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真相是怎樣的?

這篇文章獻給那些正在糾結要不要讀博甚至紮根學術界的同學,希望給你們(men) 一些借鑒。我周圍很多學術一般的人,混到畢業(ye) 就立即離開學術界了;學術做得好的人則更加難以決(jue) 定,因為(wei) 有來自周圍人和前輩對你學術能力的認可和殷殷期待,還有博士研究成果的潛在價(jia) 值,所以“是否離開學術圈”很難下最後的決(jue) 心,沉沒成本更高,糾結也主要是這個(ge) 原因。

直到有一次去參加工業(ye) 界的科技交流會(hui) ,讓我跟他們(men) 有了很多深入和私下交流的機會(hui) 。也看到了他們(men) 身上很多普遍的特點。那種輕鬆快樂(le) 的氛圍讓我耳目一新,原來這才是人該有的樣子。

與(yu) 我周圍學術圈的人相比,他們(men) 沒有焦慮,沒有自戀,沒有控製欲,沒有虛榮心,沒有權威感,反而是更有同理心,對人更開放,更包容,更有遠見,更有智慧。這是發生在我人生中的巨大轉變點之一,是顛覆認知的體(ti) 驗之一。

以前在學術圈,大家普遍有一些認知偏差。包括我的導師也幾乎每次都跟我說:學術圈比工業(ye) 界門檻更高;學術圈做的都是高大上的,業(ye) 界做的都是髒活累活。在這之後,我終於(yu) 下定決(jue) 心真正開始尋找工業(ye) 界的工作。並且頻繁與(yu) 業(ye) 界人士交流,徹底地扭轉認知,並徹底告別學術圈思維方式,完全以工業(ye) 界的思維方式進行簡曆和麵試等各個(ge) 環節的準備。

有一些學術圈的真相你必須要知道:

1.你以為(wei) 學術圈是神聖的殿堂,其實是個(ge) 等級森嚴(yan) 的封閉小圈子。很多研究方向在做的團隊在全球就幾個(ge) ,基本上這個(ge) 課題方向的科研成果都是他們(men) 承包了的。

2.你以為(wei) 讀研讀博能成為(wei) 高貴的科學家,其實漸漸成為(wei) 了論文作家。

3.你原本以為(wei) 你精心構思的idea是開天辟地,卻發現上個(ge) 世紀就有人做過了。

4.你以為(wei) 一些新興(xing) 學科很前沿,很高深,其實是新瓶裝舊酒,是三十年前做爛的東(dong) 西改了個(ge) 高大上的名字。

5.你以為(wei) 交叉學科是思維的碰撞,其實是兩(liang) 個(ge) 領域沆瀣一氣,排列組合,互相灌水。

6.你以為(wei) 創新應該是新理論,新方法,新性能,其實是炒菜,是煉丹,是排列組合。

7.你以為(wei) 你已經做好準備在學術的海洋攻堅克難,硬骨頭,其實跟風灌水炒作發流水線文章的人過的比你舒服。

8.你以為(wei) 學術必定是拓寬現有知識的邊界,其實好多研究是知道答案湊過程,是先射箭再畫靶,是東(dong) 拚西湊出一篇論文。

9.你以為(wei) 做科研必須具有批判精神,其實你誰也不敢批判。看看你在論文introduction裏麵介紹別人工作時那個(ge) 唯唯諾諾的樣子吧,反複想:“這個(ge) However 放這裏是不是措辭太嚴(yan) 厲了,萬(wan) 一編輯把論文送到這個(ge) 人手裏怎麽(me) 辦啊?可是這個(ge) 人的工作真的有這個(ge) 問題啊,好想批判他呀。唉,算了算了……”。再想想你在回複審稿人意見時那個(ge) 點頭哈腰的狼狽樣吧,心裏想的是:這個(ge) B懂個(ge) 毛線,鍵盤上敲的是:感謝您的寶貴建議,對我們(men) 的文章幫助非常大,我們(men) 已經按照您的要求.。

10.你以為(wei) 隻有底層科研民工才灌水發恰飯文章,其實好多大佬之所以成為(wei) 大佬,是憑借灌水上位,隻是後者更精明,更善於(yu) 包裝。

11.你原本以為(wei) 某些高分期刊(會(hui) 議)上麵的文章都是優(you) 秀工作其實裏麵混進去了太多遠不如自己工作的水文,可偏偏自己投過去老是被拒。

12.你以為(wei) 讓你導師眼裏有光的課題是你未來努力的方向,其實這隻是他畫的大餅。

13.你以為(wei) 導師給你分配了一個(ge) 全新的課題是對你的另眼相看,其實你隻是組裏第一個(ge) 做這個(ge) 方向的炮灰。

14.你以為(wei) 985本科畢業(ye) 的你在讀博路上也必定是傲視群雄,其實自己科研做不過本科出身遠不如你的同門。

當然以上也隻是代表部分學術圈的現狀,也有很多學校、課題組的學術氛圍是非常不錯的,這個(ge) 最關(guan) 鍵還是看導師,導師往往會(hui) 起到決(jue) 定性作用。

最後我想引用ChatGPT之父Sam Altman在采訪中說的一句話:“I think you want to look for the intersection of what you're good at, what you enjoy, and where you can create value for the world.” 翻譯過來就是:“選擇你擅長的、你喜歡的、能為(wei) 社會(hui) 創造價(jia) 值的交集。”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我應該屬於(yu) “不太擅長搞學術”;關(guan) 於(yu) “喜歡”,也不太享受絞盡了腦汁去回複審稿人的意見,我反而更希望自己能在一個(ge) 團隊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關(guan) 於(yu) “價(jia) 值”也真的很難很難,如果我選擇留在學術界,好像跟這三者都占不了邊,那我肯定會(hui) 非常痛苦,所以我最終選擇了就業(ye) ,大家也可以參考下來做選擇。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哈佛國際評論》學術寫作挑戰賽定製一對一輔導課程

下一篇

2024 年秋季世界學校辯論錦標賽 (WSDC)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