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ge) 年級學生如何進行申請前準備,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新學期,9~11年級時間線安排邏輯(重點內(nei) 容)
新11年級(明年申請大學的學生)
1.圍繞以下四個(ge) 核心關(guan) 鍵坑點進行排坑:
a.校內(nei) 曆史成績(如平時成績、AP大考成績、校內(nei) 總評成績單等)
c.專(zhuan) 業(ye) 目標(是否形成了初步的專(zhuan) 業(ye) 申請目標)
d.目標大學(是否形成了院校範圍,是否有Dream School)
2.可嚐試將11年級約一年的時間切割成以下幾部分:
a.【9-11月】
b.【12-2月】
c.【3-5月】
d.【6-8月】
e.【9-11月】
3.核心競賽階段
對於(yu) 11年級來說,申請前的競賽隻有一次機會(hui) 了。且大部分學生隻能選擇至多2~4個(ge) 競賽參與(yu) 。所以必須好好挑選學科相關(guan) 核心競賽。
4.語培準備階段
挑競賽,填語言——在規劃完競賽時間之後,建議在忙碌緊張的11年級,“見縫插針”的安排雅思/托福等語言來考試的備考。考慮到11年級“衝(chong) 刺年,惜時間”。
所以個(ge) 人建議是——如果衝(chong) 刺名校,語言要求較高的,建議挑選少於(yu) 20天以下的集中時間,準備某一門標化考試;或者在平時挑選周末的一天集中時間,周期性準備某一門標化考試。
新9/10年級(尚未進入AL階段、IBDP階段或者美高AP階段的學生)
1.多考慮,定選擇:
家長應該讓學生思考以下基本選擇問題:
- a.將來願意走研究 還是 從事實務
- b.數學 vs英文,如果挑一個成為一個長項的,傾向於挑哪個
- c.自己是喜歡美係學習風格,還是英係學習風格。
2.超前度,瞄上限:
主播給出兩(liang) 個(ge) 判斷9~10年級學生,能否衝(chong) 擊名校的指標點,可供大家參考。
如果申請者在9~10年級,達成a/b 任一一個(ge) 成就,其“超前度”就非常明顯,即名校上限則相應提高。
美國本科申請中的重要內(nei) 容課外活動分類
在美國大學廣泛使用的:Common Application申請係統其活動部分,給出了學術類、文體(ti) 類等6個(ge) 大類,29個(ge) 小類活動。
夏校/夏令營
夏校常被稱作申請美國藤校的直通車。但對於(yu) 很多家長和學生來說,對夏校往往也隻是一知半解。“哪些夏校含金量高?去不去夏校?哪個(ge) 時間去夏校?”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很多留學家庭。
夏校是什麽(me)
首先我們(men) 要了解下夏校是什麽(me) ?
夏校(Summer School):是每年6-8月,由美國眾(zhong) 多大學為(wei) 國內(nei) 外高中生,本科生和社會(hui) 人士開設的專(zhuan) 業(ye) 課程。
夏校的分類
學分課程(完成項目可獲學分,在各大學和院係之間相互承認)和非學分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和專(zhuan) 業(ye) 偏好,選擇不同的項目。夏校分為(wei) 三類,科研型、課程型、能力提升型。國外大學/機構在暑假開設的短期課程/項目,時間從(cong) 幾天到幾周不等。
A. 科研型夏校:提供學生親(qin) 身參與(yu) 真實科研項目的機會(hui) 。
B. 課程型夏校:由導師授課,學生完成相應任務,獲得成績單(學分)。
C. 能力提升型夏校:更注重軟實力的培養(yang) ,例如領導力、公共演講能力等。
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類型的夏校,也有學生通過參加不同類型的夏校來體(ti) 現多樣性。但這裏提醒大家,除非是頂尖夏校,否則不建議參加超過2個(ge) 夏校。
邀請推薦信
一些學院和大學要求申請人提交推薦信,推薦信通常來自任課老師和學校counselor。12年級高三開始前就需要學生們(men) 提前找好能幫助自己寫(xie) 推薦信的老師,提前把自己的個(ge) 人信息,申請目標院校等信息給到推薦老師,這樣有足夠時間來寫(xie) 推薦信,以免12年級開學後,老師們(men) 收到大量的推薦信邀請。推薦信的數量因學校而異。學生可以訪問一所大學的網站或者通過申請係統,了解每所大學需要幾封申請信。
公益活動/社區活動
美本申請係統當中有一個(ge) 欄目是 Community Activities。這部分主要是填寫(xie) 申請者的參加過哪些公益或者社區類活動,包括社區參與(yu) ,工作或者誌願者及其他申請者認為(wei) 有意義(yi) 的活動。
公益類活動看重哪些方麵?
美國大學在評估學生的申請時,不光是看這個(ge) 學生做了什麽(me) 社會(hui) 活動。而是期待看到這個(ge) 學生對其他人或這個(ge) 社會(hui) 的總體(ti) 看法和承諾,重要的不是活動的數量,而是學生背後的真實意圖、個(ge) 人性格、對事件的思考以及收獲等等。
公益活動影響力的考察,看的是對某一個(ge) 或某一群人的真正影響。而不是目標有多宏偉(wei) ,是否有報道/獎章。真正好的公益活動,影響是深遠的,無論是對學生個(ge) 人,還是對社會(hui) 。
美國招生官特別強調需要做有意義(yi) 且持續的社區服務(Meaningful,Sustained Community Service):“持續”的定義(yi) 是至少一年的時間;“有意義(yi) ”是要能夠激起同理心和利他行為(wei) (empathy and altruism),讓年輕人深入去了解自己身邊的世界。
學術類活動/競賽
學術競賽是就一門或多門學科,根據不同規則,進行超出課本知識的考試/競賽。學術競賽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即做題型競賽和科研型競賽。
競賽不隻是大的國際比賽,比如奧林匹克賽事,也可以是一些小的比賽,校園內(nei) 的比賽也可以算成競賽的一部分,進行超出課本知識的考試/競賽。
除了GPA以外,競賽能夠體(ti) 現學生的學術能力,如果參加過含金量高的比賽,在國際比賽中拿獎,學生的學術能力能夠得到非常好的展現。
每一個(ge) 學科都有自己的競賽,或者都有自己相對應的比賽,並不是隻有數理化生有國際性的、知名的比賽,其實藝術、文學、社科都有競賽。
競賽活動的分類
做題型競賽:
在國內(nei) 是最普遍的,AMC、奧林匹克、物理碗等都被大家所熟知。如果學生不花費太多精力,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一定要參加此類競賽,尤其是理工生。
科研型競賽:
不同於(yu) 做題型競賽,不是刷題就能出結果的,在國內(nei) 也相對不普遍。這類競賽要求學生進行一個(ge) 前沿課題的研究,並寫(xie) 出學術論文,或進行學術展示。就獎項的含金量來說,這類競賽的大獎,難度更高,數量更少。
隨著美國大學本科申請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我們(men) 接觸到了更多9年級10年級就開始籌備規劃自己大學申請的家庭,更多的學生在9/10年級就開始準備托福/雅思考試,豐(feng) 富背景提升活動,參加各項競賽提升自己學術競爭(zheng) 力等。
提前規劃準備不僅(jin) 在時間上更充裕,可以準備更多的內(nei) 容去豐(feng) 富自己的簡曆背景,另一方麵也同時分解了大學申請的壓力,同學們(men) 行動起來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