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yu) 大家分享的是來自蘇州某國際學校,在2023-24申請季斬獲倫(lun) 敦大學學院 心理學專(zhuan) 業(ye) offer的劉同學,她說:“在我們(men) 探索生命的過程中,唯熱愛和真理不可辜負”。
01、學習(xi) 心理學讓我對自己和世界有了更全麵的認知
我申請的是心理學,這是一門使用科學研究方法去探索人類和動物行為(wei) 與(yu) 思想的學科,而我從(cong) 小就對人類在這個(ge) 社會(hui) 上的各種行為(wei) 、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很感興(xing) 趣。"為(wei) 什麽(me) 人們(men) 會(hui) 歧視他人?"、"社交媒體(ti) 上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那麽(me) 多爭(zheng) 論?"這些內(nei) 容初聽起來似乎更貼近社會(hui) 學的範疇,但心理學會(hui) 從(cong) 更為(wei) 個(ge) 人的層麵去探索並致力於(yu) 解決(jue) 人類社會(hui) 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板影響和親(qin) 社會(hui) 行為(wei) 的缺失等等。
除此之外,在我個(ge) 人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的問題與(yu) 疑惑,比如我和我媽截然相反的性格、我弟為(wei) 什麽(me) 更喜歡粘著我媽而不是我爸,都可以很好地借助心理學相關(guan) 理論找到答案。學習(xi) 心理學,讓我對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有了更加全麵的認知。綜合以上種種原因,讓我堅定地走上了這門探究人類行為(wei) 的學科~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申請UCL呢?其實原因很簡單——UCL心理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習(xi) 研究範圍很廣,甚至專(zhuan) 業(ye) 排名在全世界也是頂尖的,比如在2024年QS的學科排名中全英第三,世界第五。
圖片來源 QS官網
一開始我可能隻是衝(chong) 著專(zhuan) 業(ye) 排名高,但是通過做school research並與(yu) 升學導師深入討論與(yu) 了解後,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真正感興(xing) 趣的分支部分是社會(hui) 心理學和個(ge) 體(ti) 差異(social psycholog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正好也是UCL心理學的教學重點。並且UCL大三有psychology of climate change的相關(guan) 課程是我非常感興(xing) 趣的,也是我文書(shu) 提到的話題之一。於(yu) 是我便把目標鎖定在了UCL的心理學專(zhuan) 業(ye) 。
圖片來源 倫(lun) 敦大學官網
02、不斷打磨 做出取舍反思與(yu) 熱情都是文書(shu) 的關(guan) 鍵
因為(wei) UCL心理學不需要筆麵試,PS文書(shu) 就成了幾乎最重要的篩選標準之一。一開始我並沒有刻意地去搜集文書(shu) 素材,而是在高二期間找了一些網課進行自學,閱讀了一些JT微書(shu) 房裏的推薦書(shu) 目,比如Michael Hogg & Graham Vaughan的Social Psychology以及Daniel 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些都是和社會(hui) 以及認知心理學相關(guan) 的書(shu) 籍。
對神經科學和臨(lin) 床心理學感興(xing) 趣的學弟學妹,可以去看看Dr. Ramachandran的Phantoms in the Brain和Dr. Sacks的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入門書(shu) ,同時也可以在其中探尋自己對心理學這門學科最感興(xing) 趣的部分。
在前期素材積累階段,我準備了一本特別厚的筆記本用於(yu) 隨時記錄看書(shu) 時候的感想和收獲,這也方便了後續文書(shu) 寫(xie) 作的brainstorm。
不過文書(shu) 成稿的過程還是蠻suffering的,前前後後改了將近十稿。前麵幾稿內(nei) 容都是圍繞著我兩(liang) 次科研經曆(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主題展開的,但是後來考慮到整篇文書(shu) 都關(guan) 注在一個(ge) 在大學階段並不會(hui) 著重展開的話題上似乎不太恰當,於(yu) 是和升學導師討論後決(jue) 定重寫(xie) 。
推翻重來後我選擇了比較感興(xing) 趣的兩(liang) 個(ge) Social Psychology相關(guan) topics和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作為(wei) 文書(shu) 的三個(ge) 主題段落,開頭部分是一段ted talk來闡述是什麽(me) 引起了我對心理學的興(xing) 趣。
我學術段落的寫(xie) 作思路是由以下框架組成的:我做了什麽(me) (description)+ 我是怎麽(me) 做的(實踐過程)+ 我的感受或者想法是什麽(me) (有沒有我觀察到的問題或者覺得做的好或不好的地方)+我從(cong) 中明白了什麽(me) /有哪些可提升的地方+我獲得的技能如何更好地幫助自己完成在大學階段的學習(xi) /我所欠缺的地方是什麽(me) (經過大學的課程可以彌補我在哪些方麵的短板)。如果學弟學妹們(men) 不知道如何動筆,也可以參考借鑒找找靈感。
但由於(yu) 文書(shu) 僅(jin) 有的4000字符,完全不夠將這三個(ge) topics展開描述,導致寫(xie) 了兩(liang) 稿還是不太滿意。不完整的段落缺少了反思academic reflection的部分,可以說是比較大的瑕疵,所以最終我隻能忍痛割愛,把和其他兩(liang) 個(ge) topics難以串聯的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部分刪掉了。
當時真的非常不舍,但為(wei) 了整體(ti) 文書(shu) 的流暢性隻能這樣權衡啦。現在回顧自己的PS文書(shu) ,很慶幸保留下來的部分都是自己最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同時還能夠體(ti) 現我的學術實力以及對這門學科的喜愛。
03、實踐科研經曆給了我反思的空間激發了我深入學習(xi) 的熱情
高一的時候我和同學做過一個(ge) 關(guan) 於(yu) 旁觀者效應的課題研究,我們(men) 主要研究了導致旁觀者對網絡暴力袖手旁觀的相關(guan) 因素,例如同理心、人的性格、旁觀著人數等,並製作了視頻在社交媒體(ti) 跟網友們(men) 進行交流。當時我主要負責文獻綜述和數據分析的板塊,寫(xie) PS時回看了當時的研究報告,真的有些不堪回首哈哈哈,但這也留了很大的空間給我進行反思,並且激勵了我想要在大學階段學習(xi) 更複雜的數據分析工具等專(zhuan) 業(ye) 技能與(yu) 學術知識。
此外,我還參與(yu) 了一個(ge) 關(guan) 於(yu)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科研活動,期間完成了很多文獻分析和論文撰寫(xie) 的任務。雖然最終的成果也是可以在UCAS的申請材料中體(ti) 現的,但比起為(wei) 申請加分,更寶貴的是這段經曆讓我提前了解到大學是如何寫(xie) 論文、篩選文獻以及怎麽(me) 向導師present my project的。
除了這些科研實踐經曆,我也參加了John Locke論文寫(xie) 作活動,從(cong) 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信仰形成過程中自由意誌的作用,很高興(xing) 最終也獲得了shortlist。因為(wei) 對這個(ge) 話題很感興(xing) 趣,於(yu) 是把這段經曆也放進了PS,並與(yu) 之前讀過的書(shu) 本相結合闡述了我的個(ge) 人理解。
04、素材收集的多樣性拓展了知識麵遇到困難時積極麵對 與(yu) 內(nei) 心和解
我還是想跟申請同專(zhuan) 業(ye) 的學弟學妹們(men) 分享一些關(guan) 於(yu) PS文書(shu) 的經驗!其實PS素材收集有很多途徑,比較常見的方式是閱讀一些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和論文。但想要產(chan) 出一段充滿細節的academic reflection還是很艱難的,可能需要比較多樣的sources
我會(hui) 經常聽一些心理或人文學科相關(guan) 的podcasts,比如Philosophize this!和Closer to truth,覺得裏麵的觀點能給自己帶來挺多insights的。還有一些websites,可能是大學自己的研究,或者是一些學者的見解,都可以引發對這個(ge) 學科的思考。比如UCL大學官網裏就有一篇討論到nudging及其隱患的文章,我也在文書(shu) 中淺淺提到了。
此外UCL心理專(zhuan) 業(ye) 更新了語言要求,需要總分和單項過7.0,雅思盡早考出來也可以相對減輕申請季的壓力,同時證明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牛劍G5申請季中,遇到最大的挑戰可能就是會(hui) 陷入自我懷疑,內(nei) 心不斷反問自己"我付出了那麽(me) 多最終到底有沒有回報"。申請人文或社科的同學可能偶爾會(hui) 困惑:“自己研究的field有沒有實用價(jia) 值?”尤其是在一個(ge) 強調結果導向的環境中,各學科間那些隱性評價(jia) 差異可能變得尤為(wei) 顯著,甚至會(hui) 讓人懷疑當初的選擇。
特別是當我一個(ge) 人寫(xie) 文書(shu) 到深夜並翻來覆去地修改,花大量時間看一些不知道和最終結果會(hui) 不會(hui) 掛鉤的書(shu) 籍、網課、lectures, 記了滿滿一本裝滿知識的筆記本,有時心理會(hui) 很煩躁、會(hui) 想我真的能這樣一直堅持下去嗎?但後來還是和自己內(nei) 心和解了,因為(wei) 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我又對這個(ge) 世界和人類有了更深的理解”時,我非常富足!
Doing anything which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 bit better is always worthwhile. 這是我自學時看到劍橋教授對“為(wei) 什麽(me) 要去研究小嬰兒(er) 怎麽(me) 想”的個(ge) 人見解,我還挺受觸動的。也希望學弟學妹如果遇到一些世俗意義(yi) 上的“失敗”時,比如申請失利、錯過夢校等問題,可以少用類似“努力全都白費了”這樣結果導向的語句去否定自己這段時間的辛勤付出,而是多嚐試用“我真的從(cong) 這段經曆中學到了很多”這樣積極的反饋,去看待申請季這一段特別寶貴的人生經曆。
05、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因他人自亂(luan) 陣腳或妄自菲薄
我收到offer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當時看社交媒體(ti) 上已經有一些申請者陸陸續續拿到offer,自己挺慌張的,所以當郵箱跳出來的時候就”啊”一聲,內(nei) 心想著終於(yu) 來了!還是非常開心的,當晚都睡不著了
拿到offer後最想感謝的是申請季一直陪伴著我的朋友,特別感激她們(men) 在我心態崩潰時給予的鼓勵。我最好的朋友們(men) 都是申請美本的,她們(men) 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必因為(wei) 他人的步伐而自亂(luan) 陣腳,也不必因為(wei) 他人的成就而妄自菲薄。
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可能這個(ge) 申請季不是自己豐(feng) 收的季節,但每個(ge) 人的未來一定都能閃閃發光。最後也將這句話送給正在申請季奮戰的學弟學妹們(men) ,祝你們(men) 都能收獲自己理想的offer,並在未來閃閃發光!
*以上內(nei) 容來自個(ge) 人經曆,僅(jin) 用於(yu) 經驗交流分享,無任何商業(ye) 推廣意圖。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