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城市大學 社會(hui) 科學係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家詳細解析香港城市大學的Prof.FUNG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香港城市大學社會(hui) 及行為(wei) 科學係副教授,是兒(er) 童與(yu) 青少年攻擊性行為(wei) 研究領域的傑出學者。導師擁有香港大學社會(hui) 工作與(yu) 社會(hui) 行政學博士學位及英國基爾大學谘詢學碩士學位,學術背景紮實而多元。自2005年起,導師開始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從(cong) 訪問助理教授(2005-2006)到助理教授(2006-2012),直至2012年晉升為(wei) 副教授至今,展現了其在學術領域的穩步發展。
研究領域
導師的研究興(xing) 趣廣泛而聚焦,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ge) 核心領域:
- 兒童與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研究導師在反應性攻擊(reactive aggression)和主動性攻擊(proactive aggression)行為的研究上具有獨特貢獻。她係統地研究了這兩種不同類型攻擊行為的特征、成因、表現形式及幹預策略。反應性攻擊通常是對感知威脅的情緒性反應,而主動性攻擊則更具工具性和預謀性。導師的研究不僅區分了這兩種攻擊類型,還探索了它們在麵對麵和網絡環境中的不同表現形式。
- 校園欺淩與網絡欺淩導師深入研究了傳統校園欺淩與新興網絡欺淩的特點、關聯性及預防策略。特別關注麵對麵欺淩與網絡欺淩的交叉影響,以及受害者在不同環境中的脆弱性。她的研究為識別高風險群體和開發針對性幹預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 基於社會信息處理模型的幹預研究導師基於社會信息處理(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模型開發了一係列創新幹預方案,特別是將講故事(storytelling)技術融入幹預過程中,幫助兒童改善社會信息處理能力,減少攻擊性行為。這一方向代表了導師將理論框架轉化為實踐幹預的重要貢獻。
- 家長參與和家庭教育效能研究導師研究了家長參與和家庭教育效能對減少兒童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強調家庭環境在行為塑造中的關鍵作用。她開發的家長幹預方案旨在提高家長教育效能和參與度,進而改善兒童行為問題。
- 跨學科幹預研究導師的研究展現了顯著的跨學科特點,整合了社會工作、心理學、教育學、營養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方法。例如,她探索了歐米茄-3脂肪酸補充對減少高風險青少年外化行為問題的效果,體現了生物-心理-社會的整合研究視角。
- 技術應用於社會工作教育和幹預近期,導師開始探索人工智能工具在社會工作學生發展中的應用,體現了她對新興技術與傳統社會工作實踐融合的前瞻性思考。
研究分析
1. 《An Innovative Storytell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chool Aggression Among Schoolchildren With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2024,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這篇最新發表的研究探索了創新的講故事幹預方法在減少兒(er) 童反應性和主動性攻擊行為(wei) 中的效果。導師開發的幹預方案基於(yu) 社會(hui) 信息處理模型,通過小組講故事活動幫助兒(er) 童識別和修正社會(hui) 信息處理中的偏差。研究結果表明,該幹預方法顯著減少了參與(yu) 者的攻擊性行為(wei) ,特別是對反應性攻擊者的效果更為(wei) 顯著。這一研究為(wei) 學校環境中的攻擊行為(wei) 幹預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實踐模式,展示了敘事技術在行為(wei) 幹預中的潛力。
2. 《Forms of Face-to-Face Victimization as Significant Correlates of General Online Victimization and Sexual Online Victimization》
(2024, Behavioral Sciences)
這項研究探討了麵對麵受害與(yu) 網絡受害之間的關(guan) 聯性,特別是性相關(guan) 的網絡受害。通過對中學生的自我報告問卷調查,導師發現麵對麵受害經曆是網絡受害的顯著相關(guan) 因素,特別是傳(chuan) 統受害形式與(yu) 性相關(guan) 網絡受害之間存在密切聯係。這一發現揭示了不同環境中受害經曆的連續性,強調了全麵性防禦策略的必要性。該研究為(wei) 理解青少年受害的複雜性提供了新視角,對學校安全政策和幹預計劃具有重要啟示。
3.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Schoolchildr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ce-to-Face and Online Contexts》
(2024, 書(shu) 籍章節)
在這一書(shu) 籍章節中,導師詳細分析了反應性和主動性攻擊行為(wei) 在麵對麵和網絡環境中的差異。研究表明,這兩(liang) 種攻擊類型在不同環境中表現出獨特的特征和模式,而網絡環境的匿名性和缺乏即時反饋可能導致主動性攻擊更為(wei) 普遍。這一研究有助於(yu) 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攻擊行為(wei) 的表達方式,為(wei) 針對性幹預策略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4. 《Prevention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s》
(202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在這部與(yu) Katherine Tzoumakis和Alexander T. Vazsonyi合著的專(zhuan) 著中,導師從(cong) 進化、發展和社會(hui) 信息處理三個(ge) 理論視角係統地探討了兒(er) 童青少年攻擊性和暴力行為(wei) 的預防。該著作不僅(jin) 深入分析了攻擊行為(wei) 的多元成因,還綜合評估了各類預防策略的有效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導師強調了發展適宜性幹預的重要性,即針對不同年齡段兒(er) 童的認知和社會(hui) 發展特點調整幹預策略。這部著作為(wei) 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了全麵的理論框架和實證依據。
5. 《Parenting Programs to Prevent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Evidence Base, Evaluation, and Enhancement》
(2020,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這篇研究係統回顧了旨在預防兒(er) 童青少年攻擊性和暴力行為(wei) 的家長培訓項目的實證基礎、評估方法和改進策略。導師分析了多種家長培訓模式的共同要素和效果差異,發現有效的家長培訓項目通常包含積極行為(wei) 支持、情緒調節技能訓練和恰當的紀律策略。研究還發現,文化敏感性調適和家庭個(ge) 性化需求評估對項目成功至關(guan) 重要。這一研究為(wei) 家長培訓項目的開發和實施提供了重要指導,強調了家庭幹預在預防兒(er) 童攻擊性行為(wei) 中的核心地位。
6.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Agg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ng Kong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這項縱向研究探討了道德脫離(moral disengagement)在衝(chong) 動性與(yu) 攻擊行為(wei) 關(guan) 係中的中介作用。導師跟蹤調查了香港青少年樣本,發現衝(chong) 動性不僅(jin) 直接預測攻擊行為(wei) ,還通過增強道德脫離傾(qing) 向間接影響攻擊行為(wei) 。研究強調了認知-道德因素在攻擊行為(wei) 發展中的重要性,為(wei) 預防幹預提供了新的切入點。這一研究的縱向設計增強了因果推斷的可靠性,為(wei) 理解攻擊行為(wei) 的發展軌跡提供了寶貴證據。
項目分析
1. 《Implementation of AI Tools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in SS2278 "Self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ourse》(正在進行)
這是一個(ge) 教學發展資助項目,旨在將人工智能工具應用於(yu) 社會(hui) 工作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發展。項目探索如何利用聊天機器人等AI技術增強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專(zhuan) 業(ye) 技能發展,體(ti) 現了導師對教育創新和技術應用的前瞻性思考。該項目不僅(jin) 致力於(yu) 提升教學效果,還為(wei) 社會(hui) 工作教育中的技術整合提供了實踐模式。項目結果預期將為(wei) 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教育中的技術應用提供有價(jia) 值的經驗和證據,潛在地改變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工作教育方式。
2. 《Reducing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y Enhancing Parenting Efficacy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A Randomised, 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and Repeated Measures Design Study》(正在進行)
這項獲得研究資助局(RGC)資助的項目采用隨機、盲法、安慰劑對照和重複測量設計,係統評估提高家長教育效能和參與(yu) 度對減少兒(er) 童青少年反應性和主動性攻擊行為(wei) 的效果。該項目的方法學嚴(yan) 謹性體(ti) 現了導師研究的高標準,同時項目的實質內(nei) 容反映了其對家庭因素在行為(wei) 幹預中重要性的認識。該研究預期將為(wei) 基於(yu) 家庭的攻擊行為(wei) 幹預提供強有力的實證支持,對相關(guan) 政策和實踐產(chan) 生重要影響。
3. 《Group Storytell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 Model to Reduce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Young Schoolchildren》(2018-2022)
這項同樣獲得研究資助局支持的項目開發並評估了基於(yu) 社會(hui) 信息處理模型的小組講故事幹預方案。項目創新地將敘事技術與(yu) 認知行為(wei) 理論相結合,幫助兒(er) 童識別和修正社會(hui) 信息處理中的偏差,特別關(guan) 注同理心和寬恕等親(qin) 社會(hui) 能力的培養(yang) 。該項目的完成為(wei) 導師近期發表的相關(guan) 論文奠定了基礎,其研究成果已經轉化為(wei) 可實施的幹預方案,顯示了導師研究的實用價(jia) 值和應用潛力。項目成果表明,講故事幹預對減少兒(er) 童攻擊性行為(wei) 具有顯著效果,特別是通過改善社會(hui) 信息處理和增強同理心實現行為(wei) 改變。
研究想法
1. 文化適應性攻擊行為(wei) 幹預研究
研究立意:現有的攻擊行為(wei) 幹預方案多源於(yu) 西方文化背景,需要係統研究如何將這些方案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特別是華人文化環境。
具體(ti) 方向:
- 開發文化敏感性評估工具,識別華人文化中特有的攻擊行為風險和保護因素
- 探索儒家價值觀(如孝道、和諧)如何融入幹預框架,增強幹預接受度
- 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家長參與幹預的模式差異及其對幹預效果的影響
- 設計針對華人社區的文化適應性幹預方案,並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評估其有效性
2. 數字技術賦能的攻擊行為(wei) 預防研究
研究立意:隨著數字技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普及,利用技術工具進行實時行為(wei) 監測和幹預具有重要潛力。
具體(ti) 方向:
- 開發手機應用程序實時監測青少年情緒和行為模式,及早識別攻擊風險
- 設計虛擬現實(VR)環境模擬社會衝突情境,提供安全的社會技能訓練平台
- 研發人工智能輔助的個性化幹預係統,根據青少年特點定製幹預內容
- 探索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在識別網絡攻擊行為模式中的應用,建立早期預警係統
3. 神經生物學與(yu) 社會(hui) 環境交互作用研究
研究立意:整合神經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方法,探索生物因素與(yu) 社會(hui) 環境如何相互作用影響攻擊行為(wei) 。
具體(ti) 方向:
- 研究壓力激素水平與社會支持如何共同影響反應性攻擊表現
- 探索基因-環境互動在攻擊行為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保護性環境因素如何緩解遺傳風險
- 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評估幹預方案對腦功能的影響,特別是情緒調節相關腦區
- 結合生物標記物和心理社會評估,開發多維度攻擊行為風險預測模型
4. 攻擊行為(wei) 的發展軌跡與(yu) 轉變點研究
研究立意:通過長期縱向研究,識別攻擊行為(wei) 發展的關(guan) 鍵轉變點和幹預窗口期。
具體(ti) 方向:
- 追蹤兒童從學前到青春期的攻擊行為變化模式,識別關鍵發展轉變點
- 研究學校轉換期(如小學到初中過渡)對攻擊行為變化的影響及相應支持策略
- 探索反應性攻擊向主動性攻擊轉變的預測因素和預防策略
- 開發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精準幹預方案,最大化幹預效果
申請建議
1. 學術背景準備
強化方法學訓練:
- 掌握混合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設計、縱向研究和定性分析方法
- 熟悉SPSS、R或Mplus等統計軟件,能夠獨立進行數據分析
- 了解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和實施的關鍵步驟和倫理考量
- 學習幹預研究的評估方法,包括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
理論基礎構建:
- 深入學習社會信息處理模型、認知行為理論和生態係統理論
- 理解兒童發展心理學,特別是社會認知和道德發展理論
- 熟悉攻擊行為的分類體係,尤其是反應性與主動性攻擊的區別
- 了解家庭係統理論和家長培訓的理論基礎
跨學科知識拓展:
- 學習與攻擊行為相關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知識
- 了解數字媒體對兒童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
- 掌握文化心理學相關知識,特別是文化因素對行為表達的影響
- 對社會工作實踐和幹預模式有基本了解
2. 研究經驗積累
參與(yu) 相關(guan) 研究項目:
- 嚐試擔任攻擊行為或欺淩相關研究的研究助理
- 參與學校或社區環境的行為幹預項目,獲取一線經驗
- 協助開發或評估幹預方案,了解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
- 參與縱向數據收集和管理,了解長期研究的複雜性
開展獨立研究嚐試:
- 在碩士階段完成與攻擊行為或幹預相關的研究論文
- 嚐試設計小規模的幹預方案並評估其可行性
- 進行文獻綜述或元分析,係統評估特定幹預方法的有效性
- 開發或驗證評估工具,如攻擊行為測量或社會信息處理評估工具
3. 申請材料準備
研究計劃精心設計:
- 確保研究問題與導師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特別是社會信息處理和幹預研究
- 提出創新但可行的研究設計,展示方法學嚴謹性
- 清晰闡述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強調對現有研究的貢獻
- 提出詳細的研究時間表和預期成果,展示規劃能力
個(ge) 人陳述戰略性撰寫(xie) :
- 展示對導師研究的深入了解,特別是其核心概念和方法論
- 闡明個人研究興趣如何與導師研究形成互補和延伸
- 說明自己的跨學科背景如何為研究帶來獨特視角
- 分享對實踐應用的關注,展示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幹預的意願
推薦信策略性選擇:
- 選擇了解你研究能力和潛力的學術推薦人
- 盡可能請有幹預研究或兒童行為研究經驗的教授撰寫推薦信
4. 麵試準備與(yu) 溝通策略
深入了解導師研究:
- 精讀導師近期發表的論文,特別是主要方法論和研究發現
- 了解導師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思考如何與這些項目產生協同效應
- 關注導師在學術會議上的演講內容,把握其最新研究方向
- 熟悉導師所在部門和學校的研究環境和資源
展示實踐導向思維:
- 準備討論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實際幹預方案
- 展示對研究倫理和文化敏感性的深刻理解
- 分享處理研究中實際挑戰的經驗和策略
- 表達對研究對象(兒童和家庭)福祉的真誠關注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會(hui) 學係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城鄉(xiang) 發展與(yu) 社會(hui) 治理研究。擅長運用定量與(yu) 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hui) 變遷和治理創新。在研究數字化時代社區參與(yu) 和社會(hui) 資本重構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國家獎學金和中國社會(hui) 學會(hui) 優(you) 秀論文獎。研究成果發表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