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多變,儲(chu) 才為(wei) 急。“自強首在儲(chu) 才,儲(chu) 才必先興(xing) 學”在移動互聯網革命尚未落幕,人工智能激蕩而起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nei) 涵和使命,呼喚新的教育形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以民族振興(xing) 為(wei) 精神起點,回應國家戰略需求,應對世界時局之變,是獨特而重要的教育使命。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識別和探索,更需要學校以戰略眼光、創新的體(ti) 製和優(you) 質的資源予以培養(yang) 支持。國際學校,天生麵向世界,具有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優(you) 勢,肩負著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yang) 的使命。作為(wei) 引領全國教育風向的北京公立國際部,聯動科研領域傑出專(zhuan) 家,整合國內(nei) 外高端教育資源,打造專(zhuan) 項實驗室,拓展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深度和廣度,具有突出的啟示和示範作用。
1、選拔標準“多一扇窗”,評價(jia) 機製“多一把尺”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作為(wei) 現實而緊迫的話題,涉及多學段、各環節、全要素、多主體(ti) 。雖然在理論方麵尚未成熟,標準也無法統一。但在實踐層麵,北京各公立國際部已開始通過探索,摸索出人才培養(yang) 的路徑和方法。
拔尖創新人才既包括高素質綜合人才,又涵蓋重點領域專(zhuan) 業(ye) 人才。因此,如何選拔人才,激發個(ge) 人特質,除了考試之外,還需要“另一把”尺子,建構有利於(yu) 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鼓勵創新,讓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有發展的機會(hui) 。
在選拔拔尖創新人才方麵,美國本科的錄取要求往往成為(wei) 北京公立國際部評估標準的重要參考。除了學術嚴(yan) 謹性、年級排名、在校成績、標化考試成績、文書(shu) 和推薦信等學術標準之外,世界頂尖大學的錄取標準/招生要素中,課外活動、天賦特長、個(ge) 性成為(wei) 重要的非學術標準。北京公立國際部將未來大學的遴選標注提前到初高中時期,對每位學生的綜合素養(yang) 進行全麵評估,甄別未來創新人才。
人大附中ICC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yang) 已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利用高端實驗室作為(wei) 重要優(you) 質資源,打通早培班和ICC後,人大附中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已取得顯著成果——2022年,在北京市英才計劃356人入選名單中,人大附中占據29個(ge) 席位,ICC便占據23席。
【英才計劃】
“英才計劃”即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yang) 計劃,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組織開展。目的在於(yu) 選拔一批品學兼優(you) 、學有餘(yu) 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使中學生感受名師魅力,體(ti) 驗科研過程,激發科學興(xing) 趣,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誌向,進而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you) 秀中學生,並以此促進中學教育與(yu) 大學教育相銜接,建立高校與(yu) 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yang) 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有效模式,推動高校和中學聯合培養(yang)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常態化、製度化,為(wei) 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不斷湧現和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hui) 氛圍。
2、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項目基地,實現人才能力從(cong) “高原”到“高峰”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具備知識的廣度和多學科交叉視角,經緯縱橫,兼顧不同的觀點,以更加全麵的眼光看待世界,才能真正具有國際視野。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創設創新環境,以培養(yang) 學生探究、創新、個(ge) 性的表達為(wei) 導向,有效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打通從(cong) 知識體(ti) 係到實踐應用的貫通路徑。
2019年,北京一零一中學校延續紅色基因,承載複興(xing) 之夢,成立英才學院。近幾年,學校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基地”,匯聚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專(zhuan) 家力量,設立高端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從(cong) 課程、資源、組織、教學等多個(ge) 方麵,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得到充分的、持續性的、個(ge) 性化的發展。
2020年,北京市十一學校國際部設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計劃”,包括:英才計劃、後備人才拔尖計劃、後備人才早期培養(yang) 計劃、翱翔計劃以及校外高端實踐基地培養(yang) 項目。計劃主要針對基礎學科能力出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工程學、經濟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等),有明確研究課題方向,參與(yu) 過項目課題研究的學生。入選學生被推薦進入高校、研究所的實驗室從(cong) 事前沿科學研究活動,在研究過程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實驗操作技能、數據分析方法及論文撰寫(xie) 技巧。
圖源:啟航遠翥
八一學校國際部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項目,具有理工學特色的育人模式。國際部創立初心,即是培養(yang) 能夠進入世界一流學科繼續深造的科技後備人才。因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you) 勢基礎學科引領下,學校創建青年英才培養(yang) 基地,建立重點培養(yang) 拔尖學生的體(ti) 製機製,吸引優(you) 秀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良好氛圍。
3、創新課程體(ti) 係,打造頂尖課程資源
課程體(ti) 係的建設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中的“築基性工程”,需要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一流核心課程,並融入世界性、前沿性的創新要素,才能回應時代對人才能力的需求。
由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2025人才十大核心技能中,“解決(jue) 問題”和“批判性思維”被雇主認為(wei) 在未來五年的重要性將會(hui) 最快增長。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能力和剛需,也是課程體(ti) 係創新的重要方向。打造創新性、多元化的課程體(ti) 係,能夠讓學生建立批判性和辯證分析的能力,通過不同學科知識體(ti) 係找到解決(jue) 問題的多元路徑,並從(cong) 中找出最具創造性和獨特視角的解決(jue) 方法。
自成立以來,北師大實驗國際部以連續9年升學成績全國第一、多次創造全國升學記錄的輝煌成果彰顯其強大的教育教學實力與(yu) 國際教育水平。國際部堅持致力於(yu) 培養(yang)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堅實學科基礎、創新審辨思維的國際型人才。通過持續的課程改革,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具有校本特色的“4+4”課程體(ti) 係,並不斷通過學術治理體(ti) 係改革聚焦創新人才培養(yang) 。
作為(wei) 國內(nei) 成立最早、規模最大、開設國際高中課程最多的公辦學校,人大附中相繼引入A-Level、AP和IB課程,在國際知名大學中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和校友資源。以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為(wei) 最終目標,人大附ICC持續進行課程改革,構建“全麵而有個(ge) 性化發展”的課程體(ti) 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大附中的早培項目在個(ge) 性化設置課程和因材施教方麵的心得和經驗,以涵蓋8大學科門類50餘(yu) 種特色研究課為(wei) 最大亮點和特色課程,人大附中ICC讓每個(ge) 學生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個(ge) 性得到充分發揮。
圖源:人大附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ICC
北京一零一中學國際部開設拔尖創新課程,實行混齡、跨學段、跨校區、線上線下相結合、項目式學習(xi) 等靈活學習(xi) 方式,深度開發學生潛能,使具有創新潛質的青少年在自己感興(xing) 趣和擅長的領域得到長足發展。
北京中學國際部聚焦學術能力和科研素養(yang) ,持續創新課程體(ti) 係,搭建科研平台,以獨樹一幟的科研特色和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在AP課程與(yu) 五大拓展課程係統的技術上,學校開設了基於(yu) 大學專(zhuan) 業(ye) 導向的研究型課程(MFP)、英才學者科研課程、腦科學課題研究等,提升科研能力。
4、聯動國國內(nei) 外資源,培養(yang) 中國拔尖創新人才
作為(wei) 國際學校,在聯動國內(nei) 外優(you) 質學術資源,跟進世界前沿研究領域方麵有著天然優(you) 勢。與(yu) 世界頂尖高校、高中開展合作交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接軌國際。與(yu) 高新技術企業(ye) 合作則能夠為(wei) 學生提供先進的研發設施、實驗室和技術平台以及創新環境。通過鏈接國內(nei) 外資源,以差異帶動差距,以資源驅動人才培養(yang) 。院校合作、校企聯合、產(chan) 教融合,也將圍繞中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集多方合力,實現貫通培養(yang) 。
人大附中ICC早在十幾年前就把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資源進行打通,邀請國內(nei)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業(ye) 界單位群策群力,更借助背靠中國人民大學府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與(yu) 相關(guan) 院係學科進行深度交流與(yu) 合作。在科技創新領域,學校請來了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學中心等單位的院士、教授,一起就科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yang) 展開討論。
圖源:人大附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ICC
北京一零一中學國際部先後與(yu)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計算所、軍(jun) 事科學院、騰訊、小米、字節跳動等單位合作,建設高端實驗室。比如:英才學院與(yu) 與(yu) 北大前沿計算中心、騰訊公司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與(yu) 中科院計算所合作建立芯片與(yu) 計算思維實驗室,與(yu) 軍(jun) 事科學院、航天東(dong) 方紅公司合作建立航天科學實驗室,與(yu) 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建立先進智能車輛技術實踐基地,與(yu) 清華大學合建腦認知科學實驗室,與(yu) 軍(jun) 事科學院戰爭(zheng) 研究院合建未來戰爭(zheng) 構想實驗室等。
北京一零一中學國際學英才學院更多實驗室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離不開具有全球視野和影響力的學術導師的引導和認可。北京中學國際部通過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進校園、院士開學第一課、BA大講堂、中外教師STEM教學、構建未來理想學校學術研討會(hui) “圓桌論壇”等方式,為(wei) 學生創設與(yu) 頂尖專(zhuan) 家麵對麵交流的機會(hui) ,讓當代卓越科學家與(yu) 未來創新人才對話,拓展學術視野,為(wei) 學生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奠定基礎。
八一學校依托紅色基因,與(yu) 國內(nei) 外頂尖高校深度合作,為(wei) 學生提供高端科研資源。明確學術發展路徑,強調實踐與(yu) 創新,培養(yang) 未來科技領軍(jun) 人才。國際部教師以專(zhuan) 業(ye) 熱情助力學生成長,深化科學人文教育。未來,與(yu) 國內(nei) 外高校持續合作,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共築科技教育強國夢!
人工智能時代,創造性工作的需求增長,細分工種愈發細密,畢其功於(yu) 一役的時代已近尾聲,終身學習(xi) 持續創新才是王道。如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也終需回歸教育的沃土。作為(wei) 國際學校,理應擔當國際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重任,甄別未來人才,培養(yang) 創新英才,以教育滋養(yang) 生命,以教育增進智識,以教育麵向未來。
*文中資料皆來源於(yu) 各學校官方公眾(zhong) 號,如有出入,歡迎補充指正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