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被應試教育“荼毒”過的中產(chan) 家長,在教育下一代時候,常會(hui) 把其當成洪水猛獸(shou) ,認為(wei) 過於(yu) 嚴(yan) 苛、係統化的學業(ye) ,會(hui) 剝奪孩子的快樂(le) 童年。
對於(yu) 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xi) 方式,仿佛就是快樂(le) 成長、自由玩耍、得到鼓勵,學習(xi) 能力自然而然會(hui) 長出來。
然而,應試教育真有那麽(me) 糟糕嗎?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被紐約時報選為(wei) 2014年最能代表美國教育的書(shu) 籍之一。
在深度調研了韓國、芬蘭(lan) 和波蘭(lan) 等采用不同教育模式,卻取得了教育成功的國家後,美國調查記者Amanda Ripley有了顛覆常識的發現:
相較於(yu) 天天喊著批判性思維的美國式教育,社會(hui) 對嚴(yan) 格教育的共識,反倒培養(yang) 出了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創造力被扼殺?
故事要先從(cong) PISA測試說起。
2000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啟動一項全球範圍裏考量青少年在數學、閱讀、邏輯思維、解決(jue) 問題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考試——PISA測試,每三年一測。
這些年來,PISA測試的結果無一不令美國的教育者痛心:
美國學生在PISA測試中表現並不突出,甚至低於(yu) 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科學排第13名,數學第18名,閱讀第37名。
■中國排名第一,新加坡第二,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位居第三和第四。
很多人可能會(hui) 想,這個(ge) 測試是不是很應試,「考試機器」亞(ya) 洲人能贏不是很正常嗎?
作者Amanda也想到了,於(yu) 是她聯係了PISA官方,並進行了測試。她發現,在測試中,在測試中,無需背公式,隻有深思熟慮、巧思妙想,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才能給出絕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對於(yu) 考察主觀觀點的題目,僅(jin) 是滿分答案的版本就有10個(ge) ,還有些題目並沒有正確答案。
它要求無論學生要成為(wei) 工程師還是律師,你都必須學會(hui) 如何思考。
下圖是PISA測試中的一道數學樣題,考察的學生對於(yu) 真實世界中分析問題的能力。
閱讀題也模擬日常生活:某家公司貼出的流感疫苗注射通知,設計師Fiona希望宣傳(chuan) 頁風格平易近人且帶有鼓勵性,你覺得她做到了嗎?大部分科學題目關(guan) 注的也都是是日常可能會(hui) 用到的生活科學。
■PISA測試中的數學樣題
“這些題目一點也不應試,而是考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其他“應試教育”都沒有兼顧到的能力。”
在Amanda看來,PISA就像一張藏寶圖,藏著哪些國家培養(yang) 了更有思考力的孩子的秘密。
她對多年PISA成績做了總結,她發現了最成功或排名提升最快的國家可分為(wei) 3種類型:
像芬蘭(lan) 這樣的烏(wu) 托邦型——教育機製完全建立在相信孩子在沒有過度競爭(zheng) 或沒有父母過多幹預的情況下,也能獲得較高層次的邏輯思維能力;
像韓國這樣的高壓型——孩子們(men) 麵臨(lin) 的學習(xi) 壓力過大,在學習(xi) 上“用力過猛”,政府甚至已經下達了學習(xi) 宵禁令,試圖緩解這一緊張局麵;
像波蘭(lan) 這樣的“破繭成蝶”型——波蘭(lan) 貧困孩子的比例與(yu) 美國旗鼓相當,但孩子們(men) 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最近一段時間內(nei) 有顯著增長。
■來源:Ludger Woessmann和Eric Hanushek的著作《國家的知識資本》。
或許有家長說,成績好可能並不代表什麽(me) ,比如排名第一的中國,東(dong) 西部、省市村鎮,甚至同一個(ge) 學區裏學校都有較大的學術表現差,北上廣和蘇州學生的水平無法代表中西部以及鄉(xiang) 村學生的水平。
PISA發言人安德烈亞(ya) 思·施萊歇爾也說道,在中國12個(ge) 省市進行了PISA測試後,有兩(liang) 個(ge) 發現可以打消中國家長的疑慮:
即使貧困的城鎮農(nong) 村地區,學生的成績也已經非常接近PISA測試參與(yu) 國家的平均水平;
無論在死記硬背類型,還是考察思維能力的測試中,中國學生都獲得了更好的成績。
也就說,或許PISA證實了大多數學生的創造力在應試教育中也並未得到扼殺。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號稱注重“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的美國教育,在多次PISA考試中,為(wei) 什麽(me) 反而都不如被公認為(wei) 「學習(xi) 機器」的亞(ya) 洲孩子呢?不如看起來推崇「快樂(le) 教育」的芬蘭(lan) 孩子呢? 甚至不如教育經費遠不如美國的波蘭(lan) 呢?
■PISA測試後,OECD又推出了新的「情商測試」,旨在考查學生的社會(hui) 性人格,中國學生表現仍然非常亮眼。
你為(wei) 什麽(me) 在乎?
於(yu) 是,Amanda跟隨三名美國交換生,去往PISA測試表現優(you) 異的芬蘭(lan) 、韓國、波蘭(lan) 探訪,還真發現了一個(ge) 培養(yang) 聰明的孩子的神秘等式:
盡管國家之間存在種種差異,但在這些國家裏,不管家長還是老師,他們(men) 都將教育視為(wei) 一項比運動或自尊更重要的東(dong) 西——
國家、社會(hui) 、學校和家長,乃至學生都在維護著“教育至關(guan) 重要”這個(ge) 共識。
哪怕在快樂(le) 教育的芬蘭(lan) ,全民對於(yu) 教育的推崇也是至高無上的。 這裏對於(yu) 教育的嚴(yan) 格不僅(jin) 是對於(yu) 學業(ye) 表現的嚴(yan) 格,還有對於(yu) 「教育」這件事的尊重和看重。在芬蘭(lan) ,想要成為(wei) 一名老師,先要被8所聲譽卓著的師範院校的其中之一錄取:「師範專(zhuan) 業(ye) 對學生的選拔難度與(yu) 麻省理工學院的選拔標準不相上下。」 幾乎所有新入職的芬蘭(lan) 教師,高中時的成績排名都位列全校前三分之一。
來自美國的交換生剛到芬蘭(lan) 時候很詫異,為(wei) 什麽(me) 你們(men) 這麽(me) 在乎?漸漸地,她找到了原因:“芬蘭(lan) 學校培養(yang) 了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尊重。可能部分原因是教師在他們(men) 的成長過程中經受了最為(wei) 嚴(yan) 格的學術考驗。學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老師有多麽(me) 優(you) 秀。”
這種嚴(yan) 肅的態度,潛移默化影響了教育的每一部分,包括社會(hui) 對待學校,對待老師的態度,從(cong) 而影響學生對於(yu) 知識習(xi) 得的態度。 學校不僅(jin) 課程設置更係統、教學重點更突出,師範院校更嚴(yan) 謹、入學考試難度更大,家長和學生對老師更為(wei) 尊重。即使在家吃飯時談到這個(ge) 話題,人們(men) 也會(hui) 變得嚴(yan) 肅起來。 仿佛與(yu) 教育相關(guan) 的一切,都需嚴(yan) 肅對待。
在這樣成長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men) 從(cong) 不會(hui) 忽視一個(ge) 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事實,在學校裏掌握必要的知識,才應該是重中之重。
而在美國,對於(yu) 教育的重視度並不高,不僅(jin) 當老師的門檻不高,還如同一位美國學生所說,美國孩子不努力學習(xi) 的原因在於(yu) 他們(men) 沒有必要這樣做:“美國社會(hui) 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在Amanda看來,像美國孩子數學成績平庸,甚至家境優(you) 越的孩子也無一例外的原因,大概率是學生學習(xi) 數學的能力大大被低估。
40%的4年級美國學生認為(wei) 數學過於(yu) 淺顯,到八年級,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同齡人開始學習(xi) 代數的時候,70%美國學校沒有開設代數課。
隻有不到一半的高中畢業(ye) 生,能夠達到繼續學習(xi) 大學數學課程的水平。這源自社會(hui) 並不「在乎」。 根據2009年的一項調查,大多數美國家長都認為(wei) ,閱讀能力和寫(xie) 作能力比數學和科學技能更重要,所以他們(men) 忽視了數學的學習(xi) ,甚至會(hui) 過早的放棄數學。
然而,研究表明孩子在數學方麵的表現,預示著他的未來。掌握了這門邏輯語言,能幫助孩子培養(yang) 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等更高層次的思維方法,在人工智能時代,更能學會(hui) 在錯綜複雜的社會(hui) 問題中解決(jue) 高階問題。
■收錄了700多種職業(ye) 的測試網站,可以試試你的工作會(hui) 被AI取代嗎?
在某種意義(yi) 上,我覺得這揭示了部分推崇快樂(le) 教育的國際化學校矛盾。
家長、老師對孩子缺乏高要求、高期待,學習(xi) 任務相對簡單,生怕孩子創造力被扼殺。學生自己也受到“不需要太過努力”的暗示,把應試教育等同於(yu) 洪水猛獸(shou) ,殊不知這可能讓孩子付出了高昂代價(jia) ——他們(men) 不僅(jin) 在成績上表現平庸,甚至過早地對學習(xi) 失去興(xing) 趣。
教育的邊界?
當然,嚴(yan) 格教育一定有著其弊端。PISA測試發現來自東(dong) 亞(ya) 國家的學生學習(xi) 效率很低,也就是說,學生需要花費多得多的時間,甚至犧牲心靈健康才能獲得同樣的結果。
拿與(yu) 中國高考文化最相似的韓國舉(ju) 例。
在這裏,一個(ge) 人的受教育程度,可以被簡化為(wei) 分數。為(wei) 了踩上這座窄得不能再窄的獨木橋,就隻能拚盡全力搞教育軍(jun) 備競賽,甚至到了需要政府限製補習(xi) 機構上課時間的地步。韓國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到底在快樂(le) 教育和嚴(yan) 格教育之間,有沒有一個(ge) 激發孩子內(nei) 驅力卻又不會(hui) 過度內(nei) 卷的邊界呢?
Amanda發現,家庭對教育的態度,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對於(yu) 學習(xi) 的看法,對孩子而言,父母在家裏做了什麽(me) 似乎比父母在學校做了什麽(me) 更為(wei) 重要。 根據調查,她將家長類型分為(wei) 了四類:
-
專(zhuan) 製型父母——嚴(yan) 格的訓導者,“我怎麽(me) 說,你就得怎麽(me) 做”,嚴(yan) 格讓孩子根據自己想法來執行,非常強勢,總是在訓斥和不滿意;
-
寬容型父母——小心翼翼保護孩子,把孩子當做嬌嫩的花朵,擔心孩子不高興(xing) ,也更喜歡和孩子做朋友,擔心嚴(yan) 格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 疏忽型父母——完全放手,孩子感受不到關懷;
- 權威型父母——專製與寬容並存。與孩子相處融洽,也會給孩子探索自由,讓孩子經曆坎坷、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他們原則性強,界限明確,在某些事情上孩子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
簡單來說,專(zhuan) 製型父母就像是訓導師,寬容型父母像是啦啦隊隊長,權威性父母則像是教練。
■圖片來自2012年PISA報告。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在專(zhuan) 製型和寬容型中找到一個(ge) 平衡,成為(wei) 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關(guan) 注孩子成長,在乎孩子前途,要求期待高,並給孩子持續、嚴(yan) 格的訓練。同時又真心實意關(guan) 愛孩子,積極給予真實的鼓勵,從(cong) 孩子天賦出發,敢於(yu) 等孩子獨立之後逐步學會(hui) 放手,允許他們(men) 犯錯。研究人員Jelani Mandara對4754名美國青少年和父母做了研究,結果發現:
權威型父母培養(yang) 出的孩子,一般有更高的學術成就,患抑鬱症的人數更少,很少有攻擊性行為(wei) 、叛逆行為(wei) 和其他反社會(hui) 行為(wei) ,孩子的抗挫力、自控力、忍耐力也較高。而這幾種“非認知能力”,遠遠比學術技能更能預測一個(ge) 人的成就,證據在這裏。
就像我們(men) 曾經采訪過的哈佛媽媽所說:精心的散養(yang) :
做引航員,方向盤得在孩子手裏;
做戰友,要比孩子更能堅持;
做好後勤,一定要提供情緒支持。
好消息是,一旦家長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會(hui) 對孩子產(chan) 生多麽(me) 重大的影響,那麽(me) 每位父母都能將孩子培養(yang) 成優(you) 秀的人。
以上研究、證據,至少都已經說明一個(ge) 事實: 應試教育確實除弊革新刻不容緩,但也不應一並抹殺它對精神力量的磨煉、艱苦素質的鍛造,和實實在在對成績的提升。 其背後的嚴(yan) 格教育、全民重視和強大驅動,都是糟粕中的精華、是不應被摒棄的精神內(nei) 核。
無論走應試教育還是國際教育,都是個(ge) 人選擇。但是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長,不要忘記嚴(yan) 格的力量;逃脫不了高考命運的學生家長,也無需過度焦慮於(yu) 應試教育的“殘害”。
做權威型父母,我們(men) 就有在烏(wu) 雲(yun) 外發現金邊的能力。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