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men) 為(wei) 大家解析的是澳大利亞(ya) 莫納什大學創傷(shang) 與(yu) 成癮研究中心麵向全球招收的博士研究項目。
“PhD Scholarship – Trauma & Addiction”
學校及專(zhuan) 業(ye) 介紹
莫納什大學是澳大利亞(ya) 八大名校之一,在教學和科研方麵享譽全球。學校位於(yu) 澳大利亞(ya) 第二大城市墨爾本,設有藝術、商學、教育、工程、信息技術、法學、醫學、護理與(yu) 健康科學、藥學與(yu) 藥理科學等10大學院。在校學生超過8萬(wan) ,其中國際學生占比近30%,校園文化多元包容。
本博士項目依托莫納什大學醫學、護理與(yu) 健康科學學院下屬的東(dong) 部健康臨(lin) 床學院。學院與(yu) 澳大利亞(ya) 頂尖的成癮治療、培訓和研究中心Turning Point密切合作,在物質使用和成癮領域有深厚的研究積澱。
項目旨在探索創傷(shang) 與(yu) 成癮的共病機製及一體(ti) 化治療路徑。創傷(shang) 和成癮高度共病,在成癮治療人群中,約50%的人同時有創傷(shang) 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但目前缺乏係統的整合治療方案。
項目將從(cong) 神經生物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等多個(ge) 維度揭示共病的潛在機製,並探索藥物輔助精神治療等創新療法。學生有機會(hui) 參與(yu) 一線臨(lin) 床實踐和大數據分析,並有望在臨(lin) 床、科研等多個(ge) 方向發展。
申請條件
- 學曆要求:申請人需具有心理學、精神醫學或相關心理健康專業背景,並滿足蒙納士大學博士申請的最低學曆要求(詳見官網)。跨學科背景和實踐經驗者優先。
- 語言要求:母語非英語者需提供語言成績證明。申請人須滿足雅思總分6.5,單項不低於6.0,或同等語言證明。
- 研究經曆:有創傷、成癮或共病研究經曆者優先。熟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具備文獻檢索、數據分析、學術寫作等研究技能。
- 申請材料:需提交申請信(陳述研究興趣和讀博動機,不超1頁)、個人簡曆(含學曆、學術成就、論文發表等)、成績單等材料。
福利待遇
獲錄取的博士生將獲得莫納什大學研究生獎學金(MGRTP),免除學費,並提供生活津貼,2024年全日製標準為(wei) 每年35013澳元(稅前)。同時可獲得導師和團隊的全方位支持,有機會(hui) 參與(yu) 國內(nei) 外學術會(hui) 議、培訓和研討活動。Turning Point還提供機構的科研條件和臨(lin) 床實踐機會(hui) 。項目致力於(yu) 培養(yang) 未來該領域的領軍(jun) 人才,職業(ye) 發展前景廣闊。
項目導師介紹
項目由Shalini Arunogiri副教授擔任主要導師。Arunogiri博士是蒙納士大學成癮研究副教授,Hamilton中心臨(lin) 床主任,Turning Point臨(lin) 床與(yu) 社會(hui) 研究團隊戰略負責人。作為(wei) 一名臨(lin) 床成癮精神科醫生,她在酒精和藥物濫用(AOD)以及心理健康服務領域有豐(feng) 富經驗,研究聚焦於(yu) 物質使用障礙的新型治療及其與(yu) 共病精神疾病的整合治療。
根據研究方向,項目還將由Turning Point和蒙納士成癮研究中心(MARC)的跨學科導師團隊提供指導,打造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方案。
有話說
項目理解
本項目立足創傷(shang) 與(yu) 成癮這一跨學科交叉領域,旨在揭示二者共病的生物-心理-社會(hui) 機製,探索藥物輔助精神治療等整合治療新路徑。項目采用臨(lin) 床試驗、數據挖掘、實驗研究等多元化手段,有望在共病模型、幹預策略等方麵取得理論突破。研究成果不僅(jin) 能促進臨(lin) 床診療規範的革新,還可應用於(yu) 預防教育、政策製定等領域,在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減輕疾病負擔、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創新思考
未來項目可進一步拓展藥物基因組學、腦影像、數字醫療等前沿交叉方向,采用多組學整合、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創新技術手段,構建精準醫學框架下的個(ge) 體(ti) 化共病風險預測和千人千策幹預模型。
同時探索將研究成果向軍(jun) 隊、監獄、災後重建等特殊場景應用的可能性,並聯合心理危機幹預、毒品管控等部門建立多部門協同機製,進一步提升項目的實踐價(jia) 值。此外,可借助蒙納士大學的全球校友網絡和海外合作夥(huo) 伴,提升項目的國際影響力。通過與(yu) 法律、倫(lun) 理、經濟、社會(hui) 學等學科深度融合,項目還可催生醫學人文、創傷(shang) 經濟學等新興(xing) 交叉領域。總之,創傷(shang) 與(yu) 成癮研究大有可為(wei) ,需要持續的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創新實踐。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