui) 看到很多老師說的立體(ti) 化人設,多線路規劃等等,本質呢,也是抽離出多於(yu) 一個(ge) 學科方向的形象和能力。
第三,領導力與(yu) 社會(hui) 責任感。
之前讀研的時候,有一個(ge) 學期都在學leadership這個(ge) 話題,但是現在完全想不起來主要內(nei) 容是什麽(me) 了,隻記住了一句話,leadership不等於(yu) leader,很少有一句話讓人聽了感覺既有道理又沒道理的。
領導力(Leadership)是指一個(ge) 人在組織、團隊或社會(hui) 中影響和激勵他人,引導他人朝著共同目標努力的能力和行為(wei) 。所以一個(ge) 人擁有領導力,並不意味著Ta就是團隊的領導,同理,領導也不一定有領導力。
我們(men) 有的時候還是會(hui) 缺少想象力,把領導力直接等同於(yu) 領導角色,所以很多學生的活動列表或者leadership類型小文書(shu) 中頻繁出現學生會(hui) 主席之類的,而且同校競爭(zheng) 在這裏體(ti) 現的非常激烈和殘酷,甚至詭異,同一個(ge) 學校好幾個(ge) 學生會(hui) 主席,就像小時候,隔壁鄰居家好幾個(ge) 孩子都是班裏第一,而他們(men) 都是我的同學,我就從(cong) 來不爭(zheng) 這個(ge) 第一名的名頭,我隻爭(zheng) 第二,這樣就會(hui) 顯得真實很多。
即便你在團隊中不是leader,隻是個(ge) 參與(yu) 者,但你是深度參與(yu) 者,你對於(yu) 組織中的其他人有影響有激勵,並且是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ti) 現的,那麽(me) 除了領導力,便還有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所以不要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位置,而是在自己擅長的位置上發揮能量,這些能量是豐(feng) 富的,不要提前定義(yi) 。
其實領導力一部分體(ti) 現了社會(hui) 責任感,因為(wei) 除了我之外,多一個(ge) 人就形成了社會(hui) 嘛,那我們(men) 在學校這樣的組織內(nei) 部,其實也是在社會(hui) 內(nei) 部。那麽(me) 除了這個(ge) 規模比較小,組成人員結構相對單一的社會(hui) 形式之外,更廣大的社會(hui) 中,你對社會(hui) 福利、公共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意識和行為(wei) 有哪些。最直接體(ti) 現的是公益活動,這也是很多學生和學校組織的最優(you) 選,這很好,但是也要做好篩選,另外就是要發自真心,如果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個(ge) 被動的活動參與(yu) ,能從(cong) 中提升的自我意識是很少的,你也很難去在文書(shu) 中反思出個(ge) 東(dong) 西來。
另外就是,放飛思想,除了被動參與(yu) 一些學校或者顧問提供的活動,你自己想要為(wei) 社會(hui) 做些什麽(me) ?或者narrow down一下,你覺得什麽(me) 問題是需要被改變的,它涉及到社會(hui) 福利、公共利益的部分。有些學生非常愛惜小動物,可能會(hui) 去組織小動物救治小組,有些學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比如繪畫和心理學知識,去係統性幫助自閉症兒(er) 童,有些學生因為(wei) 身邊朋友或者親(qin) 人的某些身體(ti) 或者心理疾病而對某些群體(ti) 有特殊的幫助欲求,嚐試為(wei) 他們(men) 做募捐也好,推廣也好,可能規模和效果都不怎麽(me) 樣,但是發自內(nei) 心做的事情,真的事情,就真的不一樣,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個(ge) 最基本的道理:真的假不了。
好了,說了這麽(me) 多,總結下來,我個(ge) 人覺得高篩選的美國名校在對申請人的要求中,學者精神、跨學科多學科學習(xi) 能力與(yu) 興(xing) 趣、領導力與(yu) 社會(hui) 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三個(ge) 部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