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留學生選擇走讀+寄宿家庭怎麽樣?

出於(yu) 對安全等因素的考慮,無數學子最終選擇到寄宿中學進修,但對於(yu) 走讀美高的寄宿家庭生活,你真的沒有一絲(si) 好奇嗎?寄宿家庭相比住校是否真的那麽(me) 不便?這期我們(men) 就來一起揭秘真實美國寄宿家庭生活,挖掘其中獨一無二的優(you) 勢吧~

01、概念科普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走讀學校一般並不會(hui) 為(wei) 學生提供住宿場所,未滿18歲的學生會(hui) 通過學校或住家機構找到寄宿家庭成為(wei) 自己的監護人並提供住所。寄宿家庭通常由當地家庭擔任,成員包括寄宿家庭父母及兄弟姐妹,是一個(ge) 能夠提供溫馨氛圍的港灣,幸運的話,還有可能和所在寄宿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在同一所學校上學。

這樣的環境乍一看無疑是英語及文化學習(xi) 的最佳場所,但現實情況往往複雜多變,由於(yu) 種種誤會(hui) 對學生造成困擾的例子也不勝枚舉(ju) ,寄宿家庭到底是絕佳的學習(xi) 場所還是麻煩高發地要怎樣在其中生活得如魚得水呢?老師在就讀美高時剛好選擇了寄宿家庭的生活,接下來就讓我們(men) 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吧~

02、對學生的整體(ti) 影響

語言的快速學習(xi) 需要在盡可能原生的場景中進行大量的輸入(聽、讀)、輸出(說、寫(xie) )練習(xi) 已是眾(zhong) 所周知的常識,這也是無數留學生選擇出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項針對留學生的調查中,研究人員表示無論通過開放式寫(xie) 作還是個(ge) 人采訪的調查形式,學生們(men) 都會(hui) 將提升語言能力作為(wei) 留學的一項重點目標(Knight & Schmidt-Rinehart, 2010)。

寄宿家庭生活可以提供的機會(hui) 與(yu) 此非常吻合,世界範圍的文化及語言學者已對寄宿家庭經曆能夠帶來的優(you) 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及分析。

綜合來講,寄宿家庭的優(you) 勢在於(yu) 能夠提供:

(1)更多利用目標語言交流的高價(jia) 值互動機會(hui) ;

(2)最近發展區內(nei) 的語言學習(xi) 經曆;

(3)與(yu) 文化背景深度連接的語言學習(xi) 過程;

(4)基於(yu) 寄宿家庭成員產(chan) 生的社會(hui) 關(guan) 係(Çakır, 2021)。

在抵達異國他鄉(xiang) 的初期,留學生們(men) 通常並不能夠快速結交到太多本地好友,此時,在寄宿家庭中留學生會(hui) 相對更容易在生活上的互動機會(hui) 中體(ti) 驗到本土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及特殊的文化場景。因此,對於(yu) 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寄宿家庭能夠將海外“求學”經曆升華為(wei) 海外“生活”經曆(Schmidt-Rinehart & Knight, 2004)。

03、生活場景解析

寄宿家庭所能提供的眾(zhong) 多生活場景中,晚飯時光的作用尤為(wei) 顯著。法國學者們(men) 在對留學生的研究中發現,相比任何其餘(yu) 本地小組,留學生會(hui) 花費更長的時間與(yu) 寄宿家庭進行互動,其中晚餐餐桌是互動交流的“第一線”(Diao et al., 2011)。更為(wei) 早期的語言研究中也指出,晚餐是認知社會(hui) 化發展的“源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Ochs和同事Taylor(1992)在對南加州中產(chan) 階級家庭晚餐時光交流內(nei) 容的分析中發現,晚餐時光的交流往往包含複雜且富有協作性的問題解決(jue) 表述方式,其中的要素包括觀點挑戰、觀點保護、及道德立場的修正。

更多家庭內(nei) 生活場景如茶歇、看電視、玩桌遊、處理生活雜務,及家庭外生活場景如購物、去餐廳吃飯、參與(yu) 音樂(le) 會(hui) 或聚會(hui) 、體(ti) 育運動、接送過程、甚至參與(yu) 婚禮,都可以為(wei) 留學生帶來不小的文化及語言學習(xi) 幫助。在由亞(ya) 利桑那大學學者進行的研究中指出,通過以上各類生活場景,留學生幾乎可接觸到全部寄宿家庭成員的社交網絡(Shiri, 2015)。

(Shiri, 2015, p.15)

上述表格為(wei) 對73名留學生進行寄宿家庭相關(guan) 調查問卷得出的結果,其中不難注意到70%以上的留學生為(wei) 寄宿家庭對融入本地社區及文化的幫助相關(guan) 項給出了“非常認同”的評價(jia) 。

當留學生在各生活場景中與(yu) 本土語言使用者進行交流時,將會(hui) 有更多機會(hui) 接觸到其運用與(yu) 麵部表情及音調甚至動作相關(guan) 的特殊方式進行表達的情況。而此類情況正是幫助學生發展生存性語言技能、彌補語言差距的絕佳機會(hui) (Çakır, 2021)。

經過大量的場景接觸,學生將提高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加深對自身文化背景及信仰的批判性思考,降低與(yu) 本地人交流的焦慮感,從(cong) 而更易開啟跳出“必要場景”外的對話(Cadd, 2012),最終發展出一種能夠在更加智慧的層次與(yu) 本地人進行深入且富有意義(yi) 的對話的自信感,而不隻受限於(yu) 課堂上的學習(xi) (Çakır, 2021)。

此外,對於(yu) 低齡留學經曆所產(chan) 生的長期影響的研究中指出,高中階段的留學經曆能夠顯著降低學生的種族中心主義(yi) 思維,並增加其國際化、全球化思維。文化包容度、對他國的尊重度、文化相對主義(yi) 意識、對和平協作的期望、與(yu) 外國人交流的期望、對國際事務的興(xing) 趣、及社會(hui) 或政治活動參與(yu) 度也將受到正向影響(Bachner & Zeutschel, 2009)。

04、個(ge) 人經曆回溯

細細思考,上述研究所得出的寄宿家庭相關(guan) 優(you) 勢其實在老師的高中生活中也都有所體(ti) 現。最初到達紐約州時,其實與(yu) 校內(nei) 同學並不會(hui) 進行非常深度的交流,在校交流的內(nei) 容大多會(hui) 被課堂主題和休息時長所限製。此時每天晚上回到寄宿家庭後的晚餐時光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

在晚餐時,寄宿家庭的媽媽會(hui) 為(wei) 全家人做好飯,之後全家會(hui) 坐在一起享用並交流每天發生的各類事件。最開始由於(yu) 自身並不太流暢的口語,老師確實會(hui) 表現得較為(wei) 靦腆,但日日如此的過程和可口的美食令老師逐漸打開了心扉,也開始加入討論自己的生活感受。

晚飯時光後,一般和寄宿家庭的父親(qin) 一起健身,或是和全家一起看電視。此外,周末的時光會(hui) 更加豐(feng) 富,全家會(hui) 一起進行登山、采摘、燒烤、購物、做衛生、及為(wei) 家庭成員的比賽助威等活動,甚至會(hui) 一起去看望家中的長輩或參與(yu) 親(qin) 戚、同學的聚會(hui) 。

回想一下,其實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幾乎與(yu) 寄宿家庭的親(qin) 戚、朋友、鄰居全部見過至少一麵。由於(yu) 見麵次數較多,於(yu) 家中長輩及鄰居和他們(men) 的孩子會(hui) 更加熟悉,閑暇時光的下午至會(hui) 帶著鄰居的弟弟妹妹們(men) 一起在社區內(nei) 玩耍,這些無形之中發展起來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其實為(wei) 老師後續社區服務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在大量接觸寄宿家庭親(qin) 朋好友的過程中,總會(hui) 一起談論到的問題就是如“在中國你們(men) 的生活是怎樣呢?”這類對不同文化的好奇性提問。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受到敵意或歧視,反而在老師分享了自己在中國的經曆後,會(hui) 聽到對方分享美國的做法,進而激發雙方對兩(liang) 國文化更加深度的理解。

整個(ge) 日常交談過程使我對於(yu) 自身有些蹩腳的口語也慢慢放鬆了下來,通過觀察、學習(xi) 他人本地化的語調、表情和肢體(ti) 表達漸漸融入了本地的生活之中,在學校與(yu) 同學的關(guan) 係也變得更加融洽。

05、疑問剖析

在看到寄宿家庭優(you) 勢相關(guan) 研究,也聽到老師對自身經曆的分析後大家可能會(hui) 想到:既然在寄宿家庭中生活對語言和文化學習(xi) 有著如此多的受益點,那為(wei) 什麽(me) 還是會(hui) 聽到一些如進入寄宿家庭後感覺孩子語言提升不大,與(yu) 寄宿家庭關(guan) 係也較為(wei) 平淡的案例呢?

對此,來自阿什蘭(lan) 大學和中密歇根大學的學者對90名留學生及其寄宿家庭成員進行了調研訪談,發現問題就出現在寄宿家庭和留學生雙方並不充分的溝通上。

從(cong) 寄宿家庭給出的視角中發現,留學生好像非常繁忙,每次出現就如同隻是“在麵前經過”一般沒有交流就匆匆投入自身的其他活動。從(cong) 留學生的視角看,大多數人會(hui) 認為(wei) 是寄宿家庭並沒有對自己進行足夠的活動邀請(Schmidt-Rinehart & Knight, 2004)。

另一項相關(guan) 研究顯示,語言學習(xi) 能力不足的學生在進入擁有源源不斷語言輸入的新環境時,容易因為(wei) 自身受限的語言能力懼怕在交流過程中產(chan) 生錯誤,從(cong) 而逃避本可能練習(xi) 並獲得反饋的寶貴機會(hui) ,相比之下,更加富有語言學習(xi) 經驗的學生能夠更好地管理由自身產(chan) 生的阻礙(Rivers, 1998)。

這點在老師之前對自身經曆的分享中有所體(ti) 現,即使在國內(nei) 自己的英語成績並不差,真正麵對高中和社區內(nei) 的本土居民進行表達時還是會(hui) 感到有些害羞的。這確實會(hui) 導致對於(yu) 一些話題的簡短回答,甚至會(hui) 用裝作沒有聽到來進行逃避。

位於(yu) 日本東(dong) 京的立命館大學附屬高中對寄宿家庭中家長和留學生的對話模式進行分析後發現,留學生在初期與(yu) 寄宿家庭家長進行對話時通常在打招呼後並不會(hui) 作出跟隨性提問(Pryde, 2014),即使寄宿家庭作出積極回應,留學生的回答也略顯簡短。

1. S: hello

學生:你好

2. HM: hello, R how are you?

寄宿家庭母親(qin) :你好,R你好嗎?

3.S: I’m fine, thank you. F How about you?

學生:我很好,謝謝你。F你呢?

4.HM: Did you have a good Day?

寄宿家庭母親(qin) :你今天過得還好嗎?

5. S: yeah, not, a, but very tired.

學生:是的,不是,啊,但是非常的累。

6. HM: Oh, well, you can have a rest before dinner.

寄宿家庭母親(qin) :噢,那好吧,晚飯之前你可以先休息一會(hui) 兒(er) 。

(Pryde, 2014, p.499)

從(cong) 上麵這段在研究中引用出的典型對話可以看出,語言水平並不出色的學生在與(yu) 寄宿家庭的對話中很容易使用一些簡單的詞語或如“I’m fine, thank you. How about you?”這樣的定式。但其實在正常交流中被問到“你好嗎?”時,可以直接表達“我有些累,因為(wei) 今天…”,這樣更加明確地向寄宿家庭輸出自身信息,以便互相了解生活節奏。

學生在僅(jin) 僅(jin) 表達勞累感後,寄宿家庭自然也會(hui) 將話題盡快結束以讓學生得到充分休息,這也就不難理解為(wei) 何寄宿家庭會(hui) 感覺留學生“非常繁忙”,進而收回可能進行的話題或對一些活動的邀請,而留學生逐漸感到自己並沒有收到足夠的邀約了。

06、適應方法

那麽(me) 對於(yu) 選擇寄宿家庭作為(wei) 住宿方式的學生們(men) 該怎樣做才能有效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負麵循環呢?其實答案就是在與(yu) 寄宿家庭交流時放下對自己語言能力的不自信,即使是運用肢體(ti) 語言或借助詞典也要盡量將自己所想表達清楚。

寄宿家庭成員並非考官,在開啟一段對話後不會(hui) 給出明確的作答時間限製,也並不會(hui) 給對話打分,其與(yu) 留學生交流的主要目的也不過是希望更多了解對方的想法及生活節奏以便達成未來的相互適應。所以從(cong) 學生角度來說,自己本來就是語言學習(xi) 者,放鬆下來盡情利用寄宿家庭獨一無二的生活場景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就好。

同時,生活在一個(ge) 全球化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相信留學生們(men) 都或多或少接觸過一些美國大片或美劇,甚至曾閱讀過知名書(shu) 籍。可以以此為(wei) 切入點,詢問寄宿家庭成員對特定劇情的相應看法,找好方向開啟談話,以便快速了解一個(ge) 完全陌生的文化。研究表明,更高水平的文化適應程度與(yu) 更高水平的語言熟練度相關(guan) ,而對目標文化的抗拒將直接影響到對語言的學習(xi) 成果(Spenader, 2011)。

Reference

Bachner, D., & Zeutschel, U. (2009). Long‐term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youth exchang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 45-58. DOI: 10.1080/14675980903370862

Çakır, N.A. (2021). Study abroad in Turkey: the role of homestays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32(5), 525-546. https://doi.org/10.1080/14675986.2021.1966268

Cadd, M. (2012).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Native Speakers During Study Abroad.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5(2), 229-245. DOI: 10.111/j.1944-9720.2012.01188.x.

Diao, W., Freed, B., & Smith, L. (2011). Confirmed Beliefs or False Assumptions? A Study of Home Stay Experiences in the French Study Abroad Context.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tudy Abroad, 21, 109-142.

Knight, S.M., & Schmidt-Rinehart, B.C. (2010). Exploring Conditions to Enhance Student/Host Family Interaction Abroad.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3(1), 64-79.

Ochs, E., & Taylor, C. (1992). Science at Dinner. In C. Kramsch and S. McConnell-Ginet (Eds.), Text and Context: Cros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Study (pp.29-45).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Pryde, M. (2014). Conversational Patterns of Homestay Hosts and Study Abroad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7(3), 487-506.

Rivers, W.P. (1998). Is Being There Enough? The Effects of Homestay Placements on Language Gain During Study Abroad.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1(4), 492-500.

Schmidt-Rinehart, B.C., & Knight, S.M. (2004). The Homestay Study Abroad: Component of Three Perspective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7(2), 254-262.

Shiri, S. (2015). The Homestay in Intensive Language Study Abroad: Social Network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nd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8(1), 5-25. DOI: 10.1111/flan.12127

Spenader, A.J. (2011).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culturation: Lessons From High School and Gap-Year Exchang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4(2), 381-398.

最終,根據老師在寄宿家庭中的體(ti) 驗想要告訴各位對留學感興(xing) 趣的夥(huo) 伴們(men) ,文化適應度、社會(hui) 關(guan) 係、自身思維的開放度都是可以直接影響整個(ge) 留學生活體(ti) 驗的維度,而它們(men) 同樣也會(hui) 相互影響。選擇寄宿家庭生活意味著選擇了對本土文化更加深度的體(ti) 驗,對語言的鍛煉就交融在整個(ge) 融入的過程之內(nei) 。持放鬆心態多進行以理解為(wei) 基礎的互動才能保證最完整的體(ti) 驗。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國大學申請人數激增該怎麽麵對?

下一篇

GRE邏輯題大揭秘!一文get常見做題方法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