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的甘華田教授提出應當建議多元化的用人評價(jia) 體(ti) 係,來摒棄學曆歧視現象,同時應建立學曆歧視舉(ju) 報機製。
此提議一出,立刻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有不少人讚同甘教授的提議,覺得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最合理的錄用方式,也有人疑惑如果不看學曆到底怎麽(me) 比較求職者的水平高低。今天這期文章,我們(men) 就來好好梳理一下“學曆歧視”現象背後的成因,以及這套反學曆歧視舉(ju) 報機製可不可行。
“學曆歧視”成因
學曆歧視”由來已久,並非近些年才有的現象,成因如下:
名師出高徒效應:自古以來,讀書(shu) 人就有師承、書(shu) 院等區別,師承大儒的學子天生就容易受到追捧,而寒門學子求路無門則是常態,因為(wei) 大家更願意相信名師出高徒而不是自學成才。
放到現代,一所所名譽聲望不同的大學是畢業(ye) 生的“名師”,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ye) 生天然受到學校光環加持,在就業(ye) 市場相較於(yu) 普通本科畢業(ye) 生更有優(you) 勢也就不難理解。
哪怕是自身畢業(ye) 學校不太好的老板,麵對著名校畢業(ye) 生和自己學校的師弟師妹,可能也會(hui) 偏向於(yu) 前者。
大學入場門檻:我國推行的是高考製度,進入大學的主流通道還是通過高考,盡管地區之間的入學難度差異略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考能進入到哪所大學,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ge) 人的學習(xi) 能力,而學習(xi) 能力通常又與(yu) 智商、逆商等素質正相關(guan) ,所以,畢業(ye) 學校確實能夠反映畢業(ye) 生的平均素質水平。
既然平均素質能力有差距,同樣的工資水平,用人單位為(wei) 什麽(me) 不選擇顯然“性價(jia) 比”更高的高學曆人才呢?
選人機會(hui) 成本:錄用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是所有用人單位的共識,但怎麽(me) 評判人才素質及能力差距卻是大難題,而綜合素質和能力是一個(ge) 極難量化的指標,想要完完全全對比候選人之間的能力素質差距耗時耗力還不一定正確。
但學曆作為(wei) 擺在明麵上的明晃晃的招牌,學校的差距是可以用指標量化的。用人單位選用學曆作為(wei) 篩選標準,其實是他們(men) 選人機會(hui) 成本最低的選擇。
“學曆歧視”能夠被杜絕嗎?
根據上述的分析,小e認為(wei) 短時間內(nei) 學曆歧視的現象還是會(hui) 繼續存在,但它被頻繁提及關(guan) 注就表明,這種現象的消退可能開始了。
首先,幾千年流傳(chuan) 下來的“名師出高徒”觀念很難在短時間內(nei) 改觀,既然能夠流傳(chuan) 千年,自然是有其合理性存在的原因。
再者,盡管很多人說高考不公平存在漏洞,但它依舊是目前公認最公平有效的人才選拔機製,想要用一套更公平有效的機製來替代高考絕非易事。既然它公認有效,那結果也依舊會(hui) 被認可。
最後,學曆作為(wei) 篩選標準,在短時間內(nei) 具有不可替代性,用人單位也很難接受其他選拔機製帶來的機會(hui) 成本增加。
但是,我們(men) 也看到,隨著社會(hui) 整體(ti) 學曆水平的提高,學曆與(yu) 能力掛鉤的印象正在淡化。一來,由於(yu) 高等教育的普及伴隨著出生人口的減少,新一代國人的受教育機會(hui) 已經顯著提高,盡管高端教育資源依舊很稀缺,但小e相信現在應該沒人覺得能上大學會(hui) 是一件了不得的難事。再者,現在出國鍍金對於(yu) 一個(ge) 中產(chan) 家庭來說也不算一件登天的難事,大部分家庭咬咬牙還是能夠支持子女去國外混一個(ge) 相當不錯的學曆。學曆作為(wei) 敲門磚的含金量,其實隨著時間推移一直在縮水。
“學曆歧視”舉(ju) 報機製有效嗎?
先說結論,或許會(hui) 在明麵上有一定效力,但很難對深層次的“學曆歧視”有影響。
首先,學曆作為(wei) 選拔條件並非私人企業(ye) 雇主所獨有,很多大型國企、事業(ye) 單位甚至政府部門在選拔高級人才時都會(hui) 明確目標學校清單,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選調生考試。
想要推行這套機製,首先要直麵的上級部門的壓力就不小。
其次,學曆歧視如果不擺出來隻是暗地執行的話,這套舉(ju) 報機製的舉(ju) 證十分困難。例如,明麵上歡迎大家都來投遞簡曆,但用人單位背地裏把學曆差的簡曆直接扔掉的事情也不少見,這怎麽(me) 有效舉(ju) 證?
最後,如果真的強調不能以學曆作為(wei) 選拔門檻,恐怕寒門學子更難有出頭之日。
到時候找工作更多靠的就不是真才實學,而是背後門門道道的關(guan) 係網了,正如過去的幾千年的社會(hui) 現狀一樣。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內(nei) 容了,你對建立“學曆歧視”投訴舉(ju) 報機製怎麽(me) 看呢?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