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我背景都這麽(me) 好了,你還能給我什麽(me) 幫助?

聽到這句話,不用猜,基本是浙大、清華、同濟這些頭部高校學生說的。

普通學生還在焦慮如何刷高績點。內(nei) 卷?已經被他們(men) 玩膩了。

#1現在的保研內(nei) 卷,都是名校生玩剩的

大部分同學對保研內(nei) 卷的想象,來源於(yu) 高績點、和老師打好關(guan) 係、拿到優(you) 秀推薦信、順便跟著進課題組做些小貢獻。

上述種種,對頭部985的學生來說早就不新鮮了。

比如“取消績點”、“反GPA”,最早就出現於(yu) 清華大學2015年政策中。

或許是頭部名校裏的學生從(cong) 小到大都習(xi) 慣了自己“第一名”的title,上大學碰上來自五湖四海同樣優(you) 秀的朋友,簡單的競爭(zheng) 壓根無法拉開差距。

同時從(cong) 小培養(yang) 起規劃未來、製定策略的良好習(xi) 慣,於(yu) 是“自創”刷題、水課、造績點,也成了他們(men) 大學中的一環: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圖源:清華新聞

包括“精致的利己主義(yi) 者”一詞,亦早在2012年誕生於(yu) 北大

是北大教授錢理群麵對:永遠坐第一排、永遠麵帶微笑聽課、表現對相關(guan) 領域極大熱情,但得到老師推薦信後又永遠“消失”在老師生活中的一名學生所提出的思考。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圖源:活字文化

時間來到2025年,名校生已經厭倦了集體(ti) 競爭(zheng) ,標準一致,且高度同質化的內(nei) 卷了。過度努力,盲目學習(xi) ,隻專(zhuan) 注於(yu) 專(zhuan) 業(ye) 課程,甚至成為(wei) 一種“不聰明”的象征。

很明顯“玩膩”了上述的套路後,名校生們(men) 進入了下一個(ge) 階段,也就是開頭所說的那句:“我背景都這麽(me) 好了,你還能給我什麽(me) 幫助?”

中譯中一下,這群學生,本科背景好,績點高,是學校中板上釘釘的“保研人”他們(men) 真正問的是“除了學校競爭(zheng) 外,我需要一些其他的,我同學沒有的提升”。

不少來到機構的學生,都屬於(yu) 這類保研“高枕無憂”的人群,但他們(men) 想要的並不隻是保研成功,還包括如何甩同齡人一大截,有別人沒有的設計思維,進實驗室裏就能做項目,甚至在別人忙保研時,他們(men) 早已準備完作品集一邊用大廠實習(xi) 加分一邊積累工作經驗了。

如何打造個(ge) 人獨特設計畫像,成了名校生們(men) 當前階段最為(wei) 注重的個(ge) 人核心競爭(zheng) 力。

#2拉開差距的,永遠是“看不見的努力”

不知道是否有同學在了解各大院校保研夏令營題目、以及專(zhuan) 業(ye) 的招生方向、研究培養(yang) 方向時,略帶困惑地問一句:

比如:

清華的國際開放創新教育中心(OPEN FIESTA)的電子信息(互聯網+創新設計方向)夏令營,2024年主題“Planetary Health”(一種行星健康理念,討論人類對地球自然係統的破壞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同濟大學PSSD工作坊題目為(wei) 改善飛機客艙內(nei) 擔架旅客的轉運問題,又因專(zhuan) 業(ye) 要求,需要在產(chan) 品設計基礎上結合服務與(yu) 交互係統整體(ti) 改善問題。

筆試題目:“人工智能時代,本應人類去做的工作被機器人或大數據取代,請從(cong) 生活中列舉(ju) 一個(ge) 這樣的崗位,並為(wei) 被裁掉的員工找到這個(ge) 企業(ye) 中合適的新工作機會(hui) ,讓企業(ye) 降本增效。”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Z同學 作品集項目《Co-InnoX》

保研同濟大學 人工智能與(yu) 數據設計

浙大工業(ye) 工程夏令營分5個(ge) 主題:智能產(chan) 品設計、AIGC智能生成、數據驅動交互、前沿技術在設計上的應用、科技設計。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ge) 主題,獨自尋找設計點、寫(xie) 出設計思路、並產(chan) 出項目雛形。

這些題目大家都不陌生,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數據驅動、智慧醫療、曆史保護、可持續發展......成了當今設計大趨勢,高校保研,那就是熱點考察的第一現場。

可是僅(jin) 會(hui) 在學校趕課程作業(ye) ,在軟件默認自學、設計思維少有涉及、人工智能設計課程不過是科普講座的環境中,同學們(men) 認為(wei) ,真的有人能做出這些設計嗎?

但進入夏令營後,怪事發生了。

怎麽(me) 其他同學文思泉湧,仿若“早早得知題目”,做了兩(liang) 手準備時。是否一陣迷茫?難道我們(men) 上的不是同一個(ge) 大學嗎?

究其原因,是因為(wei) 學生與(yu) 學生間的差距,往往出現於(yu) 課堂之外“看不見的努力”。

機構學員L同學,本科是清華純藝類專(zhuan) 業(ye) ,績點很高,又因對跨學科感興(xing) 趣跑到醫學院上課。

在發現醫療器械有許多可設計空間後,找到機構何老師,跳出本身純藝繪畫課程學習(xi) ,從(cong) 病理需求到治療,以及當前智能頭環的發展逐步調研,做出醫療輔助治療項目,步入智慧醫療賽道。後保研去了“技術+藝術”交叉性更強的清華信息設計係。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L同學的作品集(部分)

另一位L同學了解到同濟大學“數字動畫與(yu) 數字娛樂(le) 實驗室”包含對CG、動畫、遊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研究,並更傾(qing) 向於(yu) 招收能提供更豐(feng) 富與(yu) 沉浸式設計能力的學生後。

來到機構準備一份超多元作品集,比如從(cong) 上到下,分別是L同學對入侵生物本質反思的海報→動畫→元宇宙煙花廣告,多角度展現個(ge) 人學習(xi) 新技術,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成功保研同濟大學數字娛樂(le) :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另一位L同學的作品集

這群人的努力在課堂之外,更隱性,更難以看見。就連他們(men) 同學,也是在大二暑假來到機構學習(xi) 後,才驚覺常年霸榜成績前幾名的大佬原來早在這進修了。

浙大、清華、同濟名校生升學保研分析

或許聽來心酸,基礎更好的人,卷的更神不知鬼不覺。

一想到要與(yu) 他們(men) 一同競爭(zheng) 頭部院校升學機會(hui) 是否覺得窒息?

但別急!他們(men) 的“套路”,你也能複製——

#3你與(yu) 學霸之間,隻差一個(ge) “破局思維”

那就是:拋棄“準備好了再行動”的老觀念。

12年教育體(ti) 係下,讓不少人有了先學會(hui) 一樣東(dong) 西才能去用的慣性思維,比如我得先學會(hui) Blender才能去建模、學會(hui) 醫學知識才能做醫療器械、學會(hui) 編程才能弄人機交互。

但課堂知識完全無法覆蓋所有需求,學霸從(cong) 不等“學會(hui) Blender再建模”,而是接到項目後,48小時速成教程+爆肝出圖。

最好的行動公式其實是:需求→學習(xi) →產(chan) 出→迭代(這才是貫穿人生的學習(xi) 真理)。

比如機構冬令營《鼻炎霧化器》項目小組成員便是同濟、江南、華東(dong) 理工背景。

開啟設計之旅前,她們(men) 所擁有的信息不過是“一位組員長期被鼻炎困擾”、“另一位組員父親(qin) 是耳鼻喉科醫生”,為(wei) 了項目調研能從(cong) 身邊人下手狠狠“薅羊毛”,定下這個(ge) 主題。

通過專(zhuan) 家調研,她們(men) 發現臨(lin) 床治療中,許多鼻炎噴霧患者無法把控藥物用量,出現濫用藥物。

於(yu) 是她們(men) 開始探索工業(ye) 結構,進行設計改良,讓用戶可以通過開關(guan) 按鈕控製一次釋放的劑量,合理用藥。

又通過用戶研究,發現鼻炎噴霧所使用的水滴噴出會(hui) 讓患者有明顯地不適。怎麽(me) 辦呢?

機構老師一句話點醒她們(men) :不同的技術在不同領域探索階段不同,或許她們(men) 的需求在其他行業(ye) 早就司空見慣了。她們(men) 又開始探索不同的噴霧產(chan) 品與(yu) 技術,希望能尋找一種更“無痛”的治療手段。

發現電子煙為(wei) 了能讓用戶享受極致口感與(yu) 蒸汽量,早探索出了高端霧化技術。於(yu) 是該小組在設計中引入超聲波霧化器,讓患者能更舒適地用藥。

本來小組調研到這一步已經差不多了,但機構老師繼續提醒,目前調研仍然聚焦於(yu) 產(chan) 品本身,還未使用用戶無意識設計方法論。

又是一次對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無意識動作的觀察,小組成員發現患者會(hui) 通過捏鼻子緩解鼻尖瘙癢,進一步挖掘出用戶需要噴射的位置,結合人體(ti) 工學分析(這也是後學的),修改噴嘴的角度並增加了靠鼻軟骨的結構曲線,讓患者輕鬆找對位置噴塗藥物。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鼻炎霧化器》小組的項目獲得了紅點&A'Design獎,小組成員分別成功申請皇藝、米理、並保研同濟大學

如果提前去學習(xi) 相關(guan) 課程,小組的成員用3個(ge) 月都不一定能學完醫療、器械、設計等內(nei) 容,但通過邊做邊學的探索模式,她們(men) 3周就完成了這個(ge) 項目,並掌握了相關(guan) 知識。

名校生不是神,隻是早一步看透規則:知識、績點,都不如認知與(yu) 迭代能力重要。

同樣也是秉持上述思路,這些年我們(men) 才能讓那麽(me) 多211甚至雙非的同學保研頭部985。正如211背景S同學準備清華麵試時,主帶海怪老師看著她這些年的成長,說“自信表達自己就好”。後來S同學果然上岸了:

保研之路,我們(men) 追求的從(cong) 來不止是那一本作品集與(yu) 快題集,而是在設計“質問”中不斷探索的進化。這也是我們(men) 長期以來帶領學生探索“非流水線”作品集的做法。

有人卷績點,有人卷認知;有人等機會(hui) ,有人造風口;有人覺得“來不及”時

——有的人已用行動證明:逆襲,永遠從(cong) 下一秒開始。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你的文章被人大複印本轉載意味著什麽?

下一篇

加拿大放寬畢業工簽專業限製 College學位畢業生享同等申請資格!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