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提升GPA的建議及措施

GPA意為(wei) 平均學分績點,特定的GPA不僅(jin) 是畢業(ye) 和獲得學位的核心標準之一,也是今後進一步深造的重要基礎之一,覆蓋國內(nei) 大學生的保研和海外大學的研究生留學深造。

若未能在大三結束之前取得名列前茅的GPA或平均分,國內(nei) 保研則幾乎無望。而對碩士申請來說,無論你選擇申請哪個(ge) 國家,GPA都是最重要的參考依據之一,申請的學校排名越高,自然對GPA要求也越高

拿美國大學舉(ju) 例,美國院校對GPA的重視程度還是很高的,畢竟在沒有了解你之前,GPA是學校判斷申請者是否具有紮實專(zhuan) 業(ye) 知識以及潛在學術能力的基礎條件,是體(ti) 現申請者學習(xi) 能力的一個(ge) 可量化的指標。

提升GPA的建議及措施

①確保所選的大學專(zhuan) 業(ye) 適合自己

無論是國內(nei) C9院校還是美國常春藤大學,都有一些背景絕對優(you) 勢的學生因為(wei) 大學專(zhuan) 業(ye) 不適合自己而大量掛科。本該輕鬆愉快的大學生活,由於(yu) 選到了自己不適合的專(zhuan) 業(ye) ,導致與(yu) 其他學生相比的落差巨大,長期跟不上學習(xi) 進度和掛科也迅速磨滅了他們(men) 高中時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2種,一種是有的學生是在家長的規劃之下,大比例地選擇了遠超自己能力和基礎的其他學院的選修課程,還有一種是有的學生則是極不適應本專(zhuan) 業(ye) 的情況下,沒能及時做出換專(zhuan) 業(ye) 的調整。

在國內(nei) 很多大學的一些“換專(zhuan) 業(ye) ”政策是很奇葩的,比如它會(hui) 要求學生在GPA在係裏成器要靠前,扼殺了許多學生原本仍有轉機的大學本科。但越來越多頂級高校已經將這些門檻逐步放寬了,海外大學更是如此。

避開選課的“坑”

在觀察了十多年的案例過程中,許多GPA不理想的學生都是因為(wei) 選擇了原以為(wei) “能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的專(zhuan) 業(ye) 課而被其拖了後腿。

之所以在這些課程上拿了低分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為(wei) “知識含量高”的課程一般來說難度也會(hui) 更大,比如經濟學的學生去學高級計量經濟學、高級會(hui) 計學,社會(hui) 學的學生去學機器學習(xi) 、數據挖掘、人工智能。

即使勉強及格,60分的成績也會(hui) 嚴(yan) 重拖累你的GPA,且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難學的課程上,從(cong) 機會(hui) 成本角度來說也會(hui) 耽誤學生原本可以在別的課程上拿高分的機會(hui) 。

如果你在較早時候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GPA較低,那麽(me) 就更有必要多選一些相對容易駕馭的課程,或者由易到難逐步提升課程難度。 通過看課程名稱可以做一些篩選,比如帶有“基礎”、“初級”、“入門”、“簡易”等關(guan) 鍵字的專(zhuan) 業(ye) ,另一方麵是選一些更加偏文偏社科的基礎課程。

但是如果你文科並不好,而這些課又要求你有很高的寫(xie) 作能力的時候,這時候也是要具體(ti) 分析再做選擇的。此外,如果你明確今後研究生要申請的專(zhuan) 業(ye) 方向對本科先修課程有強製要求,那要麽(me) 你“迎難而上”再逼逼自己,不然的話還是建議你調整原本的碩士深造專(zhuan) 業(ye) 方向。

③重修低分課程或額外多選選修課

關(guan) 於(yu) 重修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記住要選擇自己覺得更有機會(hui) 刷高的課程,而非一視同仁去把本身就覺得極為(wei) 吃力的難課,而選修上,自然是要遵循“先易後難”的基本準則去選擇。

另外在選課之前做好提前調研也是很重要的,包括對教授教學風格和嚴(yan) 苛度的了解,也包括對曆屆學長學姐使用教材和課後題的預習(xi) 摸底。此外,在學期一開始就遇到不適應的課程時,很多學校是允許學生在幾周內(nei) 棄課(drop)的,學生有需要的話可以執行這個(ge) 權益。

以上這些調整若能做得及時,及時止損的同時,之後要填的大坑自然會(hui) 少很多。

④必修課裏麵的GPA殺手,盡量延後到大四

不論是選修課和還是必修課,每個(ge) 學校一般都提供一些每學期或每學年均可修讀的彈性給本科生。比如,你可以在大三上修課程A,而該課程也會(hui) 在每學年的上或下至少一個(ge) 學期開設的情況下,你可以將其延後至大四的某學期進行修讀。

拿美研申請舉(ju) 例,這樣做的好處是,若你能在大四開學後1~2個(ge) 月趕上最早的申請輪次並提交全部申請材料的情況下,大概率他們(men) 會(hui) 看你本科前三年的GPA,並以此作為(wei) 其他諸多維度之一來評估你的申請競爭(zheng) 力並發放offer,(如果申請是在12月以後,有部分學校會(hui) 強製要求你提供含大四上在內(nei) 的三年半的完整成績)。並且在offer發出後,不太會(hui) 以你大學四年的GPA下滑為(wei) 由收回offer。

另一個(ge) 好處是,你在大四之前剩餘(yu) 的學期內(nei) ,不修額外課程的情況下,因為(wei) 規避掉了一些特別難的課,你將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其他科目,這將有利於(yu) 你提高各門課程的考試成績,從(cong) 而一定程度上提高GPA;而在你覺得學有餘(yu) 力的情況下,你甚至還能多選選修課或重修部分之前拖後腿的課程來提高GPA。

延期畢業(ye) 以增加更多選修課和重修課程的機會(hui)

如果前麵GPA的學分已經非常多的情況下, 有同學選擇通過延期畢業(ye) ,多修讀一年學分的方式來把GPA補回來。延畢的缺點是,多一年的時間成本,且在海外院校眼裏,額外多出的一年會(hui) 成為(wei) “疑點”,如無合理解釋,會(hui) 成為(wei) 申請過程中的減分項。

但也不是完全沒辦法彌補,更長的本科學習(xi) 周期其實也提供給我們(men) 更多社會(hui) 實踐的機會(hui) ,包括實習(xi) 和科研等在內(nei) ,我們(men) 即便在本身無力“真實參與(yu) ”的情況下,也依然有借助外力去“創造”的機會(hui) 。

所謂背景提升,雖然也是個(ge) 複雜的問題,但合理規劃和合理資源整合的操作下,申請材料的真實性是100%不會(hui) 出問題的。當然了,所謂“複雜性”指的就是許多不專(zhuan) 業(ye) 的留學中介和求職機構在銷售服務過程中的誤導,又或者學生和家長受製於(yu) 本身的盲區而好心辦了“錯事”。

⑥通過開排名證明及專(zhuan) 業(ye) 課成績單

有的學校一直有壓分的慣例,如果在本科選校之前沒有將其納入考慮,導致了大三結束時發現自己的GPA很低,可在找教務處開出國成績單的時候,順便找所在係或其他相關(guan) 部門出具“專(zhuan) 業(ye) 排名”。

比如說有學生的GPA隻有2.9,但是排名在專(zhuan) 業(ye) 內(nei) 前10%,如果能向海外大學出具專(zhuan) 業(ye) 排名的證明的話,能很大程度上彌補申請過程中的GPA劣勢。

如果是由於(yu) 選修類課程的踩坑導致拖累了綜合GPA,也可以補充開具專(zhuan) 業(ye) 課成績單。有的學校在成績單裏直接將專(zhuan) 業(ye) 課GPA和綜合GPA分別列出,則無須額外做此步驟操作。

通過外校甚至海外交流和交換證明自己的學習(xi) 能力

前文已有提及必要時“轉學”的路徑,但若無奈沒法(比如預算不足或擔心年齡小不適合國外生活等)如願,其實也可以在大二暑假、大三暑假期間參加夏校(summer school),甚至大二大三學期間參加交換(exchange)

目的是在海外大學的就讀期間,能修讀盡可能多的選修課並獲得盡可能高的GPA,比如本科在本校前2年3.0,但在大二暑假在某名校修讀6門學分課,獲得全A的成績(4.0)。這一方麵可以證明,學生在碩士目標申請國家的高水平大學中,完全有能力獲得遠高於(yu) 本校的成績,這樣的學術學習(xi) 表現由於(yu) 是在他們(men) 本國的名校,參考價(jia) 值必然遠高於(yu) 在非本國的學校。

另一方麵,學習(xi) 成績優(you) 異的前提下,結合恰當的社交技巧,學生有很大機會(hui) 獲得海外名校大學教授的推薦信,這樣的本國教授的推薦,無疑比找個(ge) 沒有任何海外經曆的本土教授來得公信力高得多。(碩士階段很多大學都會(hui) 要求不止一封學術推薦信,此時我們(men) 的第二封推薦信就有了更優(you) 的人選

⑧ 強調大一起至大三GPA持續上升的趨勢

海外名校(尤其是美國)表麵上是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了GPA為(wei) 代表的學習(xi) 能力。但很多人並沒有深刻理解其底層邏輯,而這樣的邏輯背後有著我們(men) 可以借以目標GPA絕對值劣勢的一定機會(hui) 。

邏輯1:海外名校所考察的其實是一位申請者在過去幾年裏的成長,而所謂成長就必然與(yu) 走勢強掛鉤。

舉(ju) 個(ge) 栗子:的大一至大三GPA分別是,4.0,3.0和2.0,三年平均3.0;而的大一至大三GPA分別2.0,3.0,4.0,三年平均同樣是3.0。隻考慮GPA這個(ge) 維度來做二選一的話,乙一定會(hui) 比甲更具有優(you) 勢。

英聯邦國家絕大部分情況下不會(hui) 像美國大學那樣這麽(me) 在意這樣的走勢,或者在意程度遠不如美國,因此絕大部分的逆襲案例都發生在美國頂校的申請中,隻有個(ge) 別出現在英國頂校牛劍身上,極個(ge) 別出現在如港大、新國立身上。

邏輯2海外名校更在意的是申請者距離申請階段最近時期的表現,而非對n年前的和最近幾年的一視同仁。道理很簡單,n年前你很優(you) 秀更多隻能代表過去,對未來你是否會(hui) 優(you) 秀的參考價(jia) 值很低,但如果最近一兩(liang) 年裏你表現不錯,對未來的借鑒意義(yi) 一定會(hui) 更大。

有些名校在招生政策中明確提及了,工作超過N年的學生不需要提交GMAT/GRE成績,並允許申請者不提交任何學術推薦人的推薦信,這也正好驗證了我剛才的結論,因為(wei) 在這段職業(ye) 生涯中,可供背書(shu) 的實戰成績若足夠出眾(zhong) ,那這就是最具含金量的能力展示!(當然過程中也要看成長軌跡,而不是一味參考職業(ye) 發展的絕對高度

先工作或gap一段時間再申請海外研究生

這個(ge) 邏輯的本質就是將申請延後,並給自己提高競爭(zheng) 力留出更多機會(hui) 因為(wei) 畢業(ye) 後最好證明自己的優(you) 秀的方式就是就受到市場、職場的充分認可,並獲得全職的工作機會(hui) ,並且在工作適有相當含金量的職業(ye) 經曆等表現。

這裏將“gap”也列在其中主要是因為(wei) 在實戰中,我們(men) 碰到過不少畢業(ye) 後沒有找到全職工作的準申請者。對此,和之前提及的背景提示的邏輯一致,在不討論道德正確的前提下,技術上來說完全有辦法為(wei) 申請者提供一整套的、可經海外大學各種背調挑戰的全職工作背景。

整合人脈及資源提供合理的外因證明以解釋低GPA

這個(ge) 邏輯的本質就是延後申請,並給予自己提高競爭(zheng) 力留出更多機會(hui) 。但不同之處在於(yu) ,因為(wei) 已經畢業(ye) ,要證明自己的優(you) 秀,則最好證明自己一畢業(ye) 就受到市場、職場的充分認可,海外很多名校在價(jia) 值觀上始終秉承“高度人道主義(yi) 和人文關(guan) 懷”,因此同樣是技術上來說,如果你在客觀上可以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在GPA較低的那段時間,是由於(yu) 某些特殊外因影響了自己,依然有機會(hui) 極大程度上彌補該短板。

這樣的外因我列舉(ju) 幾個(ge) 供參考,比如身體(ti) 原因,比如家庭原因,又比如校外實踐(實習(xi) 、創業(ye) 、研究、考察)等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在不同的解釋角度下(申請係統裏或文書(shu) 以及麵試過程中)彌補短板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情況下可能是天差地別的。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12年級前要做的10項申請準備清單

下一篇

通過申訴拿到了UCL的無條件錄取是一種什麽體驗!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