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4月份,大部分計劃公立轉貝賽思/深國交/城市綠洲/深大師院等國際學校的家庭基本都拿到了心儀(yi) 國際學校的入學錄取offer。
距離8月/9月正式開學,還有三四個(ge) 月的時間。不少拿到貝賽思/深國交等國際學校錄取offer的家庭,陸續來谘詢機構的老師們(men) :
“公立轉國際學校新生,會(hui) 出現哪些問題?”
“國際學校全英文授課,孩子如何克服?”
“孩子原來在公立學校,剛拿到國際學校錄取offer,需要提前做些什麽(me) 準備嗎?”
“公立轉國際學校新生,怎麽(me) 快速融入國際學校課堂及社交?避免厭學?”
......
在正式入讀國際學校之前,家長及孩子非常有必要了解國際學校的課程、教學方式以及可能麵臨(lin) 的困難等,以防止孩子出現上課聽不懂,深受挫敗而導致厭學,自暴自棄的情況。
今天,機構一文給大家講清楚公立轉國際學校新生將麵臨(lin) 的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jue) 方法。
公立轉國際新生,五大新挑戰
很多孩子從(cong) 國內(nei) 學校轉到國際學校後,會(hui) 覺得很不適應,主要是因為(wei) 這幾大方麵的不適應。
1)語言跟不上
國際學校普遍采用全英文或雙語授課,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xie) 能力要求較高,尤其是學術英語(如學科術語、論文寫(xie) 作)的掌握不足會(hui) 直接影響課程理解。
很多學生進去之後會(hui) 很難適應,麵對如同“天書(shu) ”般的數學、科學、曆史、經濟等全英文學科詞匯,每天都是“聽不懂、看不明白、跟不上”的狀態。
△晦澀難懂的學科詞匯
長此以往,不要說學業(ye) 進步,能跟上課程進度都是一大難題,且會(hui) 對孩子的心理產(chan) 生嚴(yan) 重的打擊,不利於(yu) 孩子的日後心理健康。
2)學科知識範圍大
國際課程與(yu) 公立學校課程在知識點覆蓋和難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就拿AP、A-level、IB課程來說,每個(ge) 體(ti) 係內(nei) 含的學習(xi) 科目多達幾十門,遠超體(ti) 製內(nei) 的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甚至會(hui) 包含很多大學科目,例如經濟學、微積分、世界曆史、藝術類、設計類等等,學科知識覆蓋範圍廣、跨度非常大。
如深國交2025學年高中四年的課程設置:
對沒有提前學習(xi) 過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一個(ge) 超前跨越,無論是從(cong) 知識積累、學科認知、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課程吸收上來說,都是一個(ge) 量變和質變。
3)評分標準變得多樣化了
國內(nei) 學校主要看考試成績,分數高就是學得好。但國際學校除了考試,還會(hui) 看你在課堂上的表現、作業(ye) 完成得怎麽(me) 樣、團隊合作好不好等等,這樣評價(jia) 更全麵。
例如,貝賽思的GPA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成績的70%來自於(yu) 該學年四個(ge) 評分階段的綜合平均分,另外30%來自於(yu) 學年末的綜合考試成績。
具體(ti) 構成因素包括各種標準化考試成績、課堂測試、課堂表現、出勤率、家庭作業(ye) 、項目學習(xi) 、實驗室考察等。
這是因為(wei) 全球頂尖高校(如美國常春藤、英國G5)普遍采用“多元錄取”模式,不僅(jin) 看標準化考試成績(如SAT、ACT),還納入GPA、推薦信、課外活動、個(ge) 人陳述等多維度評估。
4)授課模式由被動轉為(wei) 主動
公立學校教學模式較為(wei) 傳(chuan) 統,以教師講授為(wei) 主,學生的學習(xi) 相對被動,注重知識的積累和記憶。
國際學校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xi) 和創新思維能力,采用小組討論、項目研究、實踐操作等多種互動式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jue) 問題。
此前沒有接觸過這種學習(xi) 模式的中國學生,在課堂上就會(hui) 顯得更加靦腆,甚至格格不入,如果未能及時改善,長此以往,孩子會(hui) 越來越難張口、越來越自卑。
5)管理變鬆了
體(ti) 製內(nei) 上初中時,作業(ye) 截止時間都是以天來計算,當天的作業(ye) 當天完成,第二天早上上交。
但是在國際學校,很多作業(ye) 的截止時間都是三四天甚至一周,因此需要自己製定作業(ye) 計劃,盡早完成學習(xi) 任務,才能騰出時間投入到課外社團活動中。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