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移民局(USCIS)近日發布了《2024財年H-1B專(zhuan) 業(ye) 職業(ye) 工作者特征報告》,該報告深入展示了當前H-1B簽證受益人的國籍、職業(ye) 、學曆、薪資與(yu) 行業(ye) 分布等關(guan) 鍵數據。相較於(yu) 2023財年,新報告顯示H-1B體(ti) 係在持續縮減配額規模的同時,也暴露出結構性問題加劇的趨勢,尤其是在性別失衡、國籍集中與(yu) 行業(ye) 依賴方麵。
2024財年,美國共收到427,084份H-1B申請,相比2023財年的386,559份,增加約10.5%。其中,獲批數量399,395份,同比增加3%。
H-1B簽證對科技行業(ye) 的依賴依舊高度集中:“計算機相關(guan) 職業(ye) ”仍占獲批職位的63.9%,雖較2023年的65%略有下降,但仍遠超其他行業(ye) ,如工程(10.2%)、醫療健康(4.2%)、教育(6.0%)等。
報告顯示,受益人年薪中位數繼續維持在11.8萬(wan) 美元,與(yu) 2023財年持平,但細分數據表明,繼續雇傭(yong) 者(已有工作經驗)中位薪資達13萬(wan) 美元,遠高於(yu) 首次申請者的10萬(wan) 美元。
印度仍主導,男性遠高於(yu) 女性
從(cong) 國籍來看,印度繼續主導2024年H-1B簽證體(ti) 係,占比達71%(283,397人)。而中國大陸籍受益人為(wei) 46,680人,占比11.7%。
第三到第五位分別是菲律賓(1.3%)、加拿大(1.1%)和韓國(1.0%)。除印度與(yu) 中國外,其它國家比例均未超過2%,H-1B簽證來源國結構日益集中。
性別差距依舊嚴(yan) 重:2024財年男性占比為(wei) 70.2%,女性為(wei) 29.8%,幾乎與(yu) 2023年的71:29持平。在多數技術導向國家中,男性主導的趨勢仍未改觀。例如印度男性占比超七成,而菲律賓是少數女性占比高於(yu) 男性的國家之一。
教育背景穩定,“留學→就業(ye) ”通道依舊暢通
在2024財年首次申請的H-1B簽證中,有71.2%的申請者原持F-1或F-2學生簽證,幾乎與(yu) 2023年的72%一致。這表明美國高校仍然是為(wei) H-1B體(ti) 係提供勞動力的關(guan) 鍵通道,國際學生在完成本地學業(ye) 後,傾(qing) 向於(yu) 通過H-1B進入本土科技公司或研究機構。
學曆方麵,H-1B受益人以碩士學位為(wei) 主,占比超過45%;博士約占8%,本科則為(wei) 33%。博士持有者薪資最高,中位數為(wei) 12萬(wan) 美元,高於(yu) 碩士(11.5萬(wan) 美元)與(yu) 本科(9.8萬(wan) 美元)。
地區與(yu) 行業(ye) 分布:科技公司與(yu) 外包企業(ye) 仍為(wei) 核心雇主
與(yu) 2023年類似,48%的受益人由“專(zhuan) 業(ye) 、科技和技術服務業(ye) ”雇傭(yong) ,其中大量集中在軟件工程、數據分析、係統架構等崗位;製造業(ye) 與(yu) 信息產(chan) 業(ye) 各占10%左右,教育和金融行業(ye) 緊隨其後。
大量H-1B工人仍集中在加州、德州、紐約、新澤西和伊利諾伊等傳(chuan) 統技術或商業(ye) 重鎮。這些地區聚集了如Google、Amazon、Meta、Infosys等主要雇主。
2024年,約8.2%的申請被要求補交材料(RFE),其中首次申請者補件率為(wei) 13.2%,延續申請者則為(wei) 5.5%。補件內(nei) 容多集中於(yu) 職位是否符合“專(zhuan) 業(ye) 職業(ye) ”定義(yi) 、雇主與(yu) 員工的真實關(guan) 係、工資水平是否符合市場標準等。
同時,使用加急處理(Premium Processing)服務的比例56.4%,顯示出企業(ye) 對高效引進人才的強烈訴求。
盡管美方尚未收緊名額或調整政策,但簽證審批趨嚴(yan) 與(yu) 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在未來進一步影響H-1B體(ti) 係的開放程度與(yu) 多樣性。隨著AI、半導體(ti) 、量子計算等新興(xing) 科技行業(ye) 急需頂尖人才,美國在全球技術人才爭(zheng) 奪戰中,仍需保持H-1B製度的穩定性與(yu) 國際吸引力。如果未來政策持續朝保守方向傾(qing) 斜,可能導致海外技術人才流向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競爭(zheng) 國家。
報告原文:https://www.uscis.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reports/ola_signed_h1b_characteristics_congressional_report_FY24.pdf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