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as,畢業(ye) 於(yu) 同濟大學德語專(zhuan) 業(ye) ,GPA2.3。半路出家轉專(zhuan) 業(ye) ,結果被CMU計算機係錄取,畢業(ye) 又進入Meta(原Facebook)工作。
聽起來是一個(ge) 坎坷的奮鬥故事。然而當我們(men) 采訪他,問他是不是在這條路上走得很艱難辛苦,有過無數個(ge) 內(nei) 耗焦慮的瞬間時,他卻問:“內(nei) 耗是什麽(me) 意思?”
Lucas,是我們(men) 見過最簡單的男生,沒有之一。
01、不知道該幹點什麽(me) 那就創業(ye) 吧
我本科學德語,成績不高,大二就創業(ye) 了。
創業(ye) 的契機是一天早上醒來,我和我的室友就覺得饑腸轆轆,因為(wei) 我們(men) 宿舍樓距離食堂很遠,到了還要排很久的隊常常導致上課遲到,於(yu) 是我們(men) 對著彼此默契地喊出“如果有人能送早餐就好了!”
那是一個(ge) 火熱創業(ye) 的年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餓了麽(me) 也是在那個(ge) 時候引爆流行,昭示著送貨行業(ye) 的興(xing) 起。我之前參加過一些商業(ye) 競賽,對創業(ye) 有點上頭,又想到課業(ye) 也不是很忙,於(yu) 是就和室友簡單謀劃後說幹就幹了。
我們(men) 的業(ye) 務在初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雖然規模小,覆蓋範圍隻是幾棟宿舍樓,但不用出門就能吃上熱騰騰早餐,需求還是很旺盛的。
我負責設計公眾(zhong) 號接單、傳(chuan) 單設計和供應商工作等活動,商業(ye) 模式是和供應商談,我們(men) 給供應商(校外早餐店)大量批發訂單,拿到批發價(jia) ;給客戶是正常市場價(jia) 格以及送貨服務,中間的差價(jia) 是我們(men) 的利潤。
幹了兩(liang) 個(ge) 月就賺了幾千塊,這一桶金讓我覺得,對於(yu) 創業(ye) 來說,隻要看準市場,哪怕是簡單直接的模式,也完全可以賺到錢。不過,雖然掙錢容易,但是掙大錢不容易,輕鬆地掙大錢更不容易。
我說的掙大錢,是擴大商業(ye) 規模,這需要魄力、頭腦還有執行力。而輕鬆地掙大錢,並不是指是否勞累,而是如何聰明地擴大規模。
我們(men) 的創業(ye) 最後失敗了,失敗的點正是在於(yu) 整個(ge) 流程全是我們(men) 親(qin) 力親(qin) 為(wei) ,以至於(yu) 在訂單量增加的情況下分身乏術,最終無法堅持。現在回憶起來,其實有很多解決(jue) 辦法,比如把送貨服務眾(zhong) 包出去;把訂單處理和分發通過 App 來解決(jue) 等等。
後來偶然間我看到一款和我們(men) 有相同商業(ye) 模式的早餐配送 App,叫西遊早餐。它的成功讓我意識到商業(ye) 和技術組合的力量。在技術支撐下,即使是一個(ge) 小團隊,也有很大的成功希望。
我大概就是這樣一個(ge) 先做,後琢磨的學習(xi) 方式吧。
02、計算機我是自學的
當時我德語學得很不喜歡,績點低,覺得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有壁。但內(nei) 心又有不服輸的一股勁,自信不比任何人差,也想做出些成就。於(yu) 是我開始尋找其他可能的路徑。
我研究了當下熱門的專(zhuan) 業(ye) ,比如谘詢、大數據和計算機。我愈發偏心很酷的計算機專(zhuan) 業(ye) ,仿若醍醐灌頂,覺得不能再渾渾噩噩,決(jue) 心認真朝目標努力。
那時候,我已經大三,同學們(men) 都在忙著學習(xi) 德語提升績點,或是找相關(guan) 實習(xi) ,夢想著進入寶馬、奔馳這類大型德企。我身邊沒有可以參考借鑒相關(guan) 經驗的學長老師,也沒有問老師。我一個(ge) 學渣,真不太會(hui) 跟老師打交道。
我就直接打開B站開始看視頻,自學。現在回想,如果我當時多問幾個(ge) 人,正常點的應該都會(hui) 阻攔我吧。
自學一開始還是挺 high 的, 但也很容易進入瓶頸,經常“收藏等於(yu) 學過”,周圍也沒有其他人跟我一起學,中間斷過好多次,也不知道自己學到啥水平了。 好在我後來“警醒”了。
我去找到一兩(liang) 個(ge) 比較好的基礎視頻,跟著學完,而不是心急地一次性看太多,畢竟一口吃不成個(ge) 胖子。我還會(hui) 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給自己源源不斷的動力,或者參與(yu) 簡單的kaggle競賽,得到一些實踐以及付出得到回報的成就感。
學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是時候出去練練了。
當然我還是有點策略的,沒有直接去投程序員的實習(xi) 崗位,而是選了和我的創業(ye) 經曆相對搭邊的谘詢。在實習(xi) 中,我快速補充知識,並且抓住機會(hui) 實踐運用我自學的內(nei) 容,進步速度和之前悶頭自學相比,是原來的十倍甚至百倍。
我用幾個(ge) 月就完成之前一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而這些都是置身於(yu) 環境中才能得到的快速飛躍。
實習(xi) 以後我開始全職做數據分析師,同時業(ye) 餘(yu) 時間繼續為(wei) 了AI程序員的目標而努力自學。但是感覺未知的東(dong) 西越學越多,慢慢地變得焦慮,感覺自己仿佛永遠是”沒有準備好“的狀態。
但同時,我發現當前的職位似乎不再能帶給我成長,這對我而言是更嚴(yan) 重的問題,我知道我必須得做出一些改變了。
於(yu) 是我開始海投簡曆,嚐試尋找機器學習(xi) 工程師的職位,結果也是不出意料地四處被拒,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個(ge) 大廠HR的聯係方式,對方卻直接告訴我——
“我們(men) 不考慮德語係的。”
但因為(wei) 最開始就是轉專(zhuan) 業(ye) 的背景,我對這些情況並沒有很意外,也就不是很氣餒。我的想法是各種麵試都是一次”小考試“,告訴我哪裏還不足,可以繼續提高。最後幸運的是通過內(nei) 推進入了一家上海的科技公司。
感謝AI那時沒有現在這麽(me) 火,負責人大概也看在內(nei) 推的麵子上跟我聊基本的技術問題,我都能回答上來,反應還比較快,又很願意學新的東(dong) 西(或許也是招到不到更好的人),我就正式成為(wei) 了一名AI工程師。
我終於(yu) 成為(wei) 了程序員
說實話,那時候的AI公司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有很大的生存壓力和不確定性。不過我心態還挺好,因為(wei) 我看老板也幹不出來呀。
我們(men) 做的產(chan) 品是有難度的,我們(men) 沒有辦法做到完美,但我不至於(yu) 氣餒,一個(ge) 是因為(wei) 我已經盡力了,另一個(ge) 是我覺得當前AI的局限是在於(yu) 整個(ge) 行業(ye) 技術,並不是我個(ge) 人能力的原因。
比如,當時我做的一個(ge) 給學校用的實驗考試打分係統,準確率也不是那麽(me) 高,客戶不會(hui) 直接用在考試上,而是在平時的教學練習(xi) 使用。所以行業(ye) 前景也並不明朗。
AI會(hui) 不會(hui) 是個(ge) 偽(wei) 賽道?
我費了半天勁,會(hui) 不會(hui) 走進死胡同呢?
雖然我是半路出家,但我看論文時,發現AI的技術迭代特別快,隨著時間推移,這個(ge) 賽道可能在後期慢慢會(hui) 從(cong) 沙裏淘金變成真正的金礦。
所以,我決(jue) 定加大賭注,行業(ye) 不成熟,我就繼續學習(xi) ,繼續打磨自己。我想到了去美國留學,真正學習(xi) 計算機這個(ge) 專(zhuan) 業(ye) 。
03、諸神之戰中我是又老背景又差的那個(ge)
程序員是個(ge) 青春飯,我入門本來就晚,再學兩(liang) 年,畢業(ye) 都快30了,我就不怕落後麽(me) ?
其實我都習(xi) 慣落後了。我從(cong) 大三才開始轉技術,別人可能從(cong) 大一,甚至中學就開始學計算機了。我花4年才達到別人剛畢業(ye) 的那個(ge) 水平。
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成長式的心態,一方麵,我更多的是跟過去的我比,隻要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就是OK的。
另外一方麵,我覺得人的成長曲線是先陡峭後平緩的,也就是說可能我花5年的時間,我花10年的時間,雖然花的時間比較久,但最後我總能達到別人的水平。
從(cong) 初中開始我就一直在訓練自己的這種心態。我高一高二成績普通,靠這樣的心態,高三一步一步爬到Top。在我看來,大多數人能力差別沒有特別大,影響成就的,其實是我們(men) 是否去做一些事。
我習(xi) 慣一步一個(ge) 腳印進步
我找到 機構 做留學申請,它是當時唯一一所沒有因為(wei) 我的背景薄弱就否定我的想法的機構。
當時我的 GPA 不高,並且本科德語係,程序員的工作都是在沒人聽說過的小公司。大部分中介看到我的背景就認為(wei) 我想申請計算機碩士是天方夜譚。
那時候,大家已經在用“諸神之戰”來形容 CS 了。學計算機,電子工程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人已經“人山人海”, 還有來自數學,物理專(zhuan) 業(ye) 來降維打擊的,轉專(zhuan) 業(ye) 怎麽(me) 也輪不到我學德語的呀。
但是在 機構,他們(men) 似乎看到了我身上更加底層的素質。我起初的選校是前50,我都覺得挺冒險了,隻有 10-20% 機率。但是我的輔導老師Linda 有天跟我說——
“Lucas,你應該寫(xie) 一寫(xie) 斯坦福的文書(shu) ”。
我就真的寫(xie) 了,當我寫(xie) 完斯坦福的文書(shu) ,我的心態也發生巨大改變。原先的我會(hui) 不自覺地把自己和傳(chuan) 統 CS 申請人比較,但 機構 讓我明白,我應該突出我的不同之處,而不是非把自己擠進我本不具備優(you) 勢的賽道。
比如,Linda告訴我,雖然我的本科GPA不高,但它隻能證明我在德語方麵的學習(xi) 情況,不代表我的計算機學習(xi) 能力,而錄取是綜合評估,實際在目標專(zhuan) 業(ye) 方向做了什麽(me) 比原專(zhuan) 業(ye) 的GPA更重要。而且,我的德語背景其實可以給項目帶來不同的信息,比如我的轉專(zhuan) 業(ye) 經曆以及自學的方法論。
在這裏,我意識到美國學校很看重學生的發展潛力,而我熱衷於(yu) 鑽研以及快速學習(xi) 的能力不錯。相比科班出生的競爭(zheng) 者,我有創業(ye) 經曆,經曆過BA和數據分析工作,且做過AI工程師,這些都是我具備的優(you) 勢。
在我目標高了以後,我開始嚐試更高格局的文書(shu) 。為(wei) 了寫(xie) 出理想版本,我看不少書(shu) 獲得insights,再結合自身情況思考,我發現如果從(cong) 現在申請的位置想未來20年,或者從(cong) 世界或者人類的角度去看,會(hui) 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正是這種差異化思維模式和寫(xie) 文書(shu) 時望得更遠的感覺,讓我最後成功進入CMU計算機係。
從(cong) CMU順利畢業(ye)
04我在Meta轉型
現在,我在Meta做機器學習(xi) 工程師。
我在這裏遇見了新的挑戰,比如,美國的團隊氛圍和國內(nei) 有很大區別。國內(nei) 的經理大多是project manager,即項目型經理,開會(hui) 時他可能會(hui) 更多地問你項目進展如何,最近哪些項目遇到什麽(me) 問題之類。
但在美國,出現更多的是people manager,他更多關(guan) 注你在團隊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自己有所成長,驅動力是否足夠等。
因為(wei) 這裏的經理處於(yu) 輔助地位,所以平時工作我擁有更多主動權。在這裏工作需要很強的自我驅動力,我正在習(xi) 慣做一個(ge) 領導者,而不是執行者。除了技術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溝通能力,也很重要。
我目前的小目標是提升我的溝通能力。因為(wei) 我的性格內(nei) 向,和同事溝通交流時總是很難跟上他們(men) 的節奏。有時候他們(men) 會(hui) 講一些他們(men) 高中大學的事情,我沒有經曆過,以至於(yu) 不太理解他們(men) 到底在說什麽(me) ,get不到點在哪裏,社交變得很尷尬。
不過,值得寬慰的是,公司希望每個(ge) 人做自己,不會(hui) 強迫我社交。當然我在努力和同事一對一交流建立聯係,這也是我更舒服的溝通模式。
另一個(ge) 我正在努力適應的,是美國的工作交流方式。我已經習(xi) 慣大家在開會(hui) 交流反饋信息比較直接,如果哪個(ge) 創意不能落地,別人就會(hui) 說“你這個(ge) idea不行”,幹錯利落將想法否決(jue) 。
但同樣的情況放在美國,你的上司會(hui) 先把你結結實實肯定一頓,然後再非常委婉遺憾地告訴你這個(ge) 方案不行,這就需要對自己比較清晰的認知(別被彩虹屁蒙蔽了)。
不過,我認為(wei) 這個(ge) 差異對新人來說比較友好,因為(wei) 每個(ge) 方案提出來,它並不一定就哪裏都好或者哪裏都差,被全盤否定或肯定。
它一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而你的上司確實會(hui) 看到你做的好的地方和壞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能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又不會(hui) 到懷疑自己的地步。
總體(ti) 來說,在入職Meta後,我對我正在走的這條路更加具備信心。
對於(yu) 未來,我沒有很明確的設想。我的OPT隻有3年,到時候留在美國,還是回國都有很大不確定。我隻想想一步一個(ge) 腳印把眼前的事做好,就這樣。
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真實的故事,而且也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不斷探索、為(wei) 自己做出選擇找到方向的“案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