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申請季的文書(shu) 寫(xie) 作進入白熱化階段,不少同學正對著屏幕字斟句酌,一則消息突然在申請圈傳(chuan) 開:
“聽說有的Top 10大學不看主文書(shu) ,更看推薦信?”
這究竟是焦慮之下的誤傳(chuan) ,還是確有其事?畢竟主文書(shu) 向來是美國本科申請中重要的自我展示窗口,如果真的被頂尖名校降級處理,對申請策略會(hui) 有很大的影響。
答案可能會(hui) 讓你驚訝——真的有。
更讓人在意的是,這並非孤例。早在之前,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就已宣布主文書(shu) (PS)改為(wei) 可選提交,讓不少人開始猜測:頂尖大學對文書(shu) 的態度,是不是真的變了?
今天,我們(men) 就來解開這個(ge) 謎團:確實有大學在文書(shu) 評估上做出了重大調整,它就是常年穩居U.S. News全美前十的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01、杜克招生新政:文書(shu) 和標化的評估邏輯徹底改寫(xie)
核心變化:文書(shu) 與(yu) 標化退出“打分製”,背後原因直指AI與(yu) 升學顧問
去年,杜克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啟動了一項顛覆性調整:文書(shu) 和標準化考試成績(SAT/ACT)不再參與(yu) 1-5分的量化評分。本科招生主任Christoph Guttentag在給《杜克紀事報》的郵件中,明確點出了這一變動的直接誘因:生成式AI的普及和升學顧問的廣泛介入,讓招生官難以通過文書(shu) 精準判斷學生的真實寫(xie) 作能力。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當被問及如何識別 AI 生成或過度修改的文書(shu) ,以及這類文書(shu) 是否會(hui) 對申請者不利時,Guttentag 坦言了評估的複雜性。但他同時強調,文書(shu) 和標化並未退出評估體(ti) 係:文書(shu) 依然是理解申請者的重要渠道,隻是重心從(cong) “寫(xie) 作水平”轉向“個(ge) 人特質”;標化成績則會(hui) 在學生提交的情況下被納入綜合考量。
保留項:這四類因素仍被量化評分,推薦信權重顯著提升
調整後,杜克的量化評分體(ti) 係精簡為(wei) 四個(ge) 核心維度,每項仍以1-5分計算,總分30分,分別是:課程難度、學術成績、課外活動和推薦信。這意味著,推薦信作為(wei) 唯一被量化的“軟材料”,其權重在新體(ti) 係中被顯著放大。
Guttentag用“球員數據”比喻這一評分體(ti) 係:“它們(men) 隻是評估的部分參考,無法完整呈現申請者對社區的潛在價(jia) 值。”曆史上,量化評分曾幫助招生官快速識別有競爭(zheng) 力的候選人,但新體(ti) 係更強調“整體(ti) 評估”,比如文書(shu) 雖不再打分,卻需能“揭示申請者的獨特性”,內(nei) 容深度和個(ge) 人洞察比文體(ti) 風格更受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調整與(yu) 2023年最高法院推翻種族平權政策無關(guan) ,主要是對AI時代申請真實性的回應。同時,杜克在2025-26申請季仍保持“標化可選”政策,新政並未改變這一原則。
02、應對指南:杜克新政下,申請者的三大核心策略
文書(shu) :用故事性表達替代技巧性堆砌
既然文書(shu) 重心轉向“個(ge) 人特質”,寫(xie) 作時就該跳出模板化思維。與(yu) 其糾結句式是否高級、用詞是否精準,不如嚐試用具體(ti) 場景展現個(ge) 性:比如描述一次失敗的實驗中你如何調整方案,或是在社區服務裏發現的社會(hui) 問題與(yu) 你的思考,避免空泛的感悟,多加入能體(ti) 現你思維方式的細節。
推薦信:讓推薦人成為(wei) 你的敘事者
推薦信權重提升後,關(guan) 鍵是讓推薦人真正理解你的成長脈絡。隨著暑期接近尾聲,許多同學在科研、實習(xi) 或競賽中都有了新進展,這也正是更新推薦素材的好時機。
開學後,不妨帶著更新後的簡曆或活動列表與(yu) 推薦老師深聊一次:聊聊你在暑期項目中解決(jue) 的具體(ti) 問題、發現的新興(xing) 趣,或是對某個(ge) 學科認知的提升。這些細節能幫助老師跳出“成績優(you) 秀、表現積極”的泛泛之談,用具體(ti) 事例展現你的成長軌跡和學術潛力,讓推薦信更具說服力。
長線規劃:打造不可替代的學術標簽
從(cong) 新政保留的評分維度不難看出,杜克始終將學術能力放在首位——課程難度和學術成績的權重從(cong) 未動搖。這意味著,高中階段的選課規劃至關(guan) 重要:既要挑戰自身能力(比如AP、IB高階課程),也要保持成績單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建議提前了解杜克各學院的偏好,結合自身興(xing) 趣製定選課方案,避免盲目追求難度而忽視基礎。畢竟,紮實的學術根基才是應對任何招生政策變動的“定海神針”。
申請之路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杜克的新政恰恰提醒我們(men) :真誠展現自我、深耕核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與(yu) 其被政策變化打亂(luan) 節奏,不如聚焦能掌控的部分,寫(xie) 出真實的故事,積累紮實的經曆,讓每一份材料都成為(wei) 通向理想校園的鋪路石。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